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航海》2009,(3):2-3
2009年4月10日,我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经历了173天、航程25000余海里,圆满完成各项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载誉归来。此次考察队由204名队员组成,是自1984年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考察队。2008/2009考察年度是国际极地年(IPY)  相似文献   

2.
《航海》2008,(3):F0002-F0002
4月15日,“雪龙”号载着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217名队员凯旋,抵达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这是“雪龙”号历史上航行路线最长、跨越经度最广的远航。科考队共完成46项科学考察和11项后勤保障任务。其中,备受国际瞩目的南极内陆冰盖考察圆满成功,17名队员于1月12日在人类历史上再度登顶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4093米的冰穹A,  相似文献   

3.
从一九八四年到现在,我国先后四次派船赴南极考察,在完成建站任务的同时,积累了新海域、新情况下的宝贵航海经验,开创了中国远洋船舶航行到南纬69°22'24″的先例.作者通过亲身经历,以翔实的材料和透辟的分析,真实生动地记述了四次航行的经过,同时介绍南极自然地理概况和考察工作的历史、现状及其意义.这对于人们认识南极、了解极地航行的关键问题,更好地为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雪龙”号于1994年10月26日至1995年3月6日,首次赴南极执行考察任务,历时133天,航行17186海里。这是我国第11次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此航次任务新、要求高、海区生、风险大,在国家海洋局的精心组织、正确指挥下,全体船员和考察队员团结拼搏,经受了艰苦环境和复杂任务的考验,圆满完成了任务。 穿越西风带 西风带位于南纬45~60度,常  相似文献   

5.
1984年11月,我国第一次派出科学考察队前往南极洲,任务是建立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站,并开展对南大洋的科学考察。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件大事。我当时作为《浙江日报》特派记者有幸参加这次远征南极的壮举。于是我乘飞机飞往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在那里,我与中国南极考察队的大队人马会合,  相似文献   

6.
《船舶》2020,(2):82-82
近日,"雪龙"号和"雪龙2"号完成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乘载186名队员,成功穿越"咆哮西风带"。"咆哮西风带"是西风带的形象称呼,它环绕在南纬40°~60°,是进出南极必经的一道鬼门关。这一区域常年盛行西风,是全球公认风浪最大、航海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7.
遭遇海狼     
欧阳 《航海》2009,(4):38-39
说起南极,人们往往会想到那些憨态可掬的企鹅,却很少有人会知道,南极还有一种水陆两栖的凶猛动物,这就是被称为“南极动物之王”的海狼。1999年8月,我国一位留守南极越冬考察的科考队员,独自在南极海边突然遭遇了三只海狼,人兽之间展开了一场特殊的较量……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自1984年首次组队开展南极考察至今,先后赴南极地区担负运输、科学考察的船只有5艘,它们是"向阳红10"船、"J121"号、"海洋四号"船、"极地"号和"雪龙"船。其中,前3艘船只进行过一个南极航次,"极地"号为冰区加强型运输船,在1986年购进后,经过改造投入到我国极地考察,1992年退出极地考察序列。"雪龙"船1993年购自乌克兰,原船设计为极区破冰运输船,经过两次改造后,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极地科学考察船。  相似文献   

9.
<正>4月10日,执行第31次南极科考极地航保任务的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两名海事测绘人员顺利返沪,圆满完成南极冰区航标导航、科考站水域航道扫测及海图编绘任务。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副局长郑和平、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主任王鹤荀到码头迎接科考队员。此次极地航海保障任务是_1984年我国开展南极科考以来,交通运输部首次派员参加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在极地航标导航、海道测量及绘图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在南极,科考人员在中山站、维多利亚地新站共执行6项极地航海保障任务,前后历时162天,先后完成"雪龙"号科考船专用AIS移动基站、北斗AIS船载终端及  相似文献   

10.
《航海》2007,(6):5-7
一个重达11400吨的钢铁巨人在上海脱胎换骨,而后它就驶向地球的南极执行第二十四次科学考察任务。耗资近两亿,我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在上海大修后,于11月12日开赴南极。  相似文献   

