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时平 《珠江水运》2005,(8):49-50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郑和下西洋的情况,对明代的造船工业及郑和下西洋的船型特点作了简要介绍。介绍了明代的航海技术,如当时的测速方法和用航海罗盘的导航技术,特别是对郑和船队的海图作了拓扑原理海图绘制的解读。分析了郑和船队的天文航海技术,并对船队的通信联络设备和工具作了初步探索。简述了郑和船队的饮食,并从作战角度分析了郑和船队的严密组织。  相似文献   

3.
《航海》2005,(4)
江苏太仓位于长江入海口,是郑和下西洋重要的集结地和出海口。郑和船队从太仓刘家港驶向大海。  相似文献   

4.
2005年是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600年前,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两万多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历访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论时间,早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航行半个世纪;论规模,远非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的任何船队所能企及。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5.
郑和船队的海上航行活动,与低纬度地区的季风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具体表现为:1)郑和船队下西洋的出发港选择在福建长乐,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的稳定影响地区;2)郑和下西洋船队,往返时间一般为一年半,这个特点主要是由船队选择的特定航线和航行中需要利用的不同季风的转向时间决定的;3)郑和船队航程中的候风点有“斯鲁马益”、“苏门答剌”;4)分地点有“苏门答剌”、“古里”;5)主船队与各分支船队的合地点在“满剌加”。郑和船队在选择航线,确定候风点、分点、合点时,充分考虑了低纬度地区季风的变化特点,反映出当时中国海员深谙低纬度季风变化规律,充分利用其特点进行远洋航海的高超水平。  相似文献   

6.
《世界海运》2005,28(1):22
中国正在逐步形成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热潮,郑和是中国明代的伟大航海家,他率领庞大船队先后7次远渡重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国成立了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由交通部部长张春贤任组长。  相似文献   

7.
郑和下西洋乘坐的宝船有多大?这是航海史和造船史研究工作者多年争论的一个问题。欣闻《航海》杂志开辟专栏讨论,这是个好主意,必将活跃学术争鸣的气氛。今试投一短文,与同行们共酌。·船队规模与宝船尺度·十五世纪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宏大。浩浩荡荡  相似文献   

8.
曹凛 《中国船检》2013,(4):94-97
郑和五下西洋前,对宝船进行了例行检查和修补,之后船队在福建长乐港驻泊近一年,期间当地船厂的提举与相关管理官员对船队船质进行了检查。船队于1417年冬五下西洋,并在波斯湾建立了霍尔木兹基地,以方便船队在此进行远洋补给、船质检查和修补,为返航提供安全保障。宝船的例行船质检查1416年年底,明朝皇帝因18个国家的访问,命郑和准备第五次下西洋,郑和接受了回访和护送各国使节回国的任务,这当中还有一系列军事任务。  相似文献   

9.
郑和三下西洋中,所乘宝船为南京宝船厂新建的48艘.1409年10月,船队在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长乐船厂造大战船补充进郑和船队.1409年年底,船队进入满剌加国的明朝官厂,随船官员率船上技术人员进行船况、船上设备和武器的查验与维修,确保了不久之后与锡兰山国五万军队进行战斗的大胜,从此"海外诸番,益服天子威德."  相似文献   

10.
郑和船队的规模近百倍于哥伦布船队,时间也早近一个世纪,但两次航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迥异.文章探讨了中国封建社会对科学技术与航运造船的束缚,指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对于发展航运与造船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郑和下西洋原因的几种说法 <明史>郑和传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是这样说的: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种说法,我们做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2.
1405年,满载2.7万余人的庞大船队,郑和下西洋从太仓刘家港出发—— 1996年,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以下简称"中远")进军江苏省太仓,沉寂近六百年的"郑和下西洋起锚地"太仓港,至此结束"无港之港"境况,成为太仓经济建设的一方热土.  相似文献   

13.
《船舶工程》2005,27(3):14-14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郑和七下西洋所率庞大船队的诞生地、当年建造郑和宝船的龙江宝船厂遗址——南京宝船遗址公园一期工程已接近完工,可望于7月正式对游客开放。  相似文献   

14.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尚未创作完成的大幅油画“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创作小样 “郑和船队在南沙岛礁补充淡水”的水粉画.这是海军海洋船画老画家张嘉壎在1 982年1 0月的创作构思图.画面上碧海蓝天,阳光灿烂,威武雄壮、体势巍然,高桅大帆的明代郑和下西洋船队靠泊在祖国“万里石塘”的南海岛屿旁进行远航途中的淡水补给,岛屿海岸旁矗立着一座挂着写有“万里石塘”标志灯笼的航标,航标下,数名军士船员正在将从岛上获取的山泉淡水装入靠泊岸边的水船.  相似文献   

15.
船队船型     
《航海》2005,(4)
郑和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有200多艘船,其船型按功能分主要有宝船、座船、战船、马船、粮船、水船等。  相似文献   

16.
2005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明朝永乐三年(1 40 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混合船队七下西洋,"涉沧溟十余万里",遍及亚非三、四十个国家和地区,历时28年之久.  相似文献   

17.
2005年是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伟大壮举的600周年.这个百年一遇的伟大日子的到来,在中国和世界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兴趣.近二十几年,有关的省、市,包括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有些国家相继成立了致力于郑和研究的学术团体,发动学者著书立说、创办刊物进行了不少研究郑和、宣传郑和的活动.2002年国家成立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筹备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开展着各种纪念活动.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就是在这种纪念、研究郑和活动热潮推动下成立的.不少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为了更有力地推动纪念郑和、研究郑和的活动,还提出申报成立中国郑和研究会的倡议.  相似文献   

18.
胡善寿  古山梅 《航海》1993,(5):40-41
明水乐年间,我国伟大的远洋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下西洋,他那浩浩荡荡的船队,都是从江苏刘家港(今太仓浏河)来到福建,驻泊在长乐县吴航候风,然后从五虎门扬帆出国。  相似文献   

19.
《珠江水运》2005,(8):1-1
600年前的7月11日,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正式受命出使西洋。随后的28年里,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胸怀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创革。  相似文献   

20.
曹凛 《中国船检》2013,(7):118-122
1431年12月至1433年7月,郑和船队七下西洋。行前船厂提举司和帮工指挥厅的技术官员"典司者"仔细检查了船质,途中船上技术人员对船体和船用设备进行针对性的质量查勘、保养和修补,保证了船队对二十个国家的友好访问和贸易往来,途中郑和去世。船队回国后停靠在龙江关,停泊几年后,船只多被改造为海漕船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