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城市浅埋隧道施工对地面房屋影响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隧道的修建,浅埋隧道穿越房屋的数量明显增多.应用三维有限元计算地面房屋横跨凹凸区的工况,得出了房屋不同区域部分与不同方向的变形规律,为隧道接近建筑物施工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晋祠隧道施工期间,当地村民在隧道顶部新建居民住宅楼,导致了隧道施工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为确保隧道施工和周边房屋的安全,结合地质、埋深及周边环境等情况研究了加固方案,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数码电子雷管在建筑物密集城区隧道爆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阳市北京东路1号隧道位于贵阳市市中心,上部建筑密集,加之隧道为浅埋大跨小净距隧道,施工爆破不仅对隧道自身安全造成威胁,还对上部居住小区的密集建筑构成威胁。根据爆破安全规程和居民的心理承受能力确定了上部房屋基础爆破设计允许振速,利用高精度数码电子雷管提供的1 ms量差和可控的编程分段,开展了数码电子雷管控制爆破设计,最终实现了高精度数码电子雷管微震控制爆破并应用于该工程。实体工程的监测表明:用该技术能够保障隧道和上部建筑物的安全并有效消除居民对房屋下部爆破的心理恐慌。研究结论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工程王府井北站—王府井站区间隧道近距离下穿懋隆黄金砌体结构建筑物为背景,通过对建筑物现状调查、检测和评估,确定了建筑物变形控制标准.以砌体结构房屋局部倾斜和最大沉降量为指标,分析了降水导洞和区间隧道施工对临近懋隆黄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其在自重作用下发生的变形情况,作为建筑物...  相似文献   

5.
以CRH2型高速列车穿行隧道过程的气动特性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列车模型及具有不同缓冲结构、不同阻塞比的隧道计算模型,并与相同工况下的模型实验进行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行性.以kε-湍流模型为基础,对高速列车以不同速度进入具有不同缓冲结构、不同阻塞比的隧道时的外流场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了列车在进入隧道时压缩波的产生机理,得到了列车表面风口在车体进入隧道过程中的压力波动情况.仿真结果表明:隧道缓冲结构的缓冲性能按抛物线型、线性、不连续性的顺序依次减小;压力值随阻塞比增大而线性减小.由此提出了减小列车进入隧道时表面压力波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陆域段工程为背景,结合萨氏装药量计算经验公式及相关规范,对胶州湾海底隧道下穿群楼时的爆破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基于隧道施工爆破的大量现场测试数据,回归分析得出了依托工程的振动波传播规律和装药量计算参数,由此计算出允许最大段起爆药量,进而优化大断面隧道爆破方案,实现了房屋最大振速控制在2 cm/s以下.根据建筑物不同楼层的爆破振速的测试结果,底层振速大于各楼层振速是普遍规律,因此在计算最大段起爆药量时,应以建筑物底层的爆破振速作为控制基准.研究成果保证了胶州湾海底隧道下穿群楼爆破时建筑物的稳定,并对类似工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自行开发的三轴加速度仪对某山区高速公路的八条隧道的不同位置的路面抗滑性能进行测定,分析了不同路面结构和纵坡下的隧道路面抗滑性能的变化规律.随后,采用汽车动力学仿真技术对附着系数变化下的隧道行车安全进行分析,揭示了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最后,结合国内外隧道路面铺装技术对隧道路面的结构设计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隧道路面抗滑性能测定及其对行车安全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自行开发的三轴加速度仪对某山区高速公路的八条隧道的不同位置的路面抗滑性能进行测定,分析了不同路面结构和纵坡下的隧道路面抗滑性能的变化规律.随后,采用汽车动力学仿真技术对附着系数变化下的隧道行车安全进行分析,揭示了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最后,结合国内外隧道路面铺装技术对隧道路面的结构设计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上海某邻近双线盾构隧道的基坑工程为背景,运用有限元方法计算,模拟基坑开挖的不同阶段,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基坑变形、受力及对盾构隧道的影响,并对不同施工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施工内部框架结构有利于控制盾构隧道上浮和受力;支撑的拆除对坑底及下方隧道的变形和受力影响较小.研究结论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运用二维弹塑性分析研究了隧道底部不同大小、不同距离的溶洞分布对隧道围岩周边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底部溶洞对隧道顶、底边界的竖向位移有明显的影响,而对其水平位移无影响;对隧道侧壁的围岩的沿水平和竖向变形均有明显的影响;对应力集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隧道侧墙墙脚.  相似文献   

