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9 毫秒
1.
《驾驶园》2020,(2)
数字化航海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对航海领域中技术的应用提出更高的要求。以AIS技术应用为例,被广泛用于航海领域中,特别其中AIS航标可发挥重要作用。本次研究将对AIS技术做简单介绍,分析当前AIS技术航标遥测遥控系统应用问题,最后提出AIS技术航标管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中所涉及的航标遥测遥控技术主要应用于澜沧江流域内,该系统是一套集航标数据采集、航标离位检测、数据远程传输及遥测数据显示和处理的应用系统.。文在阐述了航标在船舶助航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对航标遥测遥控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作为新兴的海事管理技术,在当今的海事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结合AIS结构及功能特点以及国内AIS发展现状,探讨了当前AIS系统在海事监管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并对AIS系统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介绍高邮湖湖区航道、航标现状,阐述航标配布要点,总结航标定位、测量、防盗技术经验。  相似文献   

5.
随着船舶数量的日益增长,密集通航水域AIS系统的信道负载迅速增大,出现系统时隙冲突、信道拥塞、AIS网络通信异常等现象,导致AIS应用的可信度降低,成为船舶航行安全的隐患.为了更为精确、及时地反映AIS网络通信性能的实际状况,基于AIS综合应用平台实时监测AIS网络通信性能指标,以长江武汉段AIS数据为基础,选取一周的指标监测数据,从网络容量、网络信道负载率、网络吞吐率、网络阻塞率、网络利用率5个方面对该水域AIS网络通信性能进行评价分析,并通过仿真研究了AIS网络通信性能的变化趋势和极限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长江干线武汉段AIS网络信道负载率在15%左右,吞吐率接近100%,通信性能良好.随着船舶数的增加,网络信道负载率达到60.5%时,出现AIS网络通信阻塞现象,并得到通信阻塞时13种运动状态下的船舶数分布.研究结果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研究水域的AIS网络通信性能,为内河海事主管机关监控、管理、调控AIS系统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航标主要起到船舶定位、导航等作用,保证船舶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且主要分为:视觉航标、无线电导航设施和音响航标等方面。因此,本文从安全的角度,对航标管理风险评估,以及相应的规避措施,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其目的就是保证航标管理的有效性,降低管理风险的产生,更进一步的促进航运行业的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AIS通信系统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AIS作为一个通信系统所采用的若干通信技术分析,AIS的通信性能.得出AIS的相关通信参数:如系统冲突率、发射成功率、信道利用率.并建立了三者的数学模型,推导出其最佳通信性能,并根据推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烟台航标处研发的航标运行信息监控系统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功能,以及在航标维护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了该系统在航道维护工作中的作用,展望了该系统未来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多功能航标水文信息采集系统,集各种水文传感监测于一体,能采集航标附近航道的水文、气象以及航标状态等相关信息,丰富了数字化航道的内涵。利用软件的相关功能,能有效管理和监测航标运行状态,节省管理费用。同时,通过监测航道中风速、风向、水温、大气湿度、大气压、以及降雨量等实时数据,极大地提高了海事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  相似文献   

10.
陆敏  张东华  陈伟  吴勇 《交通与计算机》2012,(1):152-154,129
由于内河运输的不断发展,使得对航标的数字化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目前内河航标数字化程度较低,不能够满足安全航行的要求。文中从软硬件2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内河数字化航标系统方案,并且通过对目前内河使用航标进行数字化改造来论证此方案,此外,还介绍了一种内河航标灯质识别算法。  相似文献   

11.
为最大程度地方便船员查阅航行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提高航行安全和航行效率,通过实现NMEA 0183&2000接口协议与串口屏协议的转化,能够将各种航行信息(如AIS、GPS、电罗经、测深仪、计程仪、风速风向仪等)集成到串口触摸屏中,进行船载综合信息一体化串口屏终端的设计。结果表明,基于NMEA 0183&2000接口协议转化的船载综合信息一体化串口屏终端大大降低研发成本和难度,满足了集成化显示的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地保护海洋和内河水域环境,加强对船舶排放舱底水行为的监督,在结合国际标准规范和船舶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A IS (船载自动识别系统)远程传输在航船舶油水分离器状态信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选择A IS消息12和14作为油水分离器状态信息传输载体,设计了1套完整的油水分离器状态信息传输交互协议,协议共定义了6类报文,即实时数据报文、请求发送报文、启闭情况报文、历史排油情况报文、自定义消息报文、确认收到报文,并详细介绍和分析了报文编码、生成、传输与解析等过程。在有房屋和树木干扰环境下对报文传输过程进行了仿真试验。结果表明,传输过程丢包率为30%左右,满足A IS报文传输要求。   相似文献   

