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连云港徐圩海域海岸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连云港徐圩海域底质的粒径特征和泥沙水力特性,并与连云港主港区、天津港和黄骅港等港口进行对比,研究了不同海岸类型在底质的粒径特征和泥沙水力特性的差异,指出泥沙颗粒黏性影响泥沙水力特性、泥沙水力特性决定海岸性质,给出了海岸性质分类的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徐圩海域海岸性质.  相似文献   

2.
王戈梁 《世界海运》2006,29(4):50-52
针对处于油污污染危害中的沿海海岸环境的典型物理和生物特征,综述5类油污可能的扩散轨迹以及清理的应急技术,并以表格形式介绍各种条件下油污清除方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包括近岸、潮线下、潮间带环境等,同时说明在每种海岸环境条件下应该采用的应急方式。  相似文献   

3.
海岸工程实施后,将会改变区域地形,并对该区域的水动力及泥沙冲淤产生影响。针对潮间带特点,将淹没水深和淹没流速代入半经验半理论公式中,预测强潮浅水海区泥沙冲淤变化。在平面二维潮流模型的基础上,应用修正后的半经验半理论公式,计算分析漩门湾围垦工程对潮间带泥沙冲淤变化影响。  相似文献   

4.
黄骅港外航道泥沙问题的治理及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 《水道港口》2009,30(4):233-240
黄骅港航道泥沙骤淤问题是港口发展的主要障碍,在现场观测资料、动力条件、泥沙环境和淤积成因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黄骅港航道泥沙问题治理的研究方法、整治工程后的淤积情况和实际效果。结合几年来参与黄骅港泥沙研究工作,介绍了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包括关于海岸的性质划分、粉沙质海岸航道骤淤的条件和泥沙运动形式、粉沙质海岸泥沙研究的特点和粉沙质海岸航道泥沙骤淤的治理。  相似文献   

5.
关于淤泥质海岸与粉沙质海岸界定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以往淤泥质海岸和粉沙质海岸的界定方法进行了回顾和剖析,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并根据前人大量试验结果和现场资料,从泥沙粒径、絮凝因子、起动流速、含泥量等因素,结合欧美国家和我国海洋调查规范对泥沙的分类,将泥沙d50<0.016 mm,含泥量大于25%的海岸视为淤泥质海岸;0.016 mm≤d50≤0.12 mm,含泥量小于或等于25%的海岸视为粉沙质海岸,这种海岸的分类不仅与众多泥沙研究成果总体一致,而且包涵了海岸泥沙运动、港口淤积及清淤等组合因素,更贴近于港口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6.
细颗粒泥沙絮凝现象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河口泥沙絮凝研究工作中有关絮凝机理、絮凝特性、影响河口细颗粒泥沙絮凝的若干因子。一般研究表明,泥沙颗粒越细,絮凝现象就越明显。絮团的沉降速度主要取决于絮团密度和絮团大小。水流一方面能加强细颗粒泥沙的相互碰撞,促进絮凝作用的发生,另一方面水流又具有剪切破坏作用,因此水流对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表现为在低流速时的促进絮凝作用和高流速时的阻滞絮凝作用。  相似文献   

7.
《水道港口》2016,(2):142-146
规划南港工业区拟建一条通海航道,为确定航道底质泥沙属性,为航道工程的相关研究与建设提供技术依据,根据南港地区已有资料,对航道内现场取样的底质泥沙进行了水动力特性试验,并与附近天津港和黄骅港航道泥沙特性进行了类比。结果表明:南港工业区泥沙"活跃性"比粉沙质海岸性质的黄骅港泥沙弱而又比天津港强,泥沙特性与天津港泥沙更接近,应划定为淤泥质海岸。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海洋风暴活动频繁,伴随着人类不合理的海岸工程造成的影响,部分海岸沙滩侵蚀严重,研究海岸沙滩侵蚀机制成为当前海岸工程科学的前沿性问题。本文以日照万平口沙滩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测水深地形数据及相关水文气象资料,搭建研究海域处纯潮流作用、波生流作用、单向波流耦合作用、双向波流耦合作用下的泥沙冲淤数值模型,研究不同水动力环境对近岸沙滩稳定性的影响,得出近岸海域受潮流和波浪的共同作用产生泥沙输移。  相似文献   

9.
南汇边滩的演变除了与该区域特定的动力环境和泥沙过程有关,絮凝也是其中的—个重要的因素。本文利用南汇边滩泥样,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泥沙特性进行分析。实验研究泥沙粒径、盐度、含沙量对絮凝的影响,得到南汇边滩地区的细颗粒泥沙与粗颗粒的临界粒径为0.03mm,最佳絮凝盐度为15‰。含沙量与絮凝的成正比,分析实验结果对南汇地区实施围垦工程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旭 《舰船防化》2005,(1):5-14
微生物絮凝剂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一种天然高分子絮凝剂。本文就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做了全面综述,包括合成絮凝剂的微生物种类,微生物絮凝剂的化学本质,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微生物絮凝剂的合成条件和提取方法等,列举了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实例,并探讨了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万远扬  陈曦  黄伟  沈淇 《水运工程》2013,(11):111-114
细颗粒泥沙密实速度问题是认识细颗粒动力过程重要的参数之一,也是决定地貌学数学模型表现能力的核心参 数。利用“大型可温控自动搅拌沉降试验筒”及音叉密度仪等,对3种取自长江口的原状沙样进行了密实过程试验,并分别 利用密度计法和迈克劳林公式计算了密实速度。通过对比发现:密度计法计算过程简化太多,不宜采用;迈克劳林公式物理 意义较强,适合作为密实速度计算公式。试验成果发现泥沙粒径是影响密实速度的重要影响因子,长江口细颗粒泥沙密实 速度大致为0.31×10-3~4.8×10-3 mm/s。  相似文献   