11.
王涛 《交通标准化》2014,(1):81-82,85
基于连续介质学原理,采用三维Ansys有限元软件,考虑建筑物一土体隧道共同作用,模拟在既有下穿双洞隧道上新建高速公路加油站的施工工况,研究新建建筑物引起隧道的变形及荷载.正确评估既有结构的力学状态,提出辅助性措施,以确保新建和既有建筑的结构安全。该研究对同类建筑物的施工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市浅埋暗挖隧道施工沉降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襄渝铁路十堰四号隧道多处为浅埋暗挖段,在地质因素、地下水和施工因素的影响下易发生过大沉降导致地面建筑物和隧道失隐。为最大限度减少对围岩的扰动,施工中采取地表水截流、沟内铺设防水板,洞内地下水引排,洞内开挖采用控制光爆、加强超前与初期支护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地表沉降。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地震荷载对于隧道结构是不重要的,因为历次地震中,与地面建筑物相比,隧道结构的震害都较少且程度较低,因此关于隧道结构的抗震研究就没有受到重视,隧道结构抗震研究的水平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14.
穿越南水北调干渠热力隧道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和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新建隧道下穿既有建筑或构筑物也大量出现。浅埋、松散砂土地层隧道施工中,随着地层应力状态的改变和调整,引起地层和地表在一定范围内的不均匀沉降变形,它对既有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功能及安全使用则可能产生较大影响。介绍石家庄市热力隧道下穿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建设中的主要相互影响因素、设计中重点研究的问题,分析了位置关系、隧道施工变形、隧道防洪与防渗等设计处理措施,供类似工程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国内外江、河、海底隧道的建设经验出发,根据长隧道及高速铁路隧道的设计、施工经验,论述了台湾海峡海底隧道采用铁路隧道方案的合理性;给出了台湾海峡海底隧道的断面形式、断面面积及洞门形式建议方案;提出了台湾海峡海底隧道选择施工方案要点;介绍了国内江河海底隧道的建设情况;重申审核工程修建好坏的理念,及修建过江、过海隧道比桥梁...  相似文献   

16.
以南京长江隧道梅子洲工作井即一个超过25m深度的超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其规模宏大、施工工期紧、涉及技术领域多、综合性强、工程结构复杂,在内外高水头差作用下,周围地层易扰动变形,对邻近重要保护建筑影响极大,存在较大风险。结合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和实测数据,研究其变形规律和计算方法。通过本项研究,对于验证该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的安全性;预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能及时采取措施以防患于未然,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并对今后类似的基坑工程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大型水下盾构隧道结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随着我国大型水下盾构隧道的日益兴建,一系列结构问题愈发凸显,对结构的安全性提出了挑战,大型水下盾构隧道结构已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针对大型水下盾构隧道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及长期运营阶段可能存在的结构问题,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的重要研究,主要包括:隧道横向结构的力学特征与分析方法,纵向结构变形与稳定性,隧道结构及附属结构物的地震响应及抗震与减震措施.总结了近期的研究成果与新进展,包括:整环管片衬砌结构力学特征与分析方法,接头力学性能,隧道结构纵向稳定性,施工期流固耦合效应及上浮机理,施工荷载的影响,火灾的影响与评估,水环境作用下管片衬砌结构的长期耐久性及结构性能评价等.最后,讨论了尚存的问题以及相关结构问题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8.
隧道洞口段铺设保温层不能完全解决寒区隧道的冻害问题,为此提出一种新型寒区隧道空气幕保温系统,采用叠加原理、分离变量法和贝塞尔特征函数建立列车风影响下寒区隧道温度场计算模型,研究不同列车运行速度和运行间隔时寒区隧道温度场的分布规律,验证了新型寒区隧道空气幕保温系统保温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当外界气温为 ?30 ℃,围岩地温为5 ℃时,隧道洞口段铺设保温层已无法满足寒区隧道保温需求,应与主动保温措施联合;寒区长大隧道结构防寒不应仅在洞口段,若列车运行速度大(大于200 km/h)、列车运行频率高(间隔小于30 min),寒区长大隧道需要全隧道防寒;50 m的保温空气幕联合1 050 m的保温层可以满足外界气温为 ?30 ℃、围岩地温为5 ℃、列车运行速度为300 km/h、列车运行间隔为10 min这种极端情况下寒区隧道的保温需求.   相似文献   

19.
小净距大断面隧道合理净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净距大断面隧道开挖跨度大,扁平率低,双洞相互影响显著,在施工过程中其施工力学性态及受力机理较普通隧道更为复杂。依托朝阳寺隧道下穿渝邻高速段工程,分析了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变形特性,引入屈服接近度概念对其受力进行评价,探讨了隧道不同近接施工力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其较为合理的净距为1D~1.2D。通过强度折减法计算对比研究,结论与前述一致,由此提出一种新的适用于小净距大断面隧道净距选取原则。研究成果可为类似隧道设计及施工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