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驾驶员前方视野直接影响其对危险状况的预判和处理,侧壁属于驾驶员驾车经过公路隧道时前方视野感知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行车安全具有一定的影响。文章首先采用分光辐射式亮度计对不同侧壁材料的照明参数进行测定。然后结合自主研发的公路隧道照明环境模拟和效果评价装置开展试验。通过室内模拟具有相同亮度指标的公路隧道照明环境,以反应时间评价视野感知域内三种侧壁涂料对驾驶者视觉功效的影响,从而探索公路隧道照明安全节能的新途径。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蓄光反光涂料的公路隧道侧壁可显著提高照明环境亮度;在同种LED灯照明条件下,使用反射率较高且反射光光谱中黄绿光成分较多的侧壁涂料有助于提高驾驶者的视觉功效,从而有利于公路隧道的行车安全和照明节能。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隧道照明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文章通过对各照明段照度开展照明效果检测分析,以某高速公路长隧道照明设计为研究背景,从灯具布置、应急照明、疏散及诱导照明等方面进行照明设计,检测各照明段的照度,分析数据得出隧道各照明段照度分布存在一定的不均匀性,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驾驶员的眼动特性能很好地表现视觉信息处理过程,可通过驾驶员在高速公路隧道内行驶过程中的眼动特性变化规律来分析公路隧道侧壁采用不同内装材料条件下照明环境所带来的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文章运用Smart Eye Pro 5.7型非侵入式眼动仪系统,以高速公路隧道驾驶员行驶过程中的眼动特性为评价指标,基于云南宝腾高速公路鹿山隧道工程实例,对三种内装材料下的注视持续时间、注视区域、瞳孔变化及变化速率进行了实车试验,得出了驾驶员在上述3种工况下的眼动特性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种条件下使用蓄能自发光内装涂料的公路隧道内驾驶员的注视特征明显优于使用其它材料的工况,瞳孔直径变化最小、变化率最平稳,即蓄能自发光涂料能显著提高驾驶员行车进入隧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指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高压钠灯的性能特征,首先对车辆检测与隧道照明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建立了根据车头时距信息确定隧道照明启闭的控制算法,从而提出了一种低流量高速公路隧道照明节能系统设计方法。并通过数值仿真,模拟产生了服从移位负指数分布的车头时距信息,计算并分析了不同的低交通量条件下的隧道照明节能效果。最后通过低交通量和低交通量持续时间进行了系统效益分析,结果表明:该节能系统具备一定的效益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驾驶员应有足够的视距来判断车辆前方发生的变化,以便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车辆安全行驶。从山区公路交通流特点和事故成因出发,对平面视距和纵面视距的行车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从保障行车安全角度总结了行车视距设置应考虑的影响因素,对山区公路路线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地下和地面立交对比分析,给出了三路和四路地下立体交叉的几种立交型式建议;并从造价和行车安全的角度,给出了地下立交分岔隧道的部分路线标准确定方法。在地下隧道立交的选型中,应尽量选取少交叉口、少叠交层次和行车视距较好的型式。在路线标准的选择中,尤其要注意满足运营速度下的停车视距,以保障行车安全。在考虑安全因素的同时,经济性和工程造价也是决定隧道型式和路线标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隧道工程在建造和运维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对其碳排放进行准确量化分析与评估对推动双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LCA方法进行隧道碳排放边界划分,并建立隧道全寿命期的碳排放计算模型;依托工程实例,对隧道全寿命期的碳排放进行计算与评估。结果表明,隧道建造阶段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材料的生产,运维期的碳排放大小与隧道长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不同长度隧道照明区段能耗占比结果,可得出随着隧道长度的增加,隧道中间段的照明碳排放占比不断提高;由于隧道的照明设置与交通量相关,在结合粒子群算法和考虑交通量变化的因素下开展隧道照明能耗的不确定分析,结果表明,在长度为500~4 000 m的隧道中,入口段照明能耗产生的碳排放在整个照明区段中的占比十分显著,具有较高的节能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8.
公路隧道照明眩光影响仿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综合模拟仿真与定量分析,研究公路隧道照明眩光的影响范围,对加强公路隧道行车安全、提高公路隧道照明舒适度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引入眩光常数G和相对阈值增量TI的计算方法,并针对隧道对称布灯、交错布灯以及中央布灯三种情况下的隧道照明眩光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出了三种布设方法下产生的眩光影响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对称布灯时眩光影响范围为75.73°;中央布灯时眩光影响范围为76.22°;交错布灯时眩光影响范围为79.58°。通过计算分析眩光常数G得出结论:在隧道照明中无论是用哪种照明布灯方式,一旦发生眩光影响,它的影响等级都是比较高的。在这种影响情况下,驾驶员驾驶车辆在隧道中行驶所受到的危害程度会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我国现行公路隧道照明设计规范存在的问题,揭示了《JTJ026.1-1999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亟待修正的原因;通过对国内外LED灯隧道照明的研究应用情况的分析及LED灯与传统的高压钠灯的综合对比,指出了隧道照明节能减排的途径和隧道照明由功能化向智能化、人性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特)长隧道的隧道内部与隧道外部的光线一般反差较大,驾驶员在隧道进出口处容易产生"黑洞"和"白洞"效应问题,结合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通过分析隧道进出口处的特殊路段,确定隧道进出口过渡段的长度及隧道进出口过渡段的分布,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026.1—1999)、山西省地方标准《公路隧道照明设计规范》(DB14/T 722—2012)、《公路隧道照明设计细则》(JTG/T D70/2—01—2014)中的一些条文进行横向对比,剖析了条文中涵盖的节能和安全运营因素和思想,对山西省地方标准《公路隧道照明设计规范》(DB14/T 722—2012)中的一些条文和技术参数做了必要的解释,总结了地方标准存在的不足,指出了地方标准完善和修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公路隧道的照明系统的组成,对隧道可以选用的高压钠灯、无极荧光灯以及LED灯的性能做了详细的比较,使大家对我国现阶段公路隧道照明光源有了一定的认识,方便大家在公路隧道照明设计及应用时对光源的合理选取。  相似文献   

