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J3364自卸矿车在运行中车辆摆头的故障出现较频繁,而引起前轮摆头的原因一般普遍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因素:汽车前束调整不当或不稳定;旋转零件的动不平衡;转向操纵机构间隙调整不当、直拉杆球头松矿、方向机固定螺丝松旷;钢板与前桥、车架联接松旷.  相似文献   

2.
开发了一种工程机械专用车辆,驱动型式为6×6,全轮转向。其2、3桥采用同步液压转向,且配有转向锁止机构。理论上,转向锁止拉杆被固定后,车辆在水平路面上行驶时各点相对静止,但实际路面总有凸凹之处,会引起超静定问题的发生,从而加剧了轮胎的磨损。为了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初步确定将轮胎与地面间的附加滑移量限制在0.2mm以内。探讨了各推力杆作上下平移或者左右移动时,驱动轴在跳动过程中这些因素对轮胎产生附加摆角的影响程度。优化结果表明,即使跳动量达到100mm,轮胎与地面的最大附加滑移量也仅为0.105mm,达到了预期的优化目标。  相似文献   

3.
一、转向盘自由行程过大(一)现象汽车保持直线行驶位置静止不动时,轻轻回转转向盘,感到自由旷量很大。(二)原因方向机内主、从动啮合部位松旷或主、从动部分的轴承松旷;转向盘与转向轴的连接部位松旷;方向机垂臂轴与垂臂连接部位松旷;纵、横拉杆球关节连接部位松旷;纵、横拉杆臂与转向节的连  相似文献   

4.
郦斌 《汽车运用》2011,(10):44-44
纵拉杆是用来连接转向臂下端与转向节上臂的,两端都有球头销。在转向臂摆动时,用它来拉动汽车左前轮偏转。横拉杆是用来使汽车左、右前轮同步偏转的.它的两端也有球头销,分别与左、右转向节臂相连。横拉杆的中段是一根两端带左、右螺纹的直杆,用来调整两个前轮的前束。纵、横拉杆需要维修的地方主要是球头和球头碗.当它们磨损后就会使拉杆出现间隙,此间隙会造成转向盘自由行程过大,也会造成转向盘打手、前轮摆头等故障。因此,需要经常检测与维修。检修要求如下:纵、横拉杆各接头的球头销座座孔不应有严重磨损;各处螺纹孔不应有裂纹和变形;各接头内两球头销座球面以及球头销的球面不应有敲击、刮伤和锈蚀痕迹:各球头销球面和颈部单边磨损不得超过1毫米.否则应更换或堆焊修复:其螺纹不得有压瘪、裂纹和滑扣等  相似文献   

5.
纵拉杆是用来连接转向臂下端与转向节上臂的,两端都有球头销.在转向臂摆动时,用它来拉动汽车左前轮偏转.横拉杆是用来使汽车左、右前轮同步偏转的,它的两端也有球头销,分别与左、右转向节臂相连.横拉杆的中段是一根两端带左、右螺纹的直杆,用来调整两个前轮的前束.纵、横拉杆需要维修的地方主要是球头和球头碗,当它们磨损后就会使拉杆出现间隙.这间隙会造成转向盘自由行程过大,也会造成转向盘打手、前轮摆头等故障.因此,需要经常检测与维修.  相似文献   

6.
汽车的转向系是汽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转向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随着液压技术的发展,液压转向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转向机构中,即在机械转向系的基础上加装转向液压式助力装置.汽车转向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机件磨损或损坏,转向性能会下降,即产生故障,而产生故障的部位主要有机械连接部分和液压部分两个方面.转向系统的机械连接部分的故障如转向系传动链过紧或卡滞、横拉杆球头部位松旷、转向节主销与衬套磨损、车轮轮毂轴承间隙过大等比较容易排除,关键是汽车的动力转向系统的液压油路中连接着转向泵、动力转向器、转向油罐和油管等,致使液压油路部分的故障不易诊断.检测液压动力转向系统最简捷而有效的方法就是设计一台动力转向系检测仪器.  相似文献   

7.
李海波 《汽车运用》2011,(10):45-45
前轮的转向角过小、转弯角度就小.会使转弯半径增大,汽车的机动性变差,过大则在转弯时可能造成前轮胎与纵拉杆、钢板弹簧等机件碰擦而磨坏轮胎。检查和调整应在前束正常的情况下进行.方法如下:①将前轴顶起,使前轮处于直线行驶位置,在左轮下面垫一块木板和白纸,再用木尺紧靠轮胎外缘,用铅笔在纸上划出与车轮平行的直线,再把转向盘向左转至极限位置划出第二条线,即可用量角器测量左轮左转的转向角。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检查和测量右轮的转向角。②简易的方法是:把转向盘向左或向右打到底。转动车轮查看,轮胎不与翼子板、钢板、纵拉杆等机件相碰且有8~10毫  相似文献   

8.
正运用PROE做转向杆系校核时,拉杆装配大多采用两端球连接,但是这样有一个弊端,即拉杆可以随意转动,以至无法准确校核拉杆与其他零部件的间隙。现介绍一种装配方法,能够较准确的模拟拉杆转动时的运动情况。1球头总成装配因为汽车的转向车轮有外倾角、前束角,主销有后倾角和内倾角,所以转向时及车轮上、下跳动时转向拉杆一般做空间运动。为此,传动机构的关节处应用球头销(球铰)铰接。现以重汽某  相似文献   

