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9 毫秒
1.
三、材料组成设计材料组成设计是进行精心施工、保证经济合理得到高质量基层的必要环节。材料组成设计的实质是,根据规定的强度要求,选择适宜稳定的土,确定适宜的结合料及其剂量以及施工碾压时的最佳含水量和现场应达到的干压实密度。材料必须要进行设计,进行选择,不是任何土都可取来用某种结合料进行经济合理的稳定的、石灰稳定土是这样,水泥稳定土也是这样。许多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表4中的8个土样取自京塘高速公路北  相似文献   

2.
通过击实试验,获得了不同石灰掺量石灰黄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通过对不同压实度、石灰掺量和龄期的压实石灰黄土进行压缩试验,得到了各参数对压缩变形的影响规律及施工中选择依据。绘制出不同压实度石灰黄土的归一化压缩曲线,从而可方便地计算不同压实度石灰黄土路基的沉降。发现侧限割线模量和压力成正比,表明侧限压缩割线模量分析法适用于压实石灰黄土。给出了计算压实石灰黄土路基沉降的3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水泥稳定土、水泥稳定碎石和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三种典型半刚性基层材料为例,从材料的组成和配合比设计方面考虑,研究了对材料抗冲刷性能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包括胶结料的含量及比例、胶结料的等级、细集料含量、混合料结构类型、养生龄期、含水量、压实度.研究结果能为今后半刚性基层材料的选择和配合比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击实试验,获得了不同石灰掺量石灰黄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通过对不同压实度、石灰掺量和龄期的压实石灰黄土进行压缩试验,得到了各参数对压缩变形的影响规律及施工中选择依据.绘制出不同压实度石灰黄土的归一化压缩曲线,从而可方便地计算不同压实度石灰黄土路基的沉降.发现侧限割线模量和压力成正比,表明侧限压缩割线模量分析法适用于压实石灰黄土.给出了计算压实石灰黄土路基沉降的3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膨胀土石灰改良膨胀土初始含水量与干密度以及膨胀率对其加州承载比(CBR)值的影响规律,通过室内承载比试验,按照相关的试验规范的步骤进行CBR试验,分析了膨胀土和石灰改良膨胀土的CBR随着压实度变变化的基本规律。发现膨胀土的CBR值随其膨胀潜势等级、含水量、压实度变化的规律,CBR值对应的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其差值随压实度的减小而减小.这些特征与膨胀土的固有膨胀特性以及膨胀潜势等级有关.膨胀土用于路堤填筑时,含水量宜按较最佳含水量稍大,并略低于塑限,干密度较最大干密度略低的标准控制,这才有利于路堤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6.
结合陕西某技术学院环校公路石灰稳定土底基层施工,介绍了石灰稳定土配合比设计的试验方法和步骤,通过试验确定了石灰稳定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采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定了最佳石灰剂量.  相似文献   

7.
路基压实度是路基填筑过程中控制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关键指标。本文以某高速公路黄土路基压实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影响黄土路基压实度的主要因素。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含水量、灰剂量和压实功对不同类型路基土体压实干密度的影响。通过现场试验,分析了实际施工过程中路基压实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压实后土体的干密度随着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大,超过最佳含水量后,压实干密度开始减小。灰剂量越大,土体达到最大干密度对应的最佳含水量越大。随着压实功的提高,土体的最大干密度增大,最佳含水量减小。实际施工过程中土体的干密度小于试验所得,土体的压实度收到压实工艺、含水量、灰剂量、松铺厚度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室内与现场对比试验,分析石灰稳定土最大干密度随龄期衰减机理及环境因素对石灰稳定土衰减的影响程度,对石灰稳定土施工及压实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了压实度、固化剂掺量、配合比和含水量对水泥综合稳定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试验表明,正交设计的四因素对水泥综合稳定土7d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主次为压实度固化剂配合比含水量,对28d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主次为固化剂压实度配合比含水量。  相似文献   

10.
石灰稳定土最大干密度与龄期关系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文忠 《公路交通科技》2002,19(5):65-66,73
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石灰稳定土最大干密度与龄期的关系,提出了不同龄期石灰稳定土的最大干密度标准对石灰稳定土的施工、检测、质量评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薛永杰  查进 《公路》2007,(4):138-141
研究了湿排低钙粉煤灰的含水量、水泥用量与水泥稳定低钙灰作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强度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强度预测方法。该方法在考虑了室内与现场试验原材料含水量差异的基础上,通过给定水泥用量、实测压实混合料含水量和干密度,能够准确迅速地预测出压实混合料的强度。  相似文献   

