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城市交通量急剧增大,土地资源急剧减少,城市空间的发展已由城市地面空间转向对城市上空和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基于地铁车站建筑公共区空间界定、影响要素分析,提出地铁车站公共区空间优化设计方法,将岛式车站优势运用到具体实践设计中,提高了车站公共区空间舒适性,减小了地铁车站规模。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铁国贸站地下空间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目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对北京地铁10号线国贸站车站进行优化设计,提出应加强地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车站周边地块规划的协调。  相似文献   

3.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与地下空间统一规划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地下空间的种类进行分类后,介绍了国外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工作实践提出了地铁车站与地下空间统一规划的模式可分为地铁车站设计时预留商业开发空间,地下空间开发时预留地铁车站空间和地铁车站与市政工程同步进行等三种。  相似文献   

4.
深圳地铁在四期调整线路经验积累基础上继续大力推进装配式地下车站绿色建造技术。为适应五期线路建设需要,装配式车站有全预制与装配叠合式(ACC)工法2种技术路线,其中装配叠合式车站为首次应用。文章结合深圳地铁五期线路实际工程,先对装配叠合式车站结构型式的技术特点进行系统性阐述,然后结合标准车站、带配线车站、换乘车站3种典型车站的技术特征得出装配式车站技术路线的适用条件、应用范围、总体选型设计的原则,最后结合车站技术难点提出对应措施。以期促进实现地下车站建造的标准化、模块化、规模化,更大范围推广装配式地铁车站在深圳地铁五期复杂环境下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毗邻大型铁路客站的地铁车站,由于其站址环境的特殊性,车站总图布局、建筑空间设计必然有别于其他普通地铁车站,设计者需要进行深入的方案比选研究。沈阳地铁2号线沈阳北站站位于铁路沈阳北站南广场,如何合理地选定地铁站位,做好与火车站及地下既有人防商业空间相结合,组织好地铁、铁路以及公交的多种客流,是本站设计研究的目的。研究结论:(1)沈阳北站站地处多种客流的集散地,在总图布置上地铁车站需要与铁路站房拉开缓冲距离,为乘客留出足够的集散空间;(2)沈阳北站站在建筑设计上充分利用了站前广场既有地下空间,拓展了地铁服务范围,吸纳了来自铁路、公交、地下商业的多种客流;(3)大型交通枢纽中的地铁车站,总图布局应留出专门的交通转换空间,建筑设计应充分与其他多种交通方式有机结合,实现换乘便捷与消防安全统筹兼顾,这样才能做到真正地方便乘客;(4)本文总结的经验可为今后其他类似地铁车站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西安地铁三号线车站建筑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志宏 《中国铁路》2012,(4):99-102
针对西安地铁三号线车站建筑设计标准优化、标准化设计、换乘站设计、附属工程设计和车站空间开发进行研究;在吸取我国已建和在建地铁车站成功经验同时,完善以往地铁建筑设计中的不足,使车站建筑设计达到标准化、统一化,并在提高车站服务标准的同时降低工程投资;提出结合城市规划及经济条件,探索车站开发和设计模式,提前策划沿线车站综合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深圳地铁1号线科技园站中庭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庭共享空间改善了地铁车站地下空间的视觉效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结合深圳地铁1号线科技园站中庭设计方案,探讨地下车站中庭空间形式及建筑布局,提出中庭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的建设是推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立、改善环境、促进地上地下空间立体开发的一个有力手段。分析了当今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在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漕宝路站的建筑设计及其特点,提出了城市轨道地下换乘站的建筑设计要点、需要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不足与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当今地铁车站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以此提出了地铁车站建筑设计创新的问题。提出了只有研究地铁车站使用者即“人”的行为与心理,并分别落实在功能与环境空间(艺术)设计上,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才能够做到创新的观点。简要地分析了人的行为与车站功能设计的关系和人的心理与车站环境空间设计的联系,初步探讨了如何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城市核心区土地资源稀缺、人流分布密集,结合地铁车站建设来开发或连通地下空间,实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功能融合升级,成为未来的必然选择。以深圳地铁车站与地下空间的结合为例,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地下空间的功能定位、应用情况、客流特征等因素,总结地铁车站与地下空间结合项目成败的经验,为未来同类项目的规划设计及建设运营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地铁地下式停车场的设计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内地铁停车场占地普遍较大,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内进行停车场的选址已经成为制约地铁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出建设地下式地铁停车场的必要性,并结合地下停车场工程特征从设计原则、停车场占地、工艺布置、室内外消防及排水、房屋建筑设计等方面分析建设地下停车场的设计特点,并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角度分析建设地下停车场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结果为停车场运用库及辅助生产房屋、综合维修设备房屋易设在地下,乘务员公寓及食堂建议设在地面;消防设计要在前期设计时与当地消防主管部门沟通。研究结论为后续地下停车场或车辆段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董杰 《铁道工程学报》2012,(6):100-103,125
研究目的:一批日渐投入运营的新型铁路客站的设计日均小时发送量和高峰小时发送量均较高,使得铁路客站的流线设计得以重视。专为来自于地铁的换乘客流设计的"地下进站"流线无疑是缩短换乘流线的最佳模式。因此,研究和设计"地下进站"流线是必要的。研究结论:(1)铁路客站的流线模式向着"通过式"转变;(2)铁路客站地下进站设计应尽可能缩短旅客的换乘距离;(3)"地下进站"流线应考虑设计预留,并合理利用铁路客站有限的地下空间。  相似文献   

