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武汉市轨道交通枢纽换乘协调性进行样本采集。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识别换乘协调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交互关系。根据协调度指数模型量化各因素协调度,并对因素协调性进行矩阵分类。研究发现:武汉市轨道交通枢纽换乘协调性前3位影响因素为线路设计、时刻表衔接及指示信息。线路设计是提高武汉轨道交通枢纽换乘协调性的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铁车站的选址都远离城市中心,造成高铁站与城市交通接驳困难及旅客出行换乘的不便。对高铁中间站旅客的个人特征、出行特征及换乘特征进行了调研与分析,综合考虑旅客的换乘特征,建立了反映旅客随机喜好性的换乘衔接选择模型。创新性地对模型中的效应函数进行了改进,将拥挤度、换乘次数、候车时间及延误时间等服务水平变量作为判断变量,在计算时考虑进来。计算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有更高的拟合度,可更有效地反映高铁旅客的换乘选择行为,为改善接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城市轨道交通与快速公交换乘时间衔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与快速公交特点的基础上,以缩短出站乘客换乘时间为目的,重点研究利用快速公交疏散城市重点区域轨道交通站点产生的大量出站客流的协调条件。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出站换乘时间的详细分析,将出站乘客换乘时间细分为四部分,建立乘客换乘总等待时间最短宏观模型,并分析造成乘客候车时间长的原因;运用时空图对两者换乘过程、换乘状态进行描述,探讨总结两者协调调度的条件。最后运用实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建立基于可拓云模型的轨道交通与接驳公交换乘综合评价模型,解决轨道交通与接驳公交换乘评价过程中的随机性、模糊性问题,使得换乘评价结果更贴近实际.从多角度确定轨道交通与接驳公交换乘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组合赋权确定综合权重,同时依据可拓云计算规则求出评价指标云的数字特征及综合评价等级确定度,并利用可信度因子检验评价结果,得到轨道交通与接驳公交换乘综合评价等级.最后,以昆明市呈贡新区段轨道站点为例确定其换乘水平等级,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善其换乘水平的有关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和模型在轨道交通与接驳公交换乘综合评价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的运营协调是实现公共交通一体化的基本内容,也是提高公共交通系统自身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现以系统总成本费用最小为目标,对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协调运营组织进行优化,详细论述总费用(包括运营商和乘客费用)函数的计算方法,并基于概率论方法,提出4种不同类型换乘站乘客换乘费用的确定方法,最终建立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运营协调模型.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降低公共交通系统的总体费用和乘客的换乘时间,且平峰时段相对于高峰时段的运营协调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大型轨道交通网络的运能资源配置是提升服务品质与系统效益的关键.在分析网络系统复杂性和换乘衔接特征的基础上,引入综合协调的理念,将换乘枢纽作为疏解冲突、均衡运能的节点,建立以换乘等待时间最短为目标的网络列车运力衔接模型.设计基于协调层次、偏好导向的递阶循环协调算法,获得协调优化的运营方案,探讨了协调中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实际城轨交通网络为例求解,比选多方案的协调性,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可用于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线路间的换乘点不断增多,换乘站时刻表的协调直接影响服务水平,有必要结合线网客流分布特点协调换乘站列车到发时刻,以尽量减少乘客在换乘站的换乘等待时间,提高乘客出行效率。以线路间列车衔接时刻点为优化对象,以重点换乘站的换乘衔接需求为主导,建立换乘衔接方案编排优化模型,在网络层面实现基于线网整体换乘等待时间动态最优的换乘站衔接时刻优化,并以广州地铁线网为例,利用模型开发软件,得到符合现场需求的换乘衔接优化时刻点,为网络化运营条件下的列车运行计划协同编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智能化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对于改善公共交通枢纽交通拥挤、为旅客提供换乘信息具有重要作用。在分析公交枢纽复杂状况的基础上,对乘客信息服务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技术目标。分别对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2大模块对乘客信息服务系统的框架进行分析,重点分析直接面向用户的信息查询系统的功能以及查询终端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9.