12.
以工程实践为例,通过对石灰稳定土灰剂量和压实度试验数据的分析,探讨了石灰土路基施工时灰剂量衰减的情况下对压实度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3.
时瑞 《交通科技》2012,(Z1):88-89
介绍石灰粉煤灰稳定土用于底基层、基层中的施工要点及施工方法,但如何提高压实度及石灰粉煤灰稳定土的强度和收缩变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针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讷河一带砂石材料匮乏这一问题,采用粘土作为基层材料,用美国路邦EN-1固化剂进行加固,并对加固土的路用性能进行对比研究。在分析原材料物理性质基础上,对石灰剂量为3%~9%范围内不同配比的石灰粘土和掺入0.018%路邦EN-1的石灰粘土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根据强度变化规律确定固化剂稳定土的最佳石灰用量为5%。在此基础上对5%石灰稳定土、9%石灰稳定土和5%石灰固化剂稳定土进行水稳定性试验、抗冻性试验、干缩和温缩试验,计算出干缩抗裂系数和温缩抗裂系数,并利用干缩抗裂系数和温缩抗裂系数对上述3种材料进行了抗裂性能评价。研究结果表明:5%石灰固化剂稳定土的稳定性和疲劳抗裂性能明显优于5%石灰稳定土和9%石灰稳定土,可以用作寒区道路基层材料。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不同回填材料选择合适的压实设备是保证施工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实验的方法,对级配碎石、砂砾、石灰稳定土及石屑回填的压实设备的配置进行研究,并给出了不同材料情况下的压实实例。  相似文献   

16.
以季冻区道路的半刚性基层为背景,对石灰稳定土和二灰稳定土的最佳干密度、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冻胀量进行了研究。经过试验得出季冻区石灰稳定土基层中石灰剂量为14%~16%时强度相对较大,是抑制冻胀发育的最佳石灰剂量;影响二灰土强度的首要因素是二灰用量,季冻区二灰稳定土基层的合理二灰含量约为30%,二灰比1 2(石灰粉煤灰土=10 20 70)为季冻区二灰土最佳配合比,该配合比强度大,抑制冻胀发育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废旧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具有吸水率较高的特点,将其用于路面半刚性基层时传统的击实设计方法得到的水泥稳定再生集料含水量偏高,半刚性材料更加容易发生干缩开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采用旋转压实成型方法设计水泥稳定再生集料,减小再生混合料的干缩变形,形成适用于再生集料的水泥稳定再生材料设计方法。通过室内试验对比水泥稳定再生集料在传统成型方法下与旋转压实成型方法下的配合比设计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旋转压实成型法设计得到的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的最佳含水量较传统方法得到的小;旋转压实80次的干密度指标对应于传统击实法的设计结果,但旋转压实试件的强度高于静压法试件;当水泥用量超过7%时,材料的强度主要受水泥控制,成型方法对强度影响较小;存在一个使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的最佳含水量与最大干密度达到稳定的压实次数,可通过设置合理的压实次数,以最大干密度与抗压强度稳定状态为设计目的确定配合比。研究提出的旋转压实设计方法更适用于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的配合比设计,可用于指导水泥稳定再生集料基层或垫层的材料设计。  相似文献   

18.
选择代表性路段,通过室内外试验分别测定土基的含水量、干密度、压实度及回弹模量等指标,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得出室内外试验条件下土基回弹模量与含水量和压实度间的关系,从而评价含水量与压实度对土基回弹模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临海高等级公路沿线土质普遍为粉土或粉土夹粉质黏土.当该土质作为底基层材料时,采用水泥石灰综合稳定较单一采用石灰稳定具有早期强度高、板体性好、表面不易松散等优势,但在足够的压实功作用下,压实度始终不能满足要求.通过大量的试验和现场检测,对压实标准做了研究和探讨,并与石灰稳定粉土进行综合比较,提出较为合理的解决压实度不足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改性红粘土的击实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通过掺石灰、掺砂以及掺石灰和掺砂联合对郴宁高速公路三个桩号的红粘土进行了击实试验,分析了干密度与含水量的关系、干密度与掺和比的关系、最优含水率与掺和比的关系以及击实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掺和不同配合比的外添料后,红粘土击实曲线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掺石灰的红粘土其最佳含水量随着掺石灰比的增大而提高,而干密度则随着掺石灰比的增大而减少。这是由于石灰引起了粘土颗粒的集聚占了大孔隙改变了土颗粒有效的级配影响了压实效果;掺砂红粘土的最优含水量的和最大干密度随着掺砂比的提高刚好与掺石灰红粘土的变化规律相反;联合采用石灰和砂粒进行改性处理时,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都处于单独掺料的特征之间,基本变化规律与掺砂处置的情况类似,说明砂粒对红粘土的改性处置效果要大于石灰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