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慢行交通是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缓解城市交通问题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慢行交通规划设计中,通过融入人本位理念,有利于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对此,首先对慢行交通的界定进行了介绍,然后对人本位设计理念进行了分析,并对慢行交通规划细节设计中,人本位设计理念的应用进行了详细探究。  相似文献   

2.
目前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与建设逐渐引起各界关注,但其规划内容及技术手段尚处于摸索阶段。在中等城市中慢行交通占有更高的比例,通过分析中等城市自身发展特点来规划慢行交通,使之提升城市空间功能,创建宜居环境。以渭南市为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3.
慢行交通系统主要包括步行系统和自行车系统。慢行交通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交通方式,在短距离出行中,慢行也是最健康、最便捷的交通方式。发达的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归纳总结中小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慢行通道等级、道路断面要求和过街设施3个方面提出慢行通道的规划要求,指导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工作。以克拉玛依市为例,规划其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以满足市民日常生活的便捷需求,提高慢行交通出行比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在借鉴国内外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大连市自身发展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并简述其战略目标及主要规划内容,采用分区分类的方法对大连主城区慢行系统作了详细规划,为同类研究创造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11):197-198
近些年来我国交通系统取得了突出的进步,对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和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城市化设计的具体要求可知,慢行交通系统成为当前规划重点。研究中以城市慢行交通规划现状为基础,对具体交通规划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结合武汉东湖风景区交通规划,对大型“城中型”风号区交通规划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首先提出大型“城中型”风景区的概念,明确其交通规划思路应包括景区交通特征分析、景区交通发展战略和景区综合交通规划。然后,在对东湖风景区交通现状、主要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整体交通体系的组织模式。最后,总结了景区综合交通规划的重点内容,对东湖号区交通需求分析、“外疏内导、公交优先”的交通策略、停车场(库)规划、慢行交通系统的构建、交通控制与管理系统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发展,城市道路规划建设日益完善,但是自行车、步行的出行环境却逐步恶化,亟须改善。慢行 交通不仅是出行的主要方式,也是推进公共交通发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低碳城市及 多规融合理念迅速发展,为慢行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际遇。文章从慢行系统与相关规划的协同性入手,结合项 目实例,从规划思路、系统元素、元素设计改善方面入手,探讨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城市老城区交通压力持续增大的问题,从道路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慢行交通系统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基于健康城市理念,并借鉴国外城市老城区交通发展模式,提出国内城市老城区健康道路交通模式应具有道路网络"高密度、小街区、微循环",公共交通全覆盖、高效率,慢行交通空间连续、设施完善、与公共交通无缝衔接等特征,为老城区健康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文  陈小鸿  胡显标 《城市交通》2010,8(1):44-52,80
目前,中国城市慢行交通发展定位不够明确,慢行环境日益恶劣,亟须开展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讨论了国内外城市交通模式及慢行交通保护战略,并从城市交通规划对慢行交通关注的缺失、城市交通管理缺乏人人性化评判依据,以及干路机非冲突造成慢行交通安全隐患等角度解读了慢行困境与规划反思。指出明确慢行交通地位、保障慢行安全与便捷、保护慢行活力应成为慢行交通规划的重要目标。据此,以上海市为例,介绍了机非分离规划、步行过街设施规划、自行车廊道网规划、宁静步行系统规划的研究实践。  相似文献   

10.
以韩城市为例,在总结慢行交通系统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的分级组合,提出合理的横断面宽度要求,从而优化城市道路空间,从规划层面保障慢行交通路权,并应用到《韩城市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中。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敏辉  钟明 《城市交通》2009,7(4):45-50,12
上海市自行车出行比例高,拥有良好的自行车道道路条件,具有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优势。从规模估算、网点布设原则、网点布局典型模式、押金及租赁费用等方面阐述了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规划内容,并重点分析了校园、产业园区、轨道交通车站3种典型的网点布局模式。最后,介绍了公共自行车的技术系统以及运营管理上的特点。上海市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的网点总数约100个,近期将有500个网点投入使用,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不仅为居民带来方便,还有利于缓解道路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2.
龚星星 《城市交通》2009,7(5):49-55
介绍了芝加哥中心区交通规划建设情况,重点从道路网络、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等方面解读中心区交通体系,分析其交通出行特征以及所采取的交通发展策略。总结中心区交通发展的经验,认为解决城市中心区的交通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强大的公共交通系统,打造立体化的道路网络,倡导多元化交通方式,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等。  相似文献   

