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在低温冷启动时转向助力和回正助力减少的情况,提出了低温冷启动力矩补偿算法,此补偿算法根据车厢内温度的变化,调整转向助力和回正助力的增益.实车试验的结果证明,该补偿算法能改善汽车在低温冷启动时的转向性能和回正性能.而且驾驶员的操纵手感没有受到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提出采用新型的TR60TS型方向盘力角计来进行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并进行了TR60TS型方向盘力角计和SFA—B-1003S型方向盘力角计转向回正比对试验,得出了用TR60TS型方向盘力角计可以提高转向回正试验质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转向自动回正效应较差长期以来是汽车厂家的扰心整改项目,转向回正性能不好,不但使驾驶员操纵容易疲劳,而且还影响行车安全,文章对商用车转向回正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减小回正阻力及增大回正力矩等方式浅析如何提升商用车转向回正能力。  相似文献   

4.
双横臂独立悬架的前轮主销内倾角算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道高  周福庚  李磊  李滨  乔明侠 《汽车工程》2005,27(4):431-433,437
针对前桥为双横臂独立悬架汽车,基于轮胎侧偏特性和计及外倾角的影响,建立前轮转向后回正力矩数学模型,根据转向轮回正力矩与回正阻力力矩平衡方程式,推导其前轮主销内倾角的算法。用样车做实例计算与试验,验证其正确性,为前轮定位参数中主销内倾角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电动转向系统及其发展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汽车的转向,通过汽车转向系统来完成。依据提供转向能源的不同,汽车转向系统可以分为机械转向系统和动力转向系统两大类。机械转向系统以驾驶员的体力为转向能源,系统的所有传力部件都是……  相似文献   

6.
汽车的力学参数与稳态转向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安文  宋健 《汽车工程》1999,21(5):269-274
本文以汽车力学参数试验台测出的数据为基础,为通过建立轮胎侧偏角,车厢侧倾角,回正力矩与侧向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运用最小二乘法对测试数据进行线性曲线拟合,找出了这些数据与汽车记转向特性之间的关系,并按国家标准GB/T3047-91中的有关规定对被测试车辆的稳态转向特性进行了评价 。  相似文献   

7.
操纵稳定性的基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前言与符号说明司机通过方向盘转角和作用在方向盘上的力来控制汽车的行驶方向。因此汽车的转向操纵运动基本分为两类:通过方向盘角输入指令的叫做角输入运动,通过方向盘力输入指令的叫做力输入运动。这两种运动的自然频率、阻尼、反应时间等均不相同,不可混淆。在大多数场合,司机主要是通过方向盘角度来操纵汽车。试验评价中的角阶跃反应试  相似文献   

8.
汽车行驶的安全性不只取决于汽车自身的性能,还受驾驶员状况及道路状况的影响.文中在对汽车、驾驶员及道路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汽车、驾驶员和道路模型,建立了“驾驶员-汽车-道路”闭环模型,利用MATLAB语言开发了该闭环模型的仿真软件,并进行了汽车稳态转向特性校正试验、角阶跃输入试验及汽车穹道运行对比试验等仿真研究,进...  相似文献   

9.
基于“驾驶员-汽车”系统转向控制力学分析,推导出了转向力矩的计算模型,并根据此计算模型及相关国家标准要求建立了残余横摆角速度与前轮定位参数的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转向回正性能的主销内倾角和主销后倾角解析设计理论,并通过对某轻型货车进行实例计算和试验验证,证明优化后汽车的转向回正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10.
轮胎非稳态转向特性非线性仿真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郭孔辉  侯永平 《汽车工程》1999,21(6):321-325
本文以轮与路面之间的滑移速度为出发点,在稳态指数统一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轮胎非稳态转向特性非线性仿真模型。在实验研究中,发现了动态过程回正力臂和附加的回正力矩的滞后特性。仿真和试验结果对比表明,该模型足以反映轮胎非线性转向特性,可用于前轮及汽车操纵动力学仿真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1.转向零位设定方法前轮保持直线行驶状态,用V.A.S5051输入地址码44后,转向盘向左转4°~5°(一般在10°之内),回正转向后,再向右转4°~5°,转向盘方向回正,双手离开转向盘,然后输入功能11(编码),再输入31857,按返回键,输入功能04-60,再按激活键,退出V.A.S5051,断开点火开关6s  相似文献   

