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上海世博集约交通的实践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洪  邵丹  陈欢  李青华 《城市交通》2011,9(4):76-84
为应对大规模、长时间、高强度的世博客流,世博会交通运行方案以集约化模式为主导,在没有实施强制性交通管控的前提下,世博交通组织及全市日常交通平稳有序、运行效果良好.通过分析世博游客出行特征及世博会期间对外交通、道路交通、轨道交通的运行特征,从设施建设、交通管理、配套政策、交通服务等方面总结世博集约交通的实践经验.借鉴世博...  相似文献   

2.
世博期间,在城市日常交通出行小幅增长的情况下,世博交通的叠加并未对全市交通产生较大影响,实现了保障世博和日常交通正常运行的双重目标。为此,有必要梳理世博交通的筹备规划及组织过程,从设施供给、管控政策、引导措施和信息服务等多个方面,挖掘、总结世博交通组织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3.
陈非  陈小鸿 《城市交通》2007,5(6):58-64
世博参观游客交通的合理组织是办好世博会的关键问题之一。在总结上海世博会交通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以公共交通为核心的世博会客流集散策略,并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系统化分析的方法,进行了世博公共交通系统的总体设计。基于世博游客集散的三条对策,以提高公共交通系统吸引力为目标,建立了世博公共交通系统的总体框架;接着就世博公共交通系统两个主要子系统“交通转换系统”和“EXPOBUS系统”,进行了系统的功能分析、服务流程分解和服务对象分类;最后梳理了系统设施需求,提出了各子系统的系统设计与规划方案。通过研究,期望能建立高效的、具有吸引力的公共交通系统,保障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4.
朱昊  王磊  张会娜 《城市交通》2010,8(5):84-88
根据世博交通保障策略的要求,为确保世博会交通管理有效运行,对世博交通决策支持信息服务系统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这一系统的技术框架结构,分别阐述了数据层、技术层、应用层、服务层的主要内容。进而对系统功能进行设计,提出世博交通保障措施查询、世博出行方案查询、世博交通运行状况统计、世博交通服务水平评估和客流预测预报5个方面的功能及其具体内容。最后,探讨了系统开发涉及的关键性技术,并对系统开发和实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上海公安交通指挥调度、事故应急处理智能化系统是为加强世博安全、保障世博交通而提出建设的。介绍了系统的建设目标、总体建设思路和系统总体架构,以及系统的功能特点、关键技术等。系统在实际使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上海公安交通管理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6.
刘淼 《交通与运输》2011,27(1):33-33
世博会的召开给我们社会各行业都留下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尤其令人赞叹的便是世博期间的交通保障工作。上海本身的日常背景交通压力不小,而世博客流具有持续时间长、集散时间集中以及中心高度集聚的特点,对城市交通的冲击很大。  相似文献   

7.
上海世博会可变车道设置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上海世博交通顺利运行不能单纯依靠增加道路供给,更要提高已有交通设施的利用效率。由世博出行需求与供给矛盾出发,说明实施世博可变车道技术的必要性。重点考虑世博交通与日常背景交通之间的协调,提出世博可变车道的设置原则。以上海市林浦路为例,从可行性、方案设计、控制系统、相关设施设置、配套措施五个方面分析世博可变车道的实施方案。最后,对林浦路设置可变车道技术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饱和度指标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可变车道技术可显著减轻早晚高峰主流向交通压力,提高世博通道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正>本文归纳总结了上海世博开园一个月左右的交通运行状况,分析世博交通的特征以及需求、供给相关问题,同时比照往届世博会,从供需平衡的角度为上海世博后期交通保障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一、世博前期的交通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9.
上海世博期间背景交通出行小幅增长,世博交通以集约化为主导,未对全市交通产生较大影响。但随着背景交通和世博客流的逐月增加,全市快速路、轨道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呈现日益趋紧的态势。该文梳理世博交通的筹备规划及组织过程,从设施供给、管控政策、引导措施、信息服务等多个方面挖掘总结世博集约交通理念的实践情况。世博集约交通的实现途径包括倾向性的设施供给、人性化的管控措施、主动性的引导措施和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这些实践经验将为世博后的城市交通日常管理提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周源 《交通与运输》2020,36(1):9-12
由于建设年代早等多种原因,国内高校老校区普遍道路狭窄、建筑密集、师生众多,由此产生了停车资源短缺、人车冲突严重等问题,校园品质和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基于高校老校区有限的交通资源和较大的交通需求,从回归校园交通本源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慢行优先区的校园总体交通组织方案,优先保障特定区域的慢行交通,实现校园内交通需求的差异化满足。以复旦大学邯郸校区为案例,重新划定了校园空间,形成内部为慢行优先区的核心区域,外围机动车道路环绕的整体交通格局,并提出配套的机动车停车组织方案和道路优化设计方案,保障校园交通在有限空间内的有序、安全和品质。  相似文献   