13.
综合考虑交通量、环境亮度、行车速度、地理环境等因素,基于隧道照明设计与控制的"全局优化"理念,采用"多模式、多等级、智能化、个性化"的控制策略,开发了能够根据公路隧道内外亮度、照度、车流量、车流特点等环境变换因素,自动进行反馈调整隧道内部照明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估算比对同一隧道在使用节能智能控制系统前后年总能耗可知,与原有控制方案相比,节能智能控制系统综合节电30%。  相似文献   

14.
大交通量或靠近城区的公路隧道车道数大多与道路一致,因隧道的管理运行速度往往小于路段运行速度,导致隧道通行能力下降,隧道入口段行车拥堵问题突出。文章以天府机场高速公路龙泉山隧道为例,从隧道的运行管理速度、隧道通行能力、建设造价隧道施工可行性、行车安全等方面进行多维度分析,提出了4洞10车道、按客货分流2(货车)+3(客车)+3(客车)+2(货车)的车道模式,该模式可实现隧道与道路相同的通行能力,有效保证隧道施工及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5.
平面线形作为公路骨架,是公路改扩建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技术指标。文章以广西某二级路改扩建工程为依托,分析了二级公路改扩建中的影响因素,介绍了道路拼接加宽方案与停车视距设计方案,为后期解决类似的改扩建工程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隧道照明系统对驾驶员的行车作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照明灯具出现损坏甚至失效,将对行车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本文对隧道照明系统灯具的不同失效形式作出相关研究,采用照明分析软件DIALux对隧道内单灯具、双灯具以及多灯具失效等不同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相关照明参数指标如路面平均照度、路面平均亮度、路面亮度总均匀度和路面亮度纵向均匀度等定量研究灯具的失效对照明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得出,单灯失效时对照明质量影响很小,各参数指标均满足规范规定及照明需求,双灯失效时对照明质量有较大程度的影响,不同工况的同一参数指标之间波动较大,个别工况参数指标已不满足规范规定,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多灯失效(包含连续多灯)时,照明质量极差,严重威胁行车安全,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虑行车过程中制动时间组成及影响因素,基于车辆弯道行驶轨迹线的几何三角函数,结合车辆动态行车视距修正系数及Matlab程序建立动态停车视距模型;以重庆十八梯片区厚慈街95号交叉口道路节点进行方案论证及优化。结果表明:结合车辆行驶轨迹线中的几何与设计参数,基于动态停车视距测算算法可输出动态停车视距线段端点坐标值以实现视距的可视化与可测量化;基于动态停车视距模型的视距计算值与规范值的最大误差率为12.45%,且优化规划道路前后的计算值均大于规范值,证实了该视距测算模型的可行性与适用性,研究结果为山地城市风貌保护区内道路停车视距的平面设计优化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上思至峒中高速公路提高限速方案进行研究,通过运行速度分析小客车提高限速的可行性,对提高限速后的公路平纵指标、横向力系数、停车视距、隧道和互通服务区段等关键技术指标进行研究,综合各要素影响后提出高速公路总体限速方案。该实例总结出的研究方法,可为高速公路提高限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公路隧道照明中,不当的灯具配置将会导致令人眼不适的眩光,良好的隧道照明系统设计不仅需要提供足够的路面亮度和合适的亮度均匀度,还应尽量降低灯具产生的眩光对驾驶员行车的影响程度,提高安全性和舒适性.为此,本文运用照明分析软件DIALux4.13对公路隧道照明系统的常用眩光指标——阈值增量TI进行相关数值模拟,选取两种对称配光曲线,在较高的灯具总光通量(9000 lm)一定时,探究并分析双车道(8~10 m布灯间距、灯具发光面法向角度25°)和三车道(6 m布灯间距、灯具发光面法向角度35°)下的各车道阈值增量TI.研究结果得出,所有工况均表现出较低甚至为0的阈值增量TI值,满足相关规范规定的不大于15%的要求,不会对驾驶过程中的人眼造成不舒适的眩光感受.  相似文献   

20.
公路隧道照明中相比中间段基本照明而言,加强照明采用传统宽光曲线照明的性价比并不高,较长照射路径反而易造成过多的光通量损耗。为此,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隧道加强照明进行仿真,对比收光型和非收(宽)光型两种配光曲线的照明计算结果,分析收光曲线的照明效能并进一步优化配置。研究结论为:加强照明收光型配光曲线比非收光型配光曲线更节能,当路面平均照度要求为1 500 lx时,非收光曲线照明需求光通量高出收光曲线照明15.8%;收光曲线照明时路面照度总均匀度并不比非收光曲线照明低;对称型收光曲线拱顶单光带布设时,横向偏0.45 m时照明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