高铁与航空联合运输服务因具备良好的换乘衔接性与可达性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正逐渐受到关注.基于铁路车站与机场间出行乘客的换乘需求,调整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时刻表,使其与高铁列车时刻表以及机场航班时刻表实现合理的衔接.通过分析高铁列车与机场航班间的联运时间差对联运乘客出行路径选择的影响,以实现乘客等待时间最小化、空-铁联运乘客数最...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列车衔接时间的影响因素和列车相对延误不同状态下的衔接关系,考虑列车运行延误影响及乘客换乘满意度,提出了西安地铁北大街站列车衔接时间的组成及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北大街站1号线下行换乘2号线下行的具体算例,利用基于随机延误的换乘站列车衔接时间优化模型,运用Mathematica软件确定了北大街站该换乘关系的最优列车衔接时间,并给出了时刻表协调方法,从而为1、2号线列车运行图协调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缺少定量最优换乘距离的问题,基于单因子方差分析方法,构建考虑换乘形式及公交站性质的换乘距离与满意度关系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推导及求解。以重庆市119个轨道站及周边换乘公交站为例,利用SPSS软件对换乘距离进行方差分析,分别求解两类换乘距离对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换乘距离对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乘客对通道式换乘和一体化换乘可忍受距离较长,且分离式换乘难以通过缩短换乘距离来提高乘客满意度。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站点采用一体化模式,换乘距离在48.6 m以内乘客满意度可达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北京城铁13号线望京西站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普通换乘站点多方式衔接换乘的特点,建立以轨道交通、公交车、出租车3种主要换乘方式,及私家车、自行车、步行3种附加交通方式为选择肢,构建基于出行目的、衔接距离双重因素最优的广义-Logit方式选择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普通轨道交通站点多方式客流衔接换乘预测方法,通过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定及对比验证,证明该方法能够客观和精确的预测轨道交通与衔接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客流量,研究成果对未来轨道交通站点多方式换乘设施布设,客流交通组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平均换乘时间、平均换乘距离、乘客换乘满意度、换乘方式吸引度等四个指标对高铁车站的地铁、出租车、公交车这三种接驳方式进行换乘效率评价,重点是对三种接驳方式的平均换乘时间进行评价分析。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基于综合灰色关联加权法的接驳方式换乘效率评价模型,以及运用非线性加权综合法对整个换乘枢纽进行了综合评价。以西安北站为例,对其各种换乘方式和整个枢纽进行了换乘效率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配的关键在于确定乘客的换乘方案,而乘客的换乘不仅受线网的影响,还受到各条线路运行交路的影响。以分析复杂运行交路对旅客换乘影响为基础,阐述根据轨道交通线网和运行交路构建乘客换乘网络的方法,利用该网络可直观地表达乘客的换乘情况,且网络中不含节点费用,方便了客流分配相关量的计算。在分析换乘网络弧的阻抗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平衡分配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简要分析,最后通过实例求解,检验该客流分配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协调优化各线列车运行计划,使不同线路的列车在换乘站形成良好衔接,能够缩短乘客的换乘等待时间。合理的换乘站列车衔接时间是编制网络列车运行计划的基础。基于乘客的换乘等待心理和列车运行延误的随机性特点,确定了列车衔接时间的组成。分析了列车运行延误对列车间衔接关系的影响,建立了换乘等待时间的费用函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换乘站列车衔接时间的优化模型,并给出了具体算例。该模型可为列车衔接计划中安排的换乘衔接关系确定最佳的列车衔接时间,为网络列车运行计划的协调编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和“一票制换乘”的条件下,末班车乘客购票进站后因换乘失败而无法抵达目的地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最大程度满足末班车乘客的出行需求,基于分层递进衔接的思路,根据各线路与基准线路的换乘关系划分协调层次,基于网络末班车换乘客流流量和流向确定协调主方向,按照协调层次建立末班车时间推算模型,并从特定衔接方向和发车时间域两个方面对模型进行优化。对广州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末班车时间进行推算和优化的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末班车时间能更好地适应末班车乘客的出行需求,验证了模型和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枢纽站的换乘效率直接影响到线网整体的运行效能。根据指标选取原则和换乘效率影响因素,选取换乘通畅性、舒适性、组织人数、有效性作为评价指标,在突变级数法的基础上,推导出突变理论的基本模型和分歧方程,确定突变模型。以重庆市轨道交通两路口站为例,结合换乘站乘客满意度调查结果,利用突变模型对换乘效率进行评价。验证模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进一步提出提升换乘效率的改进措施。所建立的效率评价模型可以为轨道换乘站的运营、组织及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客观、科学地评价船撞桥的风险程度,保障船舶穿越桥区和通航桥梁的安全,从分析危险源与船撞桥事故关系出发,提出人、船、桥、环境、管理等5类船撞桥危险源;在遵循"代表性与针对性、指标定量与定性综合、全面性与独立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等指标筛选原则的基础上,结合DPSIR模型中各指标间的制约关系,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等5方面筛选出12个评价指标,建立船撞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价,进而为跨江河或海湾海峡等通航桥梁的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我国城市的范围和形态已从单一中心城的形式,向城市群以及更大范围的区域性经济体的形式发展。城际轨道交通系统作为介于客运专线与城市轨道交通之间的新形式,能兼顾运量、速度、覆盖面、通达深度等多种运输要求,其优势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共识。研究城际轨道交通系统与干线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间的换乘协调,对于指导我国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结论:通过对城际轨道交通系统旅客流线设计及换乘模式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1)同台换乘、阶梯换乘、站厅换乘、通道换乘、站外换乘及组合式换乘等六种换乘方式需根据换乘客流量及组织形式、各条线路的建设时序及相互关系、车站周边地面和地下空间的城市规划开发要求及其地形地质条件等一系列相关因素灵活选用;(2)可通过设计实现旅客在不同交通方式间的有效集散和安全便捷换乘;(3)该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城际轨道交通系统换乘设计。  相似文献   

20.
武汉地铁连续同台换乘站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类比常见轨道交通换乘站设计方案,车站同台换乘模式具有较高的便捷性,受到设计者和广大乘客的喜爱,但该换乘模式无法解决反向换乘不便的问题。为满足乘客通过同站台完成各个分向换乘的需求,武汉地铁2、4号线采用了连续同站台换乘的新型模式。从武汉地铁2、4号线换乘站的设计思路出发,通过分析2014年度武汉轨道交通线网客流数据,结合换乘站的客流组织方案,对这种新型换乘设计思路的实用性进行研究与评价,以期为今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方案的选择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