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血友病患者的外科治疗,过去仅在紧急情况下进行。1957年以来由于各种抗血友病制剂的产生,使血友病患者的外科治疗有了新的进展。本文总结了著者15年中所手术的7例血友病患者的情况。其中血友病A5例,血友病B2例,除一例外伤后颅内出血合并脑挫伤死亡外,余6例均全愈。  相似文献   

2.
本文检测了美国匹兹堡地区37例血友病人血清CMV,EBV,HTLV抗体滴度,研究血友病人慛患AIDS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血友病人易患AIDS很可能是由于输血而感染的。CMV可能是血友病人出现AIDS症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水平与尿内皮素 1(ET 1 )及动态血压的关系。方法  3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 2 1例血压正常自愿者用急性静脉盐水负荷试验确定盐敏感者 ,并检测血浆vWF水平、尿ET 1排泄量、尿钠排泄量及血压。结果 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血浆vWF水平显著高于盐不敏感者 ,盐水负荷后 4h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血浆vWF水平较盐负荷前显著增加 ,尿ET 1排泄量在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显著低于盐不敏感者 (P <0 .0 1 )。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盐负荷后尿钠排泄明显减少 ,血浆vWF与尿ET 1呈负相关 ,与动态血压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内皮功能障碍 ,并与尿ET 1排泄减少及较高血压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不同治则方药对拟血管性痴呆鼠学习与记忆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不同治则方药对拟血管性痴呆鼠学习与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 ,通过跳台试验测试其学习与记忆的能力并观测不同治则方药的作用。结果 用药组中健脑益智口服液组与涤痰汤组较金匮肾气丸组及桃红四物汤组能显著提高拟血管性痴呆鼠学习与记忆的能力 (P <0 .0 5 )。健脑益智口服液组与涤痰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金匮肾气丸组与桃红四物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证侯可能以痰浊蒙蔽清窍为主 ,提示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以涤痰开窍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CDK5)、p35及p25在血管性认知损害(VCI)患者血液中的表达及可能作用。方法收集VCI病例91例,其中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损害(VCIND)49例,血管性痴呆(VAD)42例;同时收集脑卒中认知功能正常(NC)及健康人(N)各30例;应用RT-qPCR检测血液中CDK5mRNA的相对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血液中CDK5、p35及p25的蛋白表达。结果各组CDK5mRNA相对表达及CDK5、p35、p25蛋白表达从高到低分别为VAD组>VCIND组>NC组>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K5、p35及p25可能参与了VCI的发生,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程度与其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刺完骨穴(GB 12)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为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n=54,300~45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血管性痴呆组、针刺组,进行行为学评分并测定海马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mRNA的表达,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变化。结果与血管性痴呆组相比,针刺组大鼠学习能力显著提升且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mRNA表达下降;同时,海马神经细胞损伤程度下降,其形态学恢复到接近正常。结论电针完骨穴可以降低海马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降低神经细胞损伤程度,为血管性痴呆提供了新的神经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颈动脉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升高是引发血管性头痛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探讨血管性头痛的发生机制和药物作用靶点的理想体外模型.方法 SD大鼠三叉神经节在无血清DMEM培养液中离体培养12、24、48h后免疫组化方法比较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阳性细胞数表达水平,实时定量PCR法(real time-PCR)确定CGRP-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大鼠三叉神经节离体培养24h后CGRP的免疫阳性表达细胞数明显增高,CGRP-mRNA表达水平也较新鲜组明显增高(P均<0.05).结论 大鼠三叉神经节离体培养后能精确模拟体内血管性头痛发作期CGRP的变化,是研究血管性头痛发生机制和开发药物作用靶点的理想体外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2)、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白介素8(IL-8)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外周血水平变化和对ARDS诊断、预后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两个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49例ARDS患者,同期50例非ARDS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入科时(T_1)、诊断为ARDS时(T_2)血清标志物水平,记录临床基本资料。