13.
内河桥区是水上交通事故的多发水域,为保障船舶通航安全、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从船舶行为的角度来对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数据开展研究,以航速和航向角作为船舶行为特征来分析上下行和水期因素对其的影响.通过对各影响因素条件下的特征数据分别采用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拟合,发现后者能更准确描述航行规律;同时以航速、航向角区间散点比例的统计结果来量化各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货船航速在下行时受枯水期影响相对明显,航速整体倾向于向较高航速区间[7,9]kn转移;货船航向角在上下行时受洪水期影响较大,其中货船上行时航向角具有增大的趋势,而下行时具有相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作者设计的AIS型柴油发电机组控制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军用和民用柴油发电机组的智能控制、实时检测和参数显示以及三遥控制。本文主要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控制方法和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5.
高精度车辆动态导航技术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辆定位与导航系统是ITS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导航系统主要是信息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通用电子技术向汽车电子领域的移植。如何在现有的基本硬件配置下进一步提高车辆定位精度,实现精确实时的导航服务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从实现车辆动态导航的各关键环节出发,介绍了提高精度和实时性的最新有效方法,为更好地实现车辆定位与导航系统在ITS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G1501高速公路跨泖港大桥上跨平申线(上海段)航道。该航道是《上海市“十二五”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规划》中首批启动建设的航道,为黄浦江上游三大支流之一,目前航道等级Ⅴ改Ⅳ。改造过程中航道上桥梁被船撞风险高,通过对桥梁预防航道船舶碰撞预警系统工作模式与参数化技术、多源数据三维测量空间的平面转换算法与工程实现技术、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船舶通航异常行为的判别技术、桥梁预防航道船舶碰撞预警系统性能优化与工程测试技术等内容进行研究,突破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复杂背景下航道多目标检测/跟踪算法、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船舶-桥撞击态势预测等关键技术,泖港大桥采用主红外、可见光和激光测距三类传感器复合体制的航道桥梁主动防撞系统。从而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全自动航道桥梁主动防撞监控及预警,其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基于实时GPS数据和高架线圈检测数据的数据融合处理技术,给出了面向动态导航的实时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总体框架,实现了城市路网的实时交通流状态估计;通过构建实时交通信息系统,借助无线通讯方式为车辆提供实时交通信息和动态路径规划服务,实现了在动态路径规划基础上的车辆动态导航。  相似文献   

18.
轨迹聚类在船舶行为分析与海事监管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船舶轨迹存在长度与采样率不一致、结构差异明显等特点,在大范围水域难以实现大量船舶轨迹的高精度与快速聚类。针对该问题,在利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获取海量船舶历史航行数据的基础上,提取与船舶航行行为、船舶交通密度相关的位置特征点,进而提出了多特征点驱动的船舶轨迹聚类方法。针对船舶航行时在大多数情形下具有保向、保速的特点,采用数据压缩的方法捕获船舶航行状态以及船舶航向发生显著变化的轨迹点,作为船舶轨迹结构特征点;针对目标水域中某些特定区域常存在船舶交叉会遇的情形,利用概率密度估计法分析船舶交通流的空间分布特点,并提取船舶会遇局面下的轨迹点,作为船舶交通流特征点;为剔除2类特征点中的异常值,采用密度聚类算法对特征点进行聚类,进一步提高特征点提取的可靠性,并将聚类结果中每类特征点的中心作为代表性特征点;统计途经代表性特征点的船舶轨迹分布情况,将具有相似分布的船舶轨迹视为同一类。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常用的K-medoids聚类、层次聚类、谱聚类和DBSCAN等方法,提出的轨迹聚类方法在成山头水域、长江口南槽水域及舟山水域等典型区域均可获得优异的聚类...  相似文献   

19.
车辆运动方程定位原理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车辆运动方程获取车辆行驶距离,车辆当前位置点处的道路方向作为方向角,根据航位推算原理实时推算车辆位置。通过实地跑车试验分别分析了该定位技术在车载导航系统和监控中心的应用。试验结果显示,在车辆导航系统中该技术能实现GPS盲区内的车辆连续定位功能;在监控中心中,该技术从理论上可以大大减少单个车辆和监控中心之间的信息流量,其实际应用还有待智能交通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