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缩短地铁列车编组长度对降低车站造价作用不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以缩短列车编组长度、提高行车密度来降低地铁车站造价的做法提出了不同意见。就我国6辆编组的地铁车站而言,站厅层长度是控制车站总长度的主要因素,站台层的空间还有富裕。在此情况下缩短列车编组长度,达不到大幅度降低车站造价的目的。降低地铁车站造价的有效方法:一是减少站厅层的建筑面积,将一部分管理用房移到地面上去;二是车站主体采用局部双层结构。  相似文献   

2.
客运专线车站设计有关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客运专线车站设计车场布置及有关设计标准,提出客运专线车站设计采用标准的具体建议。研究方法:结合客运专线车站设计存在的问题,车站作业的要求和特点,对车站设计技术标准进行研究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提出了客运专线站场设计高、普速车场布置方式;对旅客通道站台出入口的宽度给出计算公式;对安全线设置要求提出了建议;分析计算了车站到发线数量确定的参数和方法,分析了车站到发线有效长度的组成因素、道岔型号的选用、道岔配列及铺设要求等设计标准。研究结论:客运专线车站高、普速车场应采用分场分线布置;到发线数量为0.063 3倍的旅客列车换算对数;旅客站台出入口最小宽度,始发站岛式站台为5.0 m,侧式站台为4.5 m,中间站为2.5 m;车站到发线有效长度为700 m;列车控制系统不能满足列车追踪间隔或保证列车运行安全时,建议在车站到发线接车末端设置安全线;道岔应离开竖曲线起终点或变坡点不小于20 m的距离布置。  相似文献   

3.
从大客流运营角度谈地铁车站的建筑布置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铁车站的设备和管理用房布置原则、影响乘客行进的站内设施布置要点以及换乘车站的换乘设施设置等方面,对地铁车站的建筑布置进行了探讨,力求使地铁车站的建筑布置真正体现大客流交通建筑的特征。即:设备区布置紧凑、方便管理,公共区保证乘降安全、舒适,客流疏导通畅、迅速。  相似文献   

4.
在地铁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决策对地铁工程造价的影响度可达80%~90%,而客流量又是决定地铁工程必要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参数。客流预测工作做得科学细致,可以使地铁修建方面的许多不合理因素得到控制。研究了客流预测量与不同发车频率下列车编组的关系,探讨了客流预测量与车站站台长度、宽度和进出站通道等的关系,分析了客流预测量对车站规模的影响,及其对车站造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广州地铁三号线广州东站是目前广州地铁已设计的车站中外界条件最为复杂的车站,环控系统方案可行与否直接影车站的建筑、结构方案。阐述了工程设计中隧道风系统及大系统的布置及合理利用空间布置环控所需的房屋及设备。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合理发车间隔,通过对其设施类型进行分析,采用车站平均换乘延误度作为评价车站整体换乘效率的指标,以换乘客流量和换乘效率为目标函数,车站通行设施最大通行能力作为约束条件建立数学优化模型。以呼家楼车站为例,采用Vissim仿真软件建立不同发车间隔下的仿真模型,并基于换乘站实际设施能力和客流情况,分析发车间隔变化对换乘效率的影响规律,最终得到换乘站的合理发车间隔。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地下铁路客站环控通风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目前,我国有关地下铁路客站环控系统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较少,无前期工程经验可借鉴,本文针对地下铁路车站站台层的特点,对其空调系统的设计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论:提出了地下铁路车站站台层通风空调系统设计思路,并通过CFD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风量、冷量的配置以及送风位置进行了优化分析,确定了合理的设计方案,供今后包含地下铁路车站及地铁车站于一体的枢纽站房空调系统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世界各国正在大规模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地铁节能工作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以夏热冬冷地区的典型全高站台门地铁车站为例,采用基于理论分析和STESS模拟的环控系统负荷计算模型,对其组成部分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定量给出客流量、全高站台门气密性、隧道温度、站厅站台控制温度、机械新风量对最热月环控系统冷负荷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在典型工况下,全高站台门地铁车站人员负荷、渗风负荷和日稳定负荷分别占环控系统最热月冷负荷的26%~29%,29%~33%和41%~42%。研究发现地铁车站的主要节能潜力在于全高站台门气密性和站厅、站台温度的合理控制。对于全高站台门当量缝隙宽度在约束值以下的车站,增强气密性带来的节能潜力在25%以上;以站台/站厅温度26℃/27℃为基准,控制温度每增加1℃,最热月环控系统累计冷负荷降低约28%。研究结论为地铁车站环控负荷的合理控制提供参考,可对地铁车站的节能运行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结合车站站台客流类型、客流集散流程和客流集散影响因素,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客流集散模型。采用Anylogic软件建立站台客流集散仿真流程和仿真模型。以北京地铁4号线北京南站站为工程背景,对其站台客流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站台客流集散模型能有效刻画高峰时段内站台客流的集散变化规律,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行性。进一步探讨了高峰时段内基于不同发车间隔和不同上下行时间差的站台客流集散变化规律以及疏散仿真试验。形成了一种可操作的站台客流集散动态分析方法,可为城市轨道交通运力配置和车站客流组织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本文针对站场与信号系统工程接口设计中经常遇到的诸如系统匹配设计、车站股道有效长与站台设置、安全线、延续进路、到发线中岔以及车站道岔设置等技术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的有关研究内容和结论对改进铁路站场与信号专业接口设计质量,提高铁路工程设计的系统性有积极意义。研究结论:(1)采用CTCS-0级列控系统的铁路不宜选用大于18#的道岔,采用CTCS-2级列控系统的铁路不宜采用9#及以下的道岔;(2)在线路中心线距站台边缘为1 750 mm的正线区域列控系统限速80 km/h,站内线路及道岔设计宜与列控限速相配套;(3)客专车站股道有效长、站台位置及长度、机车停车标位置等应与出站信号机、警冲标、应答器等统筹考虑合理布置并满足列控系统技术要求,受地形地貌限制股道长度及站台长度难以满足列控系统正常技术要求时,需要采取特殊信号措施加以解决;(4)安全线设置地点不宜远离两线交叉点,必要时应结合牵引计算采取红灯前移或其他列控措施满足安全和效率的需要;(5)站场设计应尽量避免在进站信号机外方制动距离内线路换算坡道大于6‰,超过时应采取措施满足设计行车间隔时分的要求;(6)多于两条正线的车站道岔布置应满足可动心道岔心轨处转辙机安装尺寸的要求;(7)CTCS-2/3区段道岔布置应考虑轨道电路绝缘节设置要求;(8)本研究结论可为铁路站场和信号工程接口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