13.
地铁车站中庭方案结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蓼  王鹏 《都市快轨交通》2006,19(2):50--51,55
介绍某地铁车站因站位设置及管线原因采用特殊的中庭方案,以获得良好的空间感觉。与一般标准车站相比,结构侧墙及柱受力不利,因此将车站简化为平面框架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构内力表明,结构侧墙及柱受力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证明这种新颖车站形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以深圳地铁蛇口线科苑站绿色照明设计为例,结合地铁的空间形式、建筑装修、美学需求等要素,首次应用LED光源、智能照明控制系统、DIALux软件等先进技术,创造出舒适、节能、安全和具有文化艺术特性的地铁照明环境;对地铁绿色照明设计的原则、思路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地铁车站站型多为地下结构,车站的通风采光模式为机械设备通风和人工设备照明,同时全地下结构型式的车站土建投资相对较大,高架车站和地面车站的建设对城市的区域交通和区域景观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分析4座已建成投入运营的轨道交通"浅埋明挖"车站设计案例,对车站建设的研究背景、空间设计、自然光引入、精细化设计方案及后期实际运营效果进行了分析.针对该站型在场地适用性、建筑节能、空间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结合市政绿化带建设将车站设置在路侧绿地下面,减少地铁建设对市政道路和既有管线的迁改,并结合车站土建结构施工"明挖"的特点,减少车站结构埋深,节约投资,提升站厅高度,塑造挺拔舒适的候车空间;同时设置屋面采光天窗,形成车站站厅自然采光通风的效果,减少车站设备系统的投资和后期运维成本.这种绿色节能的创新设计思路在轨道交通建设中得到实际应用,不仅实现了车站"浅埋"的优势和适用性,达到运营经济、设备节能效果,还能营造一种舒适、健康的乘车环境,为后期轨道交通车站设计提供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地下中庭式车站由于能很好地改善地下空间通透性差、通风不良、无方向感等问题而被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地铁车站所采用.介绍了上海第一座中庭式车站--轨道交通7号线龙阳路站的结构设计特点及难点:侧墙宜按单跨拟定截面尺寸和进行结构计算;采用中板与侧墙完全分离的节点处理方式;浇筑中板在车站拆撑及泄水孔封闭后一定时间.  相似文献   

17.
地铁结合高铁区域交通枢纽立体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地铁目前已经成为各大城市轨道交通不可或缺的交通形式,伴随着地铁线网的延伸,地铁同国铁、高铁、公路、航空等交通模式的联系也愈发密切,有必要对地铁与高铁车站及各种交通模式的接驳设计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使区域交通枢纽的立体化发展更加理性和合理化。研究结论:本文以笔者参与设计的实际工程———地铁太原南站为例,阐述了地铁车站与高铁车站交通组织流线采用地下中央换乘大厅集中进行换乘,使高铁、地铁、停车、商业、广场各流线之间畅通无阻,同时对地铁穿越太原南站地下工程区间特殊处理方式进行分析,建议该段采用盾构法施工。最终展望了太原南站区域交通枢纽将带动城市副中心商圈发展,成为典型的地铁结合高铁区域交通枢纽立体化发展的引领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介绍南京地铁新街口换乘站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概况.以取得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为实例,说明在城市繁华的中心地区,结合地铁建设进行地下空间开发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地铁车辆基地进行上盖物业开发后,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创造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如果处理 不当,会大幅降低盖下工作环境的品质。针对这一问题,以优化盖下空间人性化设计为目的,运用扎根理论和 IPA 分析法进行评价。首先,采用扎根理论分析得到盖下空间人性化设计的评价指标,将其划分为两个主范畴,据此 构建盖下空间人性化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 IPA 分析法对通过扎根理论分析所得的各项评价指标的重要 性和满意度进行评价;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盖下工人提供更为人性化的工作环境,为轨 道交通长期安全运营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以郑州市轨道交通8号线工程为例,全面梳理地铁与综合管廊的空间关系,并按建设时序进行分类,深入研究各种条件下处理地铁与管廊工程的协调方案,从地铁区间、车站附属以及车站主体3个方面提出综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可实施的解决方案。综合管廊与地铁区间相交时,地铁设计在纵向上加大埋深;与车站附属相交时,根据建设时序选择双方上下层关系;与车站主体相交时,根据建设时序选择合建或者绕避,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