11.
首赴南极考察,我国远洋航海、科学考察史上的壮举。首赴南极成功,勇士无私无畏、顽强拼搏的一曲凯歌。壮举、凯歌,显现谱写于142千日日夜夜,26433海里——为了人类和平利用南极。  相似文献   

12.
寒星 《中国船检》2008,(10):64-64
2008年10月20日上午,我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上海出发,赴南极建立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同时对中山站进行改造建设并对南大洋进行数十项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13.
梁富伟 《航海》2007,(6):F0004-F0004
2007年11月12日,中国唯一从事极地破冰航行的科考船"雪龙"号,首次从自己的"家"——位于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专用码头出发,开赴南极,执行第二十四次科学考察任务。  相似文献   

14.
《游艇业》2009,(9):33-33
2009年冬天,飞驰游艇公司将携德迈爱游与您共同探索南极之美18月6日下午三点,在广州市黄埔大道中羊城创意产业园内HALL178正式举行南极探险分享会,邀请了众多探险专家为南极探险实地考察的情况,分享南极的魅力所在。这次南极之旅,全球限量20名中国游客,它将是一场充满神奇、激情的一次峰会。飞驰作为合作方,与嘉宾一同分享这次南极会议,揭开大家对南极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5.
3月24日,由江南船厂修船部承修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在完成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后安全顺利抵达上海。为保证这次“雪龙”号完成中国新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科学考察活动,2004年6月,圆满完成了“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巨型轴系的特检任务,并创造了在国内首次不请国外服务商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4月21日,经过长达160多天惊涛骇浪、冰雪交加的考验,我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搭载"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顺利返抵上海。极地科考的经历,让人终生难忘。2011年11月3日,"雪龙"号装载着一百多名科考人员和船员从天津起航,前往南极,航程28000海里,历时163天。这次科考任务有六项,主要有冰川、高空物理、固体潮、地磁、GPS及气象常规观察  相似文献   

17.
正0引言避风锚地是制订航行计划的重要考虑因素。近年来,随着南极科考、旅游热度的攀升,越来越多的船舶往来于南极水域。南极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变化莫测的气候特征,因此避风是航行在该水域船舶必须直面的问题。笔者于2016年底随"海洋六号"科考船到南极半岛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水域执行科考任务,其间多次到麦斯威尔湾避风。笔者结合避风经历,介绍波特湾锚地情况,供到南极水域考察、旅游的船舶  相似文献   

18.
正0引言"海洋六号"船长106 m,船宽17.4 m,设计吃水5.5 m,4 335总吨,具有B3级抗冰能力。该船于2016年10月22日离开广州,远赴南极半岛海域执行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在2017年1月中旬海上考察期间的一次气旋过境中,"海洋六号"从南设得兰群岛南面某站位取样后前往欺骗岛福斯特港避风。  相似文献   

19.
王庆凯  李志军  卢鹏 《船舶》2023,(1):137-142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极地海冰研究,在海冰的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但相关工程应用研究发展相对缓慢。随着极地航运价值的日益显现,我国愈发重视极地海冰工程性质的研究。海冰物理和力学性质是关键的海冰工程参数,决定了冰工程的合理设计和安全运维。该文利用2019年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在普里兹湾固定冰区提取的完整冰坯,在低温实验室开展了不同温度下的海冰三点弯曲试验,获得了海冰弯曲强度和有效弹性模量。文中将海冰弯曲强度、有效弹性模量与海冰孔隙率建立关系,利用弯曲强度下包络线和有效弹性模量上包络线评估了南极普里兹湾固定冰的承载力,为南极冰面卸货提供了安全保障。该研究利用海冰物理参数获取海冰力学参数,进而设计冰层承载力,为海冰工程应用提供了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北京召开的“圆满完成南极考察任务胜利归来的庆功大会”上,海军首长亲手把一枚金光闪闪的一等功奖章佩带在一名海军中年干部胸前。他是原海军北海舰队某部 J121船机电长、现任海军北海舰队某部技术处工程师的徐兆富。他在赴南报考察中作出什么贡献呢?春节前夕,笔者来到徐工程师的家中采访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