结果 ARDS组5种标志物水平较对照组增高(P<0.05),且T_2时间点高于T_1(P<0.05);除vWF(P>0.05)外,ARDS死亡组(n=17)标志物水平均高于存活组(n=3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表明,单一标志物(T_1)诊断ARDS的最大曲线下面积(AUC)为0.816(95%CI:0.730, 0.902)(KL-6),联合诊断最大AUC为0.869(95%CI:0.795, 0.942)(KL-6+Ang-2);单一标志物(T_2)预测死亡的最大AUC 0.764(95%CI:0.627, 0.901)(IL-8),联合预测最大AUC 0.829(95%CI:0.715, 0.943)(IL-8+KL-6)。结论 5种血清标志物与重症患者ARDS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血清KL-6和Ang-2水平变化有助于诊断,血清IL-8与KL-6水平升高预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CT表现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CT表现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比分析 6 0例皮层下多发脑梗死痴呆者和 6 8例皮层下多发梗死无痴呆者CT表现。结果 痴呆组中额叶皮层下、内囊前肢、尾状核、半卵圆中心前部、侧脑室体旁前部白质及丘脑梗死发生率、平均梗死灶数目及平均梗死体积均大于对照组 (P <0 .0 5 ) ;3级、4级脑白质疏松出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脑萎缩指数测量值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 5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额叶皮层下及丘脑梗死灶数目、侧脑室体旁前部白质梗死灶体积、脑白质疏松以及脑皮层萎缩的程度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 皮层下多发脑梗死性痴呆与梗死灶的部位、数目、体积和脑白质疏松及脑皮质萎缩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氧糖剥夺(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OGD)血管性痴呆细胞模型细胞黏附分子(CaM)、钙调蛋白激酶Ⅱ(CaMKⅡ)、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Akt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生长良好的PC12细胞传代、分化,行OGD准备血管性痴呆细胞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低、中、高剂量葛根素组。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并确定合适的葛根素干预浓度及OGD处理时间;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评定细胞损伤程度,鉴定细胞模型;Western blot检测CaM、CaMKⅡ、MECP2、BDNF及Ak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PC12细胞存活率随OGD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呈时间依赖性;PC12细胞存活率随葛根素浓度增加而逐渐升高,呈浓度依赖性。葛根素有效干预浓度为0.1~10μmol/L;OGD最佳处理时间为6h。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LDH释放量明显增高(P<0.05);葛根素干预组LDH释放量随葛根素浓度增加而减少(P<0.05)。模型组CaM蛋白表达明显升高,BDNF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MECP2表达及CaMKⅡ、Akt蛋白磷酸化水平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葛根素干预可下调CaM蛋白水平,提高MECP2、BDNF的表达及CaMKⅡ磷酸化水平,中、高剂量葛根素组亦能升高Akt蛋白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葛根素可能通过提高Ca2+-CaM复合物介导CaMKⅡ自身磷酸化水平,诱导MECP2磷酸化,上调BDNF的表达,激活下游PI3K-Akt通路,抑制凋亡基因及蛋白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哇巴因多克隆抗体的降压作用及哇巴因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 ,给“两肾一夹 +盐 ( 2 k1 c+盐 )”、“两肾一夹 ( 2 k1 c)”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随机静注哇巴因多克隆抗体、硝普钠、正常兔免疫球蛋白 ( Ig G)及生理盐水 ,颈动脉插管观察注射后 3h内血压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哇巴因多克隆抗体对“两肾一夹 +盐”肾血管型高血压大鼠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而对“两肾一夹”高血压模型降压作用不明显。正常兔免疫球蛋白对各种高血压模型均无降压作用。提示内源性哇巴因 ( EO)升高可能是高血压的发病因素之一 ;高盐引起血压升高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刺激 EO的分泌增加。  相似文献   

12.
<正> 脑血管网状细胞瘤Hemangioretculoma亦称为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是一种良性血管性肿瘤,如能及时诊断並彻底切除肿瘤,则预后是良好的。这种肿瘤比较少见,国内报告尚不多。本文将1956年~1983年间住我院的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血管网状细胞瘤,报告如下。且就有关问题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3.
