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运行速度预测是进行速度协调性分析的基础。针对山区双车道公路的特点,通过采集云南省三条双车道公路平曲线路段小客车和大货车的运行速度数据,建立了山区双车道公路平曲线路段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并进行了模型验证和应用。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有效、可靠,可以用于山区双车道公路平曲线路段的运行速度预测。  相似文献   

2.
公路线形设计的一致性水平与交通安全有很大的关联性,然而国内还缺少对双车道公路路段线形质量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在国内外关于运行速度及运行速度差值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评价双车道公路路段线形一致性的综合模型。该模型以运行车速图中第85%位车速与平均车速所围成的相对面积和路段各相邻单元运行车速差值的平均值为参数,融合了整条路段的运行速度及其差值的分布信息。通过灵敏度分析,标定了模型的参数,建立了评价标准和阈值。多个双车道公路路段的事故调查数据表明,模型建立的线形一致性评价指标与交通事故有较好的相关性,初步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实测速度的山区双车道公路运行速度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研究国内外关于运行速度预测方法的基础上,以北京黄关公路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运行速度并结合山区双车道公路的特点,回归以路线平、纵面的主要参数为变量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并以实测运行速度验证预测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合理、实用,可为开展基于运行速度的山区双车道公路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减少双车道公路交通事故数量、提高运行效率,提出了双车道公路设置附加车道的理念,基于试验数据开展了双车道公路设置附加车道的交通量条件研究.通过双车道公路实车实验获得的基础数据,建立了双车道公路交通冲突时间与交通量、设计速度的关系模型.依据构建的模型,给出了对应不同设计速度的双车道公路设置附加车道的交通量条件.基于样本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设计速度为80 km/h的双车道公路,单向交通量大于495 veh/h/ln 时,应设置附加车道;设计速度为60 km/h 的双车道公路,单向交通量大于454 veh/h/ln,应设置附加车道;设计速度为40 km/h 及以下的双车道公路,设置附加车道效益不明显,不建议设置.  相似文献   

5.
山区双车道旅游公路交通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区双车道旅游公路的交通特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定量分析.基于交通量的分析结果,从旅游旺季节假日前后旅游公路交通量增长的角度将旅游公路分为A、B、C3类.速度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山区双车道旅游公路的现状车速偏高;陡坡路段速度离散性较大.这不仅与货车比例等交通组成有关,而且与陡坡路段自身的道路特性也有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青藏高原双车道公路车辆运行速度、车辆组成、道路线形、海拔氧含量以及现状限速组合方式的调查,考虑将限速导致的控制延误作为衡量高原公路运行效率的指标,应用SPSS统计学分析软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建立了高原地区双车道公路大、小车限制速度—速度均值模型和速度均值—运行速度模型,最终得到了限制速度对运行效率-延误互动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大小车的限速值、道路纵坡坡度、路段长度和道路的设计速度都对道路系统行驶车辆的运行效率产生影响,而不同的是不同的道路等级、道路上小车所占车辆的比例这些因素会对小车的运行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对大车的影响不大,另外随着海拔的增加,大、小车的运行效率逐渐降低,且大车所产生的延误比小车要高。  相似文献   

7.
选取相邻路段车速差△V、车速降低系数SRC和速度离差作为鉴别双车道公路危险路段的三个评价指标,从道路工程措施和交通安全设施两方面对事故多发路段进行安全改善对策研究。以内蒙古S203公路为例,利用评价指标进行危险路段判析,针对K465+900急弯陡坡危险路段,通过线形改造以及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减速设施、避险车道和防护设施等一系列工程改造措施,进行安全改善综合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8.
期望车速是驾驶员驾车过程中依据道路条件、车流状况、所驾驶车辆性能等因素,经综合考虑后存在于自身心目中并认为可以实现的一种"目标车速",它对行驶车辆的实际行车速度高低产生影响。为了反映车辆运行过程中不同驾驶员运行车速选择的差异,本文提出了基于期望车速的跟驰模型。该模型能够解释不同驾驶员在相同道路条件下选择不同行车速度的原因。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之上,作者讨论了保持交通流稳定性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最后,文中给出了应用实例。结果表明:当驾驶员的期望车速接近均衡车速时,交通流是稳定的;反之,当驾驶员期望车速与均衡车速差异较大时,交通流的稳定性可能下降。  相似文献   