13.
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规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黎辉  陈华  孙小丽 《城市交通》2009,7(4):39-44,38
结合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规划,探索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规划理论,提出“总量控制,分类分块,平衡规模,灵活调整”的总体布局思路。将租赁点划分为公交点、公建点、居住点、游憩点和校园点5类,探讨居住点与其他租赁点位的空间和数量关系,指出居住点规模应大致与公交点、公建点和校园点的规模相当。最后,给出武汉市2009年拟建设的800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14.
周扬军 《城市交通》2012,10(5):50-54
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是推进公交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在各地大力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背景下,如何编制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以引导具体建设实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提出具有普适意义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框架。然后,对规划所涉及的功能定位、建设运营模式选择、系统架构分析、规模分析、布局规划等主要内容进行解析,给出相应工作思路和方法。最后,提出公共自行车服务点落实建议,并指出加强系统运营研究等未来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编制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发展策略及网络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行车交通发展的关键是要采取与城市自身发展相适应的模式。总结了阿姆斯特丹、巴黎以及香港自行车交通发展模式的特征及其适用情况,综合考虑深圳市的城市规模、人口密度、交通政策以及现状自行车发展状况等因素,提出深圳自行车交通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是机动化交通的辅助性交通工具,主要功能包括服务于短距离出行、与公交系统接驳以及休闲、健身等。分析了深圳市自行车交通网络的合理规模,划分三种功能分区,并阐述相应的发展策略和规划原则,以此制定自行车网络规划。最后,对自行车通道等设计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寻找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最优布局,从居民出行需求和交通设施供给角度出发,分析了目前公共自行车的使用特征与问题,建立由自适应遗传算法和方式分担交通分配组合反馈模型组成的双层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最优布局方案使得区域出行成本和公共自行车系统设施建设成本最小.通过实例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布局问题.  相似文献   

17.
自行车停车设施规划是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的重要内容。国内大多城市对自行车停车设施规划与建设不够重视,出现自行车停车难的尴尬局面。结合武汉市主城区自行车发展概况,探索自行车停车设施规划方法与管理措施,提出了分类分块、重点布设的原则以及停车设施分级规划思路,从自行车停车需求预测、停车场布局方法、停车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完善自行车系统规划,提高自行车的吸引率。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公共自行车处于发展模式决策的关键时期,亟须明确合理的发展定位,以适度控制规模,引导并协调好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关系。从北京市公共自行车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入手,分析公共自行车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及其与现有交通系统的关系。明确北京市公共自行车的发展定位,即私人自行车交通的有效补充、发展自行车交通的重要环节、倡导绿色出行的重要手段。北京市应明确公共自行车的公益性定位,将公共自行车纳入公共交通体系,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的延伸和补充,使之成为解决公共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以西安市自行车交通发展状况及即将建成的地铁1、2线为规划背景,借鉴国内外“自行车——地铁交通”换乘发展经验,对地铁站点自行车停车场规模、停车场选址原则、衔接设施布局模式进行探讨,提出地铁站点周围路段规划、自行车交叉路口优化设计及自行车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大城市的交通发展经验,从初期的大规模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到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再到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应用以及对绿色交通的关注,指出只有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并辅之以需求管理政策才能解决交通、环境、能源等问题。在分析北京交通发展战略以及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成效基础上,探讨了“公交城市”的发展模式,明确了“公交城市”的内涵以及必须体现人文、科技和绿色的理念。最后,提出建设“公交城市”的相关措施,包括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完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构建物流配送体系、推进交通文明建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