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有效将港口数字化转型技术与港口业务结合,从大连港承建的国家智慧港口示范工程出发,依托大连港实际业务情况,高度落实国家"互联网+"行动在港口领域落地,建设聚焦"需求匹配与跨系统服务协同"的智慧物流跨界服务大平台,基于云技术和微服务架构,打造"互联网+港口+客户"的应用与集合港口全线业务综合运营能力和数字化产品技术输出能力的中台服务,形成以双模IT建设应对未来口岸和港口不确定性业务的新模式,打造大连港真正面向客户的互联网生态单一入口,为形成全新港口物流生态圈模式打好技术和业务基础。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面向服务、协同应用、标准引领、带动产业"的发展理念,按照"统筹建设、整体架构、统一标准"的思路,从码头生产智能化、港域调度智能化、海运物流协同化、金融普及便利化等方面着手,推进上海港智慧港口建设,努力实现"提升口岸运作效率,降低客户物流成本,促进贸易便利化""业务系统互连互通,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全程实时监控,创新客户体验""统一行业标准,用‘互联网+’思维促成公正、公平、公开的行业环境"的智慧港口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落实新形势下国家对天津港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更好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具备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的世界一流绿色智慧港口,在概述天津港绿色智慧港口建设的基础上,以集装箱、干散货专业化码头为重点,阐述天津港绿色智慧化改造项目的主要成果和实施内容,介绍绿色智慧化港口考核指标和建设保障。  相似文献   

4.
正北部湾港在"十四五"期间将继续加快世界一流港口建设步伐,全力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建成设施、技术、管理、服务一流的智慧、平安、绿色世界大港2019年8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打开了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简称北部湾港)加快发展的"时间窗口",建设广西北部湾国际门户港驶入"快车道"。机遇当前,北部湾港董事长韦韬表示:广西北部湾门户港发展规划目标年为2025年和2035年,  相似文献   

5.
为推进我国智慧港口建设进程,分析我国智慧港口建设中存在码头改造成本高、港口集疏运信息共享不充分、港口服务模式灵活性低、港口物流链业务协同能力不高等问题,对智慧港口建设提出建议:智慧港口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指导和政策支持;智慧港口的发展需要依托港口企业持续创新服务模式,加大新技术的应用;智慧港口的发展需要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根据河北港口集团"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以创新大宗散货港口运作模式为主线,阐述河北港口集团建设智慧港口的意义,介绍"一键通"大宗散货智慧港口示范工程建设目标及内容,并对河北港口集团智慧港口建设的预期效果进行分析。通过"一键通"大宗散货智慧港口示范工程的建设,促进河北港口集团"智慧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智慧管理平台的系统架构和关键技术。该系统通过搭建感知网络,依靠前端的传感设备及通讯技术,可提供数据通道,消除信息孤岛;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港口管理数据互联化,从而集成战略规划和运营管控能力、数据认知与分析服务能力、业务流程优化与协同能力、技术创新应用与实践能力,实现港口运营的智慧管理,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8.
正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港时指出:"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这既是对天津港智慧化转型的把舵定向,也为整个港航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天津港蓬勃兴盛",这是对天津港的充分肯定和有力鞭策,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加快世界一流港口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智慧化港口建设主要体现为推动港口的升级转型、精益化、协同化等方面。随着世界经贸增速放缓和中国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当前我国港口发展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诸多变化,腹地经济范围、经济增长速度、产业贸易格局、港口区域竞争态势等都在发生重大变化,现有港口发展模式和区域港  相似文献   

10.
2009年4月,交通运输部批准了防城港、钦州港和北海三港统一归并,组成"广西北部湾港"。这标志着我国沿海又一个港口群的诞生。阐述了北部湾港口的建设与整合的目标和进展情况。分析了北部湾港口建设与整合对促进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健全北部湾港口管理体制、发展临港工业等5项对策。  相似文献   