9.
针对山区双车道公路存在的安全隐患,在运行速度研究的基础上继而提出运行视距的概念和模型.以运行视距值来检验道路的安全状况,可为将来道路的几何设计、安保设计以及安全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车辆的径向加速度是车辆在弯道上行驶时驾驶行为的重要表征,通过对加速度的分析,可对驾驶员加速和刹车的行为进行定量描述.通过对双车道公路平曲线处的车辆运行车速现场进行行车实验,获得车辆转弯时的径向加速度,利用Matlab软件建立了车辆加速度与平曲线线形之间的数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平曲线处车辆行驶时的加、减速行为:车辆从直线进入到曲线时逐渐以较大的减速度减速至该圆曲线半径所对应的运行车速;当汽车离开曲线时,会适当加速至期望车速,然后做匀速行驶.  相似文献   

11.
根据某公路的历年事故统计资料,对双车道公路典型事故多发点按照其所处的位置,从一般公路段、平面交叉口及城镇化公路段三个类别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针对各种事故的成因提出原则性对策,指导事故多发点的整治改造。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有基于车轴温度固定阈值的故障检测系统适应性差且误报率、漏报率高的问题, 综合考虑列车速度、环境温度与运行工况等因素对轴温的影响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建立了高速列车轴温动态阈值预测模型; 考虑高速列车在不同运行工况下轴温变化的差异特征, 将列车运行状态分为加速、匀速和减速3个阶段, 并针对每个阶段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分析列车速度、环境温度、荷载等原始监测数据以及各阶段运行时间、初始轴温等衍生数据与轴温的相关程度; 提取与轴温变化密切相关的因素,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针对列车的3个运行阶段, 分别建立基于原始监测数据的轴温动态阈值预测模型和基于原始监测数据与衍生数据的改进轴温动态阈值预测模型, 并采用F检验方法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 基于中国高速列车实测轴温数据对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 列车在加速、匀速与减速3个阶段中, 轴温真实值与改进轴温动态阈值预测模型预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0%、4.1%和3.3%;相对于基于原始监测数据的轴温动态阈值预测模型, 3个阶段中改进轴温动态阈值预测模型的预测精确度分别提高了79.8%、64.3%和65.6%;改进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大于0.99, 显著性概率小于0.05, 表明模型有效。   相似文献   