我们从1977年9月2日以前的全部脑血流图描记中选出所有诊断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血管性头痛”的脑血流图描记。其中高血压81人次,脑动脉硬化45人次,血管性头痛14人次,健康对照14人次。每个病人均常规作了四个图,即双额乳导联与双枕乳导联,为了统计各指标的出现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葛根素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内Ca2+浓度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的影响,探讨葛根素保护神经细胞的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葛根素干预组,采用间隔3 d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建立VD模型;术后2周用Morris水迷宫评估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组织BDNF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平均荧光强度来表示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结果 葛根素干预组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海马BDNF表达量显著增加,海马神经细胞内Ca2+浓度减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葛根素对VD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葛根素降低海马神经细胞内Ca2+浓度及上调BDN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治疗前后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Wimgspan支架、Apollo支架与常规药物治疗在中国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差异。方法通过对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症状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颅内动脉狭窄超过70%的患者90例,分为3组,标准化药物治疗组、Wimgspan支架治疗组和Apollo支架治疗组,进行为期1年随访,观察各组疗效的差异。结果两种支架到位成功率均为96.7%,两种支架系统之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并无差别;解剖路径为Mori分型B型的手术成功率(83.3%)远低于Mori分型A型(100%);Wimgspan支架治疗后即刻残余狭窄率很高,与Apollo支架治疗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1年后随访病变血管狭窄率两组之间差异减小,再狭窄比率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现支架治疗的两组患者1年内终点事件,尤其是与狭窄血管相关的卒中和死亡明显低于标准内科治疗组;1年随访结束时两组支架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及MMSE评分与标准化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专用颅内支架治疗严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支架治疗后可能对神经功能恢复有益并同时改善血管性认知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99Tcm-TRODAT-1{99Tcm-2β-[N,N′-双(2-巯乙基)乙撑二胺基]甲基,3β-(4-氯苯基)托烷}脑显像在早期帕金森病(PD)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确诊的47例早期PD患者、26例VP患者和30例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分别进行99Tcm-TRODAT-1SPECT脑显像,应用计算机感兴趣区(regions ofinterest,ROI)技术分别计算各组双侧纹状体/小脑的放射性计数比值,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早期PD患者患肢对侧纹状体对99Tcm-TRODAT-1的摄取减少,患肢同侧和对侧纹状体/小脑的放射性计数比值均较正常对照者均值明显降低(P<0.05)。VP患者双侧纹状体区对99Tcm-TRODAT-1的摄取接近正常,患肢同侧和对侧纹状体/小脑的放射性计数比值与正常对照者双侧均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99Tcm-TRODAT-1显像及半定量分析有助于PD的早期诊断及与VP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10年来胃镜下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检出率的变化,探讨疾病的变化趋势及根除Hp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本院1994年1月-1995年12月、2004年1月-2005年12月所有胃镜检查的病例,对比研究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的内镜检出率。结果2004年1月-2005年12月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检出率分别为5.53%、10.07%、4.03%,与1994年1月-1995年12月的8.17%、11.21%、6.21%比较显著下降(P<0.05);2004年1月-2005年12月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3.34±14.91)岁(、46.94±15.60)岁、(62.05±11.08)岁,分别高于1994年1月-1995年12月的(47.55±13.40)岁(、44.10±13.35)岁、(60.28±11.70)岁(P<0.05)。结论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的内镜检出率明显减少且平均发病年龄增大,可能与广泛的根除Hp治疗相关。  相似文献   

18.
对64例亚急型克山病(SKSD)心电图传导异常的动态变化和预后意义进行观察,结果:①Ⅱ°~Ⅲ°房室阻滞(AVB)9例中有5例(55.6%)、束枝阻滞(BBB)55例中有36例(65.6%)治疗后消失,平均消失时间分别为2.2±1.8天和12.2±13.2天,②就诊时有Ⅱ°~Ⅲ°AVB、有传导异常伴病理性Q波或严重快速心律失常病例,5年病死率高(P<0.05);动态观察期间RBBB呈永久性,及与其伴发的ST—T改变和/或低电压持续存在病例,5年病死率高(P<0.01)。  相似文献   

19.
<正>《大连交通大学学报》(原《大连铁道学院学报》,隶属铁道部,2000年划归辽宁省教育厅主管)是由大连交通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交通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80年。自2002年开始,为顺应学术期刊国际化的要求,由16开(B5)版本改版为大16开(A4)版本;2007年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本刊主要刊登交通运输工程、机车车辆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中低氧诱导因子-1α和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阻断法(2-VO)建立VD的动物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VO组和葛根素组,每组又分为1周、3周、6周、2月(n=6)四个时间点;应用Y型水迷宫实验测定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HIF-1α和EPO蛋白的表达。结果①2-VO组和葛根素组大鼠游全程时间和误入盲端次数均显著增加,但各时间点葛根素组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均显著优于2-VO组。②各时间点,2-VO组和葛根素组大鼠海马CA1区HIF-1α和EPO的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但葛根素组两种蛋白的表达均较2-VO组明显降低。结论葛根素可提高缺血脑组织细胞内氧浓度,改善学习记忆功能,对VD具有确切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