11.
邵丹 《城市交通》2010,8(2):21-24
为实现上海世博交通集约化组织目标、降低自驾游客出行比例,建设世博停车换乘设施并组织引导自驾游客采取P+R模式前往世博园区最有效措施之一。借鉴日本爱知世博会等大型公共活动停车换乘组织经验,提出上海世博会P+R交通组织基本思路,将服务对象划分为一日往返自驾游客和本地化自驾游客两类。分析P+R泊位需求的影响因素,并进行规模预测,得到两类游客的泊位需求总体规模和空间分布。最后,提出分三个层次设置P+R设施以及完善世博P+R配套设施和政策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雯静  干宏程 《城市交通》2010,8(3):36-40,6
研究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有助于引导私人小汽车出行者改乘轨道交通出行。以上海世博期间驾驶人的通勤出行为研究对象,通过RP和SP调查采集驾驶人实际通勤出行情况和世博期间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得到小汽车相比轨道交通的出行时间节省量和费用差与是否选择轨道交通存在联系。应用离散选择模型分析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建立二项Logit模型。结果表明,驾龄较短和低收入的驾驶人更愿意选择轨道交通,年轻驾驶人(相比年长者)、频繁使用小汽车者更愿意选择小汽车出行。  相似文献   

13.
广交会交通组织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小毅  王波 《城市交通》2010,8(2):42-48
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应对大量瞬时客流是举办大型会展活动必须解决的问题。分析了广州市琶洲地区的实际交通条件,明确了广交会面临的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停车设施、交通组织等方面的问题。针对会展客流和城市日常客流两种类型,预测广交会日客流规模将达到34.8万人次,大运量客运方式分担比例将超过80%。据此,提出琶洲地区的交通组织策略,如新建、延伸多条轨道交通线路,设置4个对外交通枢纽,围绕地铁站设置6条接驳公交线路,提供会展地区进出交通路线图并提前发布交通信息等。  相似文献   

14.
北京奥运交通规划与组织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北京奥运会筹备和运行期间交通规划和组织经验,可以为其他大型赛事活动提供借鉴。从奥运交通需求特征出发,探讨奥运交通需求与背景交通需求的兼容性和差异性。重点阐述奥运交通规划体系的构成,分析目标层、总体规划层、具体专项规划层、奥运专项规划层4个规划层级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指出奥运交通规划体系集成的必要性。以奥运会开幕式观众散场为例,介绍了疏散组织方案和道路管控措施,10万人疏散仅用时75min。总结了奥运交通需求管理方案及实施前期的准备工作。方案实施后,削减机动车流量20%,城市日常出行量仅减少10%,对城市日常出行影响较小。最后,介绍了奥运交通风险评估对规划的修正和补充情况。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上下学出行特征分析与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生上下学交通是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家长接送学生时私人小汽车的停放以及机非混合,严重影响了学校门口的交通运行。以小学生上下学出行为研究对象,结合某小学的分层抽样OD调查数据,研究小学生上下学出行方式,并与美国小学生的出行方式进行对比;采集学校所在路段的交通量,绘制12 h交通量时变曲线,与无学校影响的、类似路段的交通量时变曲线进行对比,揭示学校所在路段交通量波动特征和上下学出行结构特征。在出行结构分析和交通量分析基础上,从出行结构和供需关系两方面提出改善小学生上下学交通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6.
蔡军  张奕 《城市交通》2014,(2):69-77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发现城市居民人均日出行时耗在不同年份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扎·哈维提出日平均出行时耗预算相对恒定假设。首先,通过国内外全日、单次出行平均时耗变化的历史数据,验证了出行时耗的相对稳定性。在解析出行时耗相对恒定形成机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单次通勤出行时耗分布机理,并提出相应的模拟公式。同时,探讨交通拥堵状况对出行时耗分布的影响作用,分析表明较小的出行时耗增加可能隐含较大程度的交通拥堵。最后指出,应结合中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时耗预算,为其适宜的交通模式规划路网和城市用地布局。  相似文献   

17.
为保障上海世博交通正常运行,从不同区域和出行过程中不同地点两个方面分析了世博交通信息服务的需求特点。提出了世博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框架,具体描述了信息服务集成应用平台和信息应用服务系统。阐述了出行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道路交通联动诱导系统、公共停车信息服务系统、枢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客流预测预报服务系统、园区客流引导服务系统7个世博交通信息应用服务系统的功能。最后提出了系统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朱洪 《城市交通》2008,6(2):64-67
为应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吸引大量游客及对上海市造成的交通压力,对游客的交通行为和游憩行为进行研究。首先综合上海市及以往世博会举办城市的交通数据,对2010年世博游客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及预测。从交通的角度,根据不同交通方式的优势范围划分4个世博交通服务圈层,进而分析世博游客的流向分布及其与日常交通流叠加的特点。从游憩的角度,探讨游客的游憩行为及旅游路线。最终指出,交通尤其是公共交通各个环节与游憩的融合很重要。提出降低观光隧道票价、将水上巴士变成流动的世博会场馆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