13.
Vehicle traveling time predi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search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By now, there have been various kinds of methods for vehicle traveling time prediction. But few consider both aspects of time and space. In this paper, a vehicle traveling time prediction method based on grey theory (GT) and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LRA) is presented. In aspects of time, we use the history data sequence of bus speed on a certain road to predict the future bus speed on that road by GT. And in aspects of space, we calculate the traffic affecting factors between various roads by LRA. Using these factors we can predict the vehicle's speed at the lower road if the vehicle's speed at the current road is known. Finally we use time factor and space factor as the weighting factors of the two results predicted by GT and LRA respectively to find the fina0l result, thus calculating the vehicle's travehng time. The method also considers such factors as dwell time, thus making the prediction more accurate.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小客车驾驶员安全注视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高速公路设计与运营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人-车-路协同过程中的驾驶员视觉注视特征,选取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453个线形组合路段,对13名小客车驾驶员在路面范围内的动态视觉注视点位置进行研究,分析不同运行速度下驾驶员在不同线形组合路段路面范围内的注视点分布规律,得出驾驶员受不同运行速度和线形条件影响时在路面上的注视点集中区域特点,提出基于驾驶员行为特征的驾驶期望视距概念,并建立了不同运行速度下驾驶期望视距的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驾驶期望视距与车辆运行速度和平曲线半径相关;当道路平曲线半径小于等于800 m时,驾驶员的视野会随运行速度的提高受到限制,需采取适当限速措施以保证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5.
公路交通安全与公路线形有密切关系,而运行速度是影响道路安全的主要因素。该文介绍分析了国内外几种典型运行速度计算方法,结合工程实例,运用《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中的"模型法",计算公路运行速度,通过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指出了路线线形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为优化路线设计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行车速度管理并非简单的工程技术问题,而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受到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从宏观分析的角度看,主要影响因素有:速度管理法律和理论技术保障不足、公众交通文明素质欠缺、非理性的汽车消费和使用观念、汽车产品安全性能质量及其法律保障不足、道路工程质量与安全隐患问题、交通管理能力低下和速度管理过程中的权力设租寻租,等等。为确保科学、有效地进行速度管理,应该尽快建立科学的速度控制标准和技术体系,重视交通文明和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正确引导公众的理性汽车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7.
为提供不同类型公路几何线形参数的计算依据,在12条不同地形环境、不同等级的公路上采集了小客车和大客车的横向加速度、行驶速度和轨迹曲率半径数据,评估了试验公路的行驶舒适性,给出了六车道、四车道、双车道3类公路的横向加速度特征分位值,针对不同公路类型和车型,建立了横向加速度-曲率半径和横向加速度-速度的均值模型、极限值模型和85分位值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车道数越少,行驶舒适性越差,设计速度低于30 km/h的双车道公路部分路段的行驶舒适性极差;(2)横向加速度累计频率曲线的拐点在第90~92分位,双车道公路的横向加速度最大值大于8 m/s2;(3)行驶轨迹越缓和、车道数越多,横向加速度分布越集中,且大客车的横向加速度分布要比小客车集中;(4)第85分位值模型可用于公路几何参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控制,均值模型可用于几何参数的一般值控制.   相似文献   

18.
对商业中心区的货运交通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货运车辆运行规律和停车规律,深入研究配送货运交通活动对路段行驶车速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商业中心区道路的货运车辆流量、停车次数和停车时长均是影响路段行驶速度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别对商业中心区干路和支路建立货运车辆和客运车辆混合行驶的交通流模型,以及商业中心区有货运车辆参与的路段交通流特性函数,这为正确分析车辆的运行状态、合理判断车辆的路段行驶时间和计算配送路线行程时间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山地城市快速路桥隧组合场景的“车-路”耦合环境和线形协调程度,在重庆市主城区快速路3隧2桥组合场景开展自然驾驶实验,采集18名驾驶员的实时运行速度和13个断面的小型车地点车速,根据道路条件和运行速度数据构建线形综合评价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隧道-桥梁-隧道多场景切换连接方式中,主线路段的运行速度均值分布在50.00~64.25 km·h-1;驾驶员在桥梁路段行驶最为警惕,从桥梁驶进衔接匝道或隧道入口时,车辆速度明显减小,有15%以下的车辆会低速通行或经历严重的交通拥堵,其速度分布在8.00~39.50 km·h-1;验算实验路段的“车-路”耦合强度发现,实验路段整体运行安全状况水平良好,线形条件较好。对山地城市快速路桥隧组合场景的速度行为管控不能只依靠对单体隧道或桥梁的交通管理手段和治理措施,需考虑与上游道路衔接路段的距离和受信号控制的时长等。  相似文献   

20.
速度是道路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超速与不合理的行驶速度对道路安全产生很大影响,使得速度管理成为一个重要且有挑战性的领域。目前,速度管理是通过道路设计设定速度限制并执行这些限制来完成。传统的速度管理方法在减少碰撞风险及事故伤亡方面取得积极的成效,但也有其局限性。利用现代技术能够使速度限制实施的更加有效。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先提出了两种新的理念,即交通平息理论和容错的安全理念,接着提出将三种新技术,即自适应巡航控制、智能速度辅助系统和可变限速系统,应用于速度管理中,促进速度管理更加有效地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