9.
<正>故障现象:一台斯巴鲁2009MY森林人2.0NA,客户抱怨最近无论在原地或行驶中打转向盘,总会听到"嗒嗒"声,很不舒服。故障诊断:首先进行路试和静态实验,感觉行驶中转动转向盘时会产生异响,在有颠簸路面时稍感明显。然后举升车辆进行底盘检查,着重观察了左右横拉杆、轮毂轴承等运动部位的间隙状态,基本没问题。当转动转向盘时,可以听到总成下部涡轮和齿条啮合部位处有"嗒嗒"声,用听诊器听更为明显。因此可以确认故障就是电动转向机的  相似文献   

10.
克玛 《轿车情报》2005,(7):103-109
所有汽车都是通过操纵前轮转过一定的角度,后轮循迹而实现转向的。后轮转向有一些不足.其中主要的是会导致车辆行驶的不稳定。自行车上,转向是直接由车把手控制的。但是在汽车上,驾驶者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力气足够直接控制转向轮。所以转向系统必须包括一个转向器,有些时候还需要助力装置。  相似文献   

11.
李槟  史广奎 《世界汽车》1995,(2):11-13,46
针对汽车双横臂前独立悬架系统,提出了一种确定转向系统向拉杆理想长度和理想角度的近似计算公式,指出车轮纵摆瞬心的存在对转向拉杆理想长度和前束角变化的影响。并以ZQ6400、ZQ6450N,ZQ64403种类型为例,探讨了应如何确定转向拉杆的参数,控制前束的变化规律,以保证与悬架导向机构的匹配,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广本雅阁轿车采用常流式液压动力转向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动力转向装置、转向操纵机构和转向传动机构组成。动力转向装置包括动力转向器、动力转向油泵、储油罐、油液软管和管路等。转向操纵机构包括转向盘和转向轴等;转向传动机构包括转向垂臂、转向拉杆、减振器及转向节臂等;动力转向装置的转向器为齿轮齿条式,转向油泵为转子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对某六缸机货汽车的转向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了合理性优化设计方案,通过对转向拉杆与悬架导向机构的运动干涉量进行调整,减小由于转向拉杆机构与悬架导向机构运动不协调所造成的跳动干涉;通过转向器的合理选择,优化拉杆折弯形状,提高整车可靠性的同时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4.
陈浩 《车主之友》2021,(1):110-117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汽车是什么,有人曾说:汽车就是一个沙发加四个轮子。那么我们就先按照这个思路来,不同的是,在轮子和沙发之间,加入了避震弹簧。我们应了解一下当我们踩油门和踩刹车的时候车轮和沙发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当我们制动的时候重心前移,前轮受到的压力更大,所以相对于地面的附着力更大,导向性更强,这个时候转动方向盘将获得更大的转向力,但是附着力也有极限,不可以速度太快,突破了轮胎的附着力,所以,我们要尝试着在极限的边缘行走。  相似文献   

15.
某商用车转向拉杆在整车下线极限转向测试工况后,出现转向直拉杆弯曲变形现象。本文通过对直拉杆弯曲塑性变形问题的原因解析、方案验证,表明转向直拉杆的临界稳定性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来了一套转向直拉杆压杆稳定性的计算方法和安全系数的选取原则,可以有规避决该类问题发生。  相似文献   

16.
多轴汽车转向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多轴汽车转向时,各车轮的转向必须保证纯滚动而无滑动,各车轮的转角必要证有统一的瞬时转向中心而每个桥的梯形机构及转向壁长度必须满足一个关系式。本文主要分析了各转向壁长度的关系,转向纵拉杆的布置形转向助力设计。  相似文献   

17.
转向盘游动间隙过大原因: ①轴承松旷;蜗杆与蜗轮、齿条与齿扇配合间隙过大。②横、直拉杆各部连接部位松动;转向节销与衬套和转向节与轮毂轴承磨损松旷。判断与排除方法:由两人合作进行判断,一人转动转向盘,  相似文献   

18.
汽车悬架系统元件的状况与车轮定位对维持驾驶安全和轮胎的正常磨损极为重要。如果悬架元件(如转向横拉杆部端、球销及摆臂)损坏,会导致汽车突然解体或使汽车完全丧失转向控制;如果车轮定位角度不正确。在紧急制动时。失去控制的车会产生跑偏、侧滑,会导致严重的事故;严重错误的车轮定位角度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分置式转向助力机构的助力器活塞杆与转向直拉杆相铰接的球头销的运动轨迹,并推导出它的轨迹方程以及压力角的计算公式。同时,以QQ361型自卸汽车的转向助力机构为实例,求出了该球头销的最佳变动区间。  相似文献   

20.
胎压过高对驾驶的影响轮胎压力过高不仅会引发高速行驶时爆胎,而且正常的驾驶也会受到干扰。主要影响有:①轮胎噪音变大;②在通过起伏路面时令车身跳动频率过大,舒适感下降;③让转向的感觉变得轻盈,在过弯时车轮的侧向抓地力则会明显降低,更早地产生转向不足而引发危险;④影响到车辆的制动效果,在低附着力的路面进行紧急制动时会使制动距离变得更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