12.
针对白洋淀生态清淤底泥土工管袋脱水絮凝的问题,开展土工管袋脱水试验研究及工程验证。进行无机絮凝剂、有机絮凝剂和生物絮凝剂的复配小试和中试试验,提出适用于白洋淀土工管袋脱水的絮凝方案,并通过工程化实施,验证了絮凝方案的土工管袋脱水性能。研究采用分组试验的方法,以底泥絮凝后絮体大小、絮体强度和上清液清澈度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复配絮凝剂投加量1.5%时,底泥絮凝效果最优,且余水水质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改善明显,COD和TP分别削减83.92%和91.18%,土工管袋充填结束第30 d降低底泥含水率至低于55%。  相似文献   

13.
南汇嘴边滩地形演变及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左书华  李蓓  杨华 《水道港口》2007,28(2):108-112
南汇嘴边滩处于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交接地带,受长江口和杭州湾北岸两股往复性潮流的控制,特定的水动力泥沙环境,决定了南汇嘴边滩长期以来的演变特点:边滩发育基本稳定;边滩外形基本保持不变;主要呈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根据已有的1998~2005年断面数据资料分析了南汇嘴附近海域近期的地形演变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动力因素、泥沙絮凝、长江入海水沙变化以及近岸水利工程建设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掌握灌河口海域泥沙运动规律是开展灌河口航道整治研究的基础。以现场所取泥沙为研究对象,通过大型波浪水槽试验研究灌河口海域泥沙在不同的水深、不同的波周期和波高条件下的悬浮规律。通过静水沉降试验研究灌河口海域泥沙在不同初始浓度、不同水深下的沉降特性。结果表明,在极限波高情况下,水体上部区域含沙量较小,且沿垂线分布变化较小,但水体底部附近含沙量较大,总体上底部含沙量比上部水体含沙量大0.25~0.96 kg m^3;不同水深以及不同初始含沙量情况下,泥沙沉降速度0.08~0.20 cm s,与单颗粒泥沙沉速在同一量级,灌河口海域泥沙絮凝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5.
目前针对疏浚底泥的减量化与资源化技术研究成果颇多,工程应用却依然存在较多技术难题。针对疏浚技术成果工程化应用难的问题,对目前疏浚清淤工程常用的疏浚方法、底泥脱水工艺、絮凝药剂的选配以及后期的余水深度处理技术工程应用进展进行总结分析,指出研究成果工程化应用的难点,并对今后疏浚工程管理与研究提出建议:一方面,应加强内河湖库底泥污染基础调查及治理规划,完善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另一方面,应加强设备智能化与自动化研发,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6.
魏振兴  丁洁 《水运工程》2017,(11):176-180
受制于砂石等建筑材料匮乏,浙江沿海围垦工程推进困难,寻找合适的替代材料迫在眉睫。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滩涂丰富的黏土资源,形成袋装固化土筑堤技术。即利用滩涂淤泥为原料,添加固化剂充灌袋体作为堤心代替砂石料等常规材料修建围堤。通过对固化土工程特性和袋装固化土围堤在外部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情况进行研究,结合台州已建固化土围堤的经验和试验及检测资料,提出合理的计算方法,为固化土筑堤设计方法的建立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describe the difference in erodibility and aggregation in a tidal basin including both subtidal and intertidal study sites and to use these results to explain the shifting erosion/deposition cycles at the sites. Erosion thresholds, erosion rates and settling velocities of the eroded material were measured at a mudflat transect and at sediment cores taken from a nearby tidal channel during surveys made in May 2000 and March 2002. Surface samples were analysed for grain-size, chl. a content, faecal pellet content, dry bulk density and organic content. Additionally, surface samples were taken at eight occasions in the period January 2002 to May 2003 from shallow tidal channels in the area. These samples were analysed for mud content and showed that major shifts in sediment distribution occurred in the period. The erodibility of the mudflat was generally high due to pelletization by the mudsnail Hydrobia ulvae but close to the salt marsh much lower erodibility was found, probably due to stabilisation by microphytobenthos. In contrast, the erodibility of the channel bed seemed to be very little influenced by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the relatively low erodibility found here was caused by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diment. The sediment eroded from the mudflat was generally strongly pelletized and showed high settling velocities whereas less aggregation and lower settling velocities were found for the channel bed sediments.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mudflat stability and hydrodynamics resulted in temporal variations of deposition and erosion and the changing stability at the mudflat is likely to be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a general transport of fine-grained sediment from the mudflat to the channel in the cold seasons and vice versa during the rest of the year.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江苏省某地滨海潮间带风电场工程对所在海域波浪、潮流的影响,通过ADCIRC潮流模型和SWAN风浪模型模拟风、浪、流的耦合作用,建立滨海潮间带风电场的水动力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该数学模型能较客观地反映当地水流和波浪场的基本情况,对在该区域建设滨海风电场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