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沙颍河航道安徽段3座船闸通过能力的研究,重点论述了船闸通过能力与设计船型的关系,并结合运量预测结果,提出了建设复线船闸的时机,以满足运量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水道港口》2008,29(1):53
本刊从安徽省港航管理局获悉,安徽重点工程项目——沙颍河安徽段航道整治工程将于2008年开工。工程拟总投资17.64亿元,工期为3年。工程按四级双线航道、通航500t级船舶标准建设,主要进行188.8km航道的改线、护岸、截渗和界首沙颍河桥等6座桥梁改造等项目。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内河航道维护尺度预报过程及其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好地利用航道的现有条件服务过往航行船舶,以阜阳市沙颍河航道阜阳闸至颍上闸段航道维护尺度为例,分析了该段航道维护尺度预报的思路和过程,总结了内河航道维护尺度预报过程中船型分析、水文分析及维护尺度确定需注意的要点。研究结果可为更好地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发挥水运的比较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水运工程》2011,(12):68
沙颍河航道颍上段整治工程进入初步设计阶段,预计2011年年底可启动航道整治。淮河的最大支流沙颍河发源于河南省,全长620 km,其中安徽境内206 km,曾是开然的"黄金水道"。自20世纪70年代起,阜阳至颍上段80 km的航道断航。进入新世纪,随着皖北经济的快速发展,沙颍河安徽段复航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沙颍河航道整治工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颍河属于省界航道,纵跨安徽河南两省,全长620km,安徽省境内长206km,拟整治工程主要有:新建船闸、桥梁改造、疏浚护岸、管理服务区建设、渡口改造、航标及航道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研河南省沙颍河、淮河及其支流通航条件,考虑航道水深、桥梁净空高度、弯道情况等航道边界因素,在满足国家对标准船型要求的前提下,对设计的标准船型的主尺度、船舶线型、空间布局、可沉降甲板室、LNG改建可行性等进行了研究,设计了4种适应河南省航道环境的"宽深比大、全高小"的适应性船型。经过实船验证,在保证船舶载货量的前提下,新设计的船型可以明显降低船舶高度,有效提高船舶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航道内标准船型现状,因迁就落后船型,不惜浪费中小航道宝贵、重要国家资源,根源在国标《内河通航标准》,产生重大经济损失。为尽快改变国标落后面貌,建议研制新增标准船型充分利用我国航道资源且符合国际船型发展趋势,速发挥标准船型作用。中小航道研制新增标准船型建议国家主管部门严格把握此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韩江主干航道跨河桥梁及船型现状的基础上,利用综合评价方法,通过航运经济技术论证及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推荐适合韩江主干航道标准化船型。  相似文献   

9.
北江(乌石至三水河口)航道整治工程项目现已进入了攻克前期阶段,在清远大塘以上至韶关乌石的北江中游段,设计代表船型的选取对项目开展尤为关键。现有的航道水深条件决定了短、宽、深吃水的肥大船型不适于北江中游;而船舶营运现状和北江船舶到珠江水系航线情况,又不能简单套用船很长、吃水浅的规范依据。本文从多方面重点就北江中游1000吨级航道设计代表船型选取进行适应性分析和探讨,并最终提出合适的设计代表船型。  相似文献   

10.
胡一恒 《中国水运》2012,(12):46-47
沙颍河是安徽省"两干三支"中的重要一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航运科学技术研究重心向内河转移,建立覆盖沙颍河航段的水上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势在必行。本文对建立支撑保障沙颍河安徽段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功能模块、关键技术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随着货运量的增大,目前我国正大规模改扩建多线船闸,受枢纽已建建筑物和地形条件限制等多因素影响,新建多线船闸多与已建船闸并排布置,共用引航道。双线船闸共用引航道时,一线船闸充泄水将会影响到另一线船闸引航道水流条件,危及另一线过闸船舶安全及船闸结构安全。结合北江飞来峡船闸水力学模型试验成果,探讨同尺度船闸共用引航道的布置及其对通航水流的影响。结果表明:船闸在错开运行时,通过增大中间辅导墙的扩散角可使水流快速扩散,减小非泄水船闸引航道回流范围和回流强度,可通过优化主辅导墙及下游消能工形式,改善双线船闸引航道水流条件。  相似文献   