11.
北部湾港口建设与整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运输部批准将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三港统一归并为广西北部湾港。北部湾港口建设与整合,有利于建设西南出海大通道,加快中国经济融入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发利用北部湾丰富的资源,促进北部湾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今后要进一步健全北部湾港口管理体制,发展临港工业,拓展港口腹地,加速与东盟港口对接,加大财政投入,实现北部湾港口群的崛起。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港口账单收、付款双方的工作效率和账单管理的线上化程度,帮助港口快速实现多种业务系统的线上收、付款功能,建设港口支付交易结算系统。当港口业务需要增加渠道时,可以快速拓展支付渠道。港口支付交易结算系统是智慧港口基础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终帮助港口提高账单管理的线上化程度、提高对账速度,简化工作流程,减少客户支付的步骤。  相似文献   

13.
芮雪 《中国港口》2022,(10):21-23
细数集团发展成就,李延强颇显感慨,但更多的是笃定和信心,他告诉记者:“预计到‘十四五’末,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将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国际枢纽海港也将变为现实。”“自北部湾港成立以来,各业务板块深度协同、耦合联动,从‘港-产-城’联动发展为‘港-工-贸-融’‘港-产-园’协同,产业效益不断增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率先在港口行业发布实施“四个一流”建设规划及其评价体系,集装箱吞吐量增速连续4年位列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第一,全球首个采用U型堆场装卸工艺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提升港口内部管理数字化以及与外部单位业务协同化的水平,利用物联网、无人机、北斗定位等感知和监测技术,实现对大型散货港口物流基础数据的智能感知和实时采集。通过对港口现有业务流程的梳理和优化,推动"互联网+港口"的应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实现互联网与港口业务的深度融合。基于对港口大数据的集中管理、互联互通和增值应用,建立干散货信息数据元行业标准,为铁路、海事和港口客户提供业务协同支持和物流信息服务,从而提升港口、口岸单位效率和港口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创新驱动发展,智慧引领未来——2016年9月20日于防城港市召开的"智慧港口技术交流会"上,围绕这一主题,600位与会领导、嘉宾从政策、技术等层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2016年9月20日,由中国港口协会、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智慧港口技术交流会暨中国港口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年会"在广西防城港市召开。会上,来自政府部门、港航企业以及信息化领域的近600  相似文献   

16.
为突破港口传统经营模式和范围,通过对"互联网+传统港航业"、平台化电商等一系列运营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努力打造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将港口、航运和第三方电商平台集合于一体的港航电商平台。在国内外各口岸现有业务受理服务模式基础上建立港口互联网产业大数据垂直电商服务平台,通过整合港口现有优势资源,建设多条优质"智慧航运"线路,建设"港港合作"网络布局,整体提升国内大宗物资贸易的繁荣度,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下,积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整体联盟的优势提高国内港航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智慧港口发展的背景和现状,阐述了智慧港口的内涵、智慧港口功能、主要特征和技术支撑,给出了"车、船、港、货、人"五位一体协同联动的智慧型港口管理与生产运营模型和智慧港口物流公共服务云平台模型,指出了智慧港口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为在新基建背景下更好地推进智慧港口的建设,界定新基建与智慧港口的内涵,梳理新基建与智慧港口的关系,分析新基建赋能智慧港口发展的3个方面,提出新基建背景下智慧港口发展建议:在顶层规划、协调机制、开放合作、政策支持、标准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措施,充分发挥新基建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作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加快我国智慧港口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9.
为提升港口和内陆之间物流协同能力,建立基于内陆与港口双核联动的哑铃模式无水港协同模型。通过RFID、GPS和智能优化等信息技术,建设支持多种业务模式的无水港智能应用集成系统,实现无水港与港口间数据动态采集、信息无缝连接和业务多方协同,将港口功能和增值服务延伸到内陆,形成沿海和内陆双向联动营运新模式。同时,介绍哑铃模式的无水港物流协同服务系统的建设思路、系统功能、关键技术以及青岛港在内陆无水港建设过程中解决通关、物流输运和跟踪等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青岛港提出了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以"码头无人化、管理无纸化、物流全程化、电商平台化"为显著特征的智慧港口发展目标,并将打造以线上全程服务为主要特征,形成以港口为枢纽的物流用户聚集、物流产品聚集、物流服务聚集的港口物流服务生态圈作为重要的建设任务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打造面向未来的智慧港口,是建设世界一流物流强港的重要内涵,也是现代港口适应互联网时代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