12.
本文建立了为驾驶员提供路感的电子转向系统转向盘回正力矩模型,研究了降低驾驶员负担、提高汽车稳定性的前轮电子转向控制算法,并利用开发型汽车驾驶模拟器进行仿真试验和验证,为电子转向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基于LuGre模型的轮胎原地转向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LuGre摩擦模型的轮胎原地转向模型可表达不同轮胎刚度和载荷、不同输入频率、不同摩擦特性等工况下的回正力矩随转动角的变化关系,适于进行轮胎模型相关实时仿真运算及控制系统研究.讨论了该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模型参数对轮胎转向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参数的辨识及模型仿真计算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结果表明二者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五轴转向重型汽车转向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利用ADAMS建立了五轴转向重型汽车的整车虚拟样机模型,对该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由分析结果可知,转向轮转角越大,轮胎磨损越严重.为提高重型汽车的灵活性,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对该模型进行了优化.通过仿真分析可知,优化后的转向性能明显提高.同时分析比较了五轴转向重型汽车与前两轴转向重型汽车的转向性能,结果表明,五轴转向重型汽车转弯半径小,轮胎磨损小.  相似文献   

15.
低速转向回正性能是汽车操纵稳定性能重要指标,影响到驾驶安全性、舒适性、轻便性。论文针对A车型机械转向回正不良的问题,从理论计算和实际测试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通过优化转向小齿轮齿形及加工精度,改善球销套加工工艺等措施,有效降低转向阻力矩61.3%,提升了车辆转向回正性能。  相似文献   

16.
针对装有传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商用车在回正过程中存在低速回正不足或高速回正过度的问题,综合考虑载荷转移、路面条件和轮胎非线性等对回正工况的影响,基于电液耦合转向系统,设计一种车辆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联合控制的非线性滑模控制器。针对控制算法部分状态量难以获取和影响车辆回正稳定性的路面附着系数难以直接测量的问题,利用UKF观测器为滑模控制器动态估计车辆状态信息和路面附着系数,并将质心侧偏角的观测值和横摆角速度与其期望值之差作为控制系统输入,来求取回正控制所需的转角修正量。最后通过TruckSim、Matlab/Simulink和转向试验台架对不同工况下的转向回正性能进行仿真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主动回正控制策略可有效提高转向盘回正的稳定性和控制精准性。  相似文献   

17.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回正与主动阻尼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涛  陈慧  余卓平  李莉 《汽车工程》2006,28(12):1125-1128,1061
针对配备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车辆低速时回正性差,而中高速时又容易出现回正超调的现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回正与主动阻尼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以功能原理为理论基础,可以随车速和转向盘转角的不同而调整回正力矩或阻尼力矩的大小。实车试验的结果证明,该控制策略能够改善车辆低速时的回正性,抑制车辆中高速时的回正超调现象,并且在施加了回正与主动阻尼控制后,驾驶员的操纵手感没有受到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电动助力转向中间位置转向感觉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转向感觉进行了系统分析,其中转向盘中间位置的转向主观感受是汽车转向感觉研究的主要内容,直接影响驾驶员对稳定性、安全性和行驶的判断,研究通过整车中间位置转向感觉主观评价试验,介绍了试验及数据处理方法,并对客观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分别研究了中间位置转向灵敏程度,转向手力特性,以及中间位置行驶时的汽车响应特性等三方面的客观评价指标.应用这些指标参数,可以系统全面的评定EPS中间位置转向感觉,指导EPS与整车的匹配开发,以获得更适宜的中间位置转向感觉.  相似文献   

19.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回正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分析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回正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动助力转向回正控制算法。尝试直接采用扭矩信号作为转向盘转角估计的依据,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不需配置转角传感器的回正控制策略。在matlab中建立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模型,并利用Simulink工具箱对算法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回正控制策略能提高转向盘的回正性能,并为台架试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陈利娜 《天津汽车》2010,(12):41-45
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EPS)可以在低速时减轻转向力,以提高转向系统的操纵稳定性;在高速时则可适当加重转向力,以提高操纵稳定性.文章介绍了EPS及其主要形式和布置方式,在分析汽车助力转向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转向特性对汽车操纵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具体EPS实例,介绍了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的4种控制形式,为动力转向系统软件开发及实物研制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