12.
黔江大藤峡水利枢纽下游段航道存在复杂的不良流态、海事多发、枯水期具有天然航道属性,航道尺度需要大幅度提升。针对这些问题,按照航道尽量顺直、加大弯曲半径等原则布置两条航道线路。采用通航水流条件模型试验,分析其连续滩群复杂的碍航水流条件,得出碍航滩险整治应消除挑流点、平顺水流边线、有效增大过水断面面积的优化思路。基于初步设计方案2提出增加弯顶段半径及其上下游炸礁范围、清除左侧边滩和右侧高滩的优化方案。经物理模型和船模验证后表明:优化设计方案能有效改善流态和航行条件。  相似文献   

13.
曹民雄 《水运工程》2012,(9):118-121
针对黄建九先生提出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确定、河道地形测量、航道制图及航道整治设计与成果评审等航道测量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阐述目前相关规范条文的情况,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及适时开展的工作,以期展开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4.
福姜沙河段目前呈三汊通航趋势,海轮航道走福南水道,江轮航道走福中水道,福北水道—如皋中汊为地方专用航道,目前三汊水深条件都不满足12.5 m深水航道要求尺度,为此必须进行整治。分析各汊道碍航情况及各汊道整治难度。针对各汊道碍航特性,提出整治原则及整治思路,在分析各汊道分流格局、水深条件、碍航特性等的基础上,提出整治工程平面布置形式。  相似文献   

15.
通过伶仃洋河口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港珠澳大桥建设对伶仃航道和铜鼓航道的回淤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假设水文泥沙条件下,港珠澳大桥建设后,伶仃航道内淤积厚度及淤积量呈减少态势;铜鼓航道内淤积厚度及淤积量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6.
袁胜英  应强 《水道港口》2010,31(5):478-482
基于广州港出海航道2008年1月、4月及9月3次航道测量的地形资料,结合相关的水文资料,从边坡稳定性角度分析了试挖槽的回淤情况。通过对比得出了伶仃航段(KP17~KP60)航道东、西两侧边坡坡比的总体变化。结果表明,2008年1月坡比分别为1∶11.1和1∶11.7,4月分别为1∶8.6和1∶8.5,9月分别为1∶8.8和1∶8.4。1月到4月平均坡比变化较大,4月到9月平均坡比变化较小,坡比基本稳定在1∶8.5左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台州头门港进港航道试挖槽开挖后历次水下地形和断面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试挖槽回淤特征,并探讨回淤机理。结果表明:13个月的监测期内,试挖槽经历了自然缓慢回淤→骤淤冲刷交替→自然缓慢冲刷的发育过程,最终达到动态平衡稳定,试挖槽平均水深基本满足11.7 m的设计通航水深要求。正常天气条件下,悬沙落淤是试挖槽的主要回淤形式;大风天气条件下,台风的风浪掀沙作用使试挖槽发生骤淤,槽内发育浮泥层,寒潮的作用微弱。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通州沙西水道整治工程对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整治一期工程的影响,通过物理模型试验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表明,西水道整治工程实施后,西水道开挖至-8 m或不开挖,东水道分流比增加,对深水航道影响较小,但会造成深水航道左侧通州沙滩地窜沟的冲刷;随着开挖深度增加,其对深水航道影响逐渐增加,开挖至-12 m、-14.7 m时,航道沿程会出现一定淤积,营船港下航道浅区有淤积的趋势,不利于航道维护,但通州沙滩地窜沟略有淤积。建议:通州沙西水道整治时,西水道疏浚深度不宜过深;尽快实施通州沙潜堤下延工程。  相似文献   

19.
分析总结了山区河流通航建筑物引航道与河流主航道夹角形成的因素。通过概化物理模型和船模航行试验,研究了船闸布置在弯道凸岸以及引航道与河道斜交布置2种条件下,引航道与河流主航道不同夹角时,口门区和连接段的通航条件。试验表明,当船闸布置在弯道凸岸附近,河道流速为1.5~2.0 m/s时,转弯夹角宜小于20°;当引航道与河道斜向布置,河道流速为1.5 m/s时,夹角宜小于等于25°,当河道流速为2.0~2.5 m/s时,夹角宜小于等于20°。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上游尚存诸多的单线控制河段,区域内船舶排队现象严重。为探索控制段航道通过能力,结合控制段信号台的调度规则,将排队理论引入船舶排队的研究过程,建立拥有一个优先级的M/M/1排队服务模型,并以王家滩控制河段为例,评估其通过能力。结果表明,模型求解得到目前王家滩河段在控制调度期上行船舶平均等待时间达32. 5 min,下行10. 2 min;综合船舶与交通流数据,得出当前控制段航道通过能力为1. 91亿~4. 45亿t,约为标准航道设计通过能力的67. 5%。此方法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