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正"碳达峰""碳中和",最近这两个频繁刷屏的热词,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我国CO2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庄严的目标承诺,"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交通运输行业作为经济社会的先行领域,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从中国交通新闻网获悉,2月10日,交通运输部召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论述,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精神,对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工作进行部署。李小鹏要求,以交通运输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引领,以提升交通运输装备能效利用水平为基础,以优化交通运输用能结构、提高交通运输组织效率为关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碳减排,主动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明确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简称《方案》)。《方案》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工作要求,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对推进碳达峰工作作出总体部署。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港口和船舶的节能减排,推动绿色港口建设,助力交通运输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应采用切实可行的对策。从资源储备、技术发展和政策支持方面展开分析,提出针对沿海港船绿色发展的多能源应用对策。为更好地落实该对策,应重点发展多能源状态监测及能源管理技术,助力我国沿海港船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绿色与智能多次出现于《规划纲要》,而在海事领域,行业发展更离不开这两个词。《规划纲要》提出的港口发展目标,则说明其对于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性。如今,"碳中和"和"碳达峰"是焦点话题,如何实现则是业界关注重点。途径在于绿色船舶,保障在于绿色能源。  相似文献   

7.
2021年,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以清洁低碳为发展方向,积极优化港口能源结构、作业工艺,不断加大绿色能源应用、绿色装备升级和节能减排工艺改造力度,持续推进绿色港口建设。推广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2021年以来,集团积极致力于构建清洁用能体系,不断扩大电能、太阳能、LNG、氢能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研究和应用,加快淘汰老旧、高排放港口大型作业机械和传统柴油动力集卡。  相似文献   

8.
港口企业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货物装卸和搬运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各类装卸搬运设备并耗费大量能源.在能源结构优化、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和污染物防控倒逼港口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深入聚焦"碳达峰"和"碳中和",构建清洁低碳的港口用能体系,对促进港口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宁波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三集司")自成立以来,秉承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开展装卸设备节能改造和环保设备更新升级,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提升员工操作技能水平,努力建设绿色港口,打造世界一流强港新标杆,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本文介绍北三集司绿色港口建设举措和成果,以期为大型集装箱码头企业开展绿色港口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国际海事组织(IMO)于2018年通过了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提出了在本世纪内实现国际海运温室气体零排放的愿景.水路运输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推动水运领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是加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社会大背景下,针对传统的海岸防护结构无法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绿色低碳发展等凸出矛盾,通过大量文献调查研究,介绍一种基于仿生学的新型防护块体Coastalock解决方案,并进行有关物理模型试验及工程应用验证。结果表明,该块体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及消浪效果,适用于大部分海岸情况,其碳封存和生物多样性效果显著,有助于港口与海岸工程建设应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1.
<正>国家能源集团下属的黄骅港务、天津港务、珠海港务深入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加强节能降碳前沿技术攻关,现已在绿色港口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9年9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强调绿色发展节约集约、低碳环保,提出应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控制标准及船舶排放区要求,推进船舶、港口污染防治。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煤炭港区时指出,  相似文献   

12.
正减碳已成为当前全社会所面临的共同任务。绿色低碳发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将给全社会各个领域带来广泛深刻的系统性变革。航运业作为服务全球贸易发展的基础力量,也将不可避免地参与到这场变革中。那么在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目标中,谁能撑起舞台?航运业要实现双碳目标存在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提出,港口作为全球贸易的重要节点,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海洋环境污染恶化、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公众环保意识提高以及港口可持续发展要求也推动港口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在此背景下,绿色港口成为未来港口发展的主流趋势。本文结合国内外绿色港口发展现状,以鹿特丹港、新加坡港和洛杉矶港等世界著名港口为例,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新发展阶段的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发展的主题.同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绿色发展目标,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进入新发展阶段,严控煤炭消费成...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2030年前碳达峰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碳达峰十大行动”有哪些?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10月26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将完成碳排放强度全球最大降幅问: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答:碳达峰,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经历平台期后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实现碳达峰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脱钩”,即经济增长不再以增加碳排放为代价。因此,碳达峰被认为是一个经济体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相似文献   

16.
国际海事组织提出至2050年将国际航运业的温室气体排放至少降至2008年的一半,中国也做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承诺。航运业尤其是远洋航运减排脱碳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是使用碳中和或零碳且经济可行的绿色能源作为动力。绿色甲醇为当下可用的、适合远洋航运的最佳脱碳燃料之一。文章分析了绿色甲醇动力船舶应用现状、绿色甲醇价格及供求关系等要素,并提出船东需积极行动起来在航运脱碳中抢占先机。  相似文献   

17.
港口在世界经济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快速发展的港口经济也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根据“十四五”规划的要求,“双碳”是我国提出的两个阶段碳减排奋斗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建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港口将是未来的主流趋势。本文从绿色港口的运营管理、绿色港口的技术创新和绿色港口发展战略三方面对绿色港口建设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并为未来绿色港口的建设发展提出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继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30·60"的双碳目标后,2021年11月,我国先后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体现了中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担当和自主贡献.交通运输是仅...  相似文献   

19.
赵博 《中国船检》2022,(3):24-28
为确保国家能源运输安全和海洋环境安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业界持续保持对低碳燃料技术进行积极探索实践."远瑞洋"轮是我国船舶工业探索航运减排发展之路的重要成果,将为绿色、低排放、可持续的能源海上运输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我国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等工作的相关部署,针对港口码头粉尘污染问题,利用智能传感、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搭建港口粉尘在线监测管理平台。平台包括基本信息管理、监测数据处理、视频监控、环境决策分析与监测站点等五大功能模块。结合卫星遥感数据,平台可以动态展示监测站点和污染源的空间分布,推进港口码头粉尘污染的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港口粉尘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实施,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