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研究了再生剂对旧沥青的作用机理及对再生沥青性能指标的影响,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试验及再生沥青的组分试验,分析了再生剂在旧沥青中所起作用,提出再生沥青组分含量随再生剂掺量的非线性关系模型。根据不同再生剂掺量的再生沥青的布氏粘度、针入度、动态剪切流变试验结果,分析再生剂对旧沥青性能的改善效应,总结了再生剂掺量与各指标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对高速公路病害段铣刨后的旧沥青混合料进行抽提得到旧沥青和旧集料,将4%、8%、12%、16%的再生剂加到旧沥青中,对不同再生剂掺量处理得到的再生沥青性能进行了试验,并对不同掺量再生剂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再生剂掺量为12%时,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整体路用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再生剂添加后对老化沥青是否确实进行回复作用,以化性分析为主、流变分析为辅的方式,对再生剂及软化剂进行相关试验,各项试验结果都显示添加再生剂的试验组结果优于添加软化剂.以官能基面积建立一回复效益指数,由试验结果可知,当再生沥青混凝土数值小于3.0时可判定其添加的再生剂几乎不具有回复能力,或数值大于8.0则显示此再生剂有一定的回复能力,其再生沥青混凝土路面也具有较好耐久性,另外在成分指数方面,则建议数值须大于2.3,确保再生剂确实补充旧料散失的成分.  相似文献   

4.
高等级沥青路面的再生利用,目前在国内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我国在八十年代曾进行过低等级沥青路面的再生利用,本文通过对高等级公路沥青旧混合料的试验分析,检测了添加的再生剂和再生沥青的性能指标,测定了不同新汤青添加量后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强度性能指标,并和目前采用的乳化沥青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通过添加再生剂、新集料和新沥青的热再生修补方法性能稳定,对实际修补工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再生剂中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的成分变化对旧沥青的再生效果的影响,选用3种成分不同的再生剂与旧沥青进行沥青再生试验,对再生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布氏粘度进行试验,并对再生混合料进行车辙、低温弯曲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再生剂的掺量增加,再生沥青的针入度和延度增加,软化点、粘度降低;且再生剂中饱和分、芳香分含量较多,胶质、沥青质含量低的再生剂具有较好的再生效果;随着再生剂的掺量增加,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逐渐降低,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逐渐增加,且掺饱和分、芳香分含量较多的再生剂,再生混合料的动稳定度降低趋势明显,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增加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田建军 《交通标准化》2013,(23):138-139
旧沥青的再生是废旧沥青混合料再生的关键.选择三种再生剂,取不同用量对旧沥青进行再生并对再生沥青的三大性能指标进行试验,进而评价旧沥青与再生剂的配伍性,为再生剂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复合材料理论,以老化沥青和再生剂为基质组分材料,设计针对性再生试验,通过常规物理指标、SHRP指标和感温指标来分析再生剂对老化沥青的复合再生规律,对试验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回归了再生沥青针入度的复合性能模型。试验结果证明除延度指标恢复规律较复杂外,再生剂对再生沥青的性能恢复均能良好地遵循复合材料的复合法则,且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试验结果进一步证明再生沥青混合料具有不低于新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8.
通过室内模拟道路沥青不同阶段的老化程度,使用不同剂量的APR还原再生剂修复老化沥青,并结合对路面沥青混合料抽提后的沥青进行试验,验证了APR还原再生剂具有修复老化沥青的功能。试验结果表明老化时间越短则修复效果越好,路面铺筑后实际使用2~3a后的老化程度使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利用阿布森法从废旧混合料中抽提原老化沥青(记作O),掺入再生剂后制备了再生沥青(记作A),对A沥青进行旋转薄膜烘箱老化试验获得了再生短期老化沥青(记作RA)。对O、A、RA三种沥青进行了三大指标试验及小梁弯曲流变试验(BBR),并基于Burgers模型对再生沥青的流变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Burgers模型能够准确地拟合沥青小梁蠕变的整个过程,拟合的参数能够表征再生沥青的黏弹特性;再生剂补充了原老化沥青缺失的轻油成分,提高其蠕变速率,使得再生沥青在低温时拥有更优秀的变形能力,应力松弛能力增强,低温抗裂性提高。  相似文献   

10.
旧沥青混合料(RAP)的再生利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环保效益,当RAP掺量较高或旧沥青老化严重时,需要掺加沥青再生剂才能保证再生沥青的路用性能.研究新鲜植物油、煎炸植物油、植物柴油3种植物油再生剂和一种传统矿物油再生剂对老化SBS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RAP选择30%和50%两种掺量,在各自油石比最佳的情况下,分别以4种再生剂的最佳掺量对其进行再生,最后对其再生沥青混合料进行车辙试验、小梁弯曲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基于文中试验条件下,当RAP掺量为30%,油石比为4.8%时,以4.5%的新鲜植物油作为再生剂对老化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再生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试验针对5 h、20 h和70 h的3种老化沥青分别恢复其性能,主要过程分为三步:先进行沥青老化试验;对老化沥青进行再生;对再生后的老化沥青进行改性。采用的改性剂为sasobit和TPS。经过本次试验发现,再生剂对老化沥青的针入度有一定提升,通过sasobit和TPS的对比可以看出,TPS能够显著提升老化沥青的低温延度。  相似文献   

12.
周烨 《交通标准化》2009,(23):194-196
从环保及资源节约角度,分析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方法,其中包括对旧路沥青混合料进行抽提后所得原材料的试验、不同掺量再生剂的沥青性能试验、不同部位旧路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性能检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检验,结果表明,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能够节约成本和能源并达到路用性能要求的沥青混合料,其配合比设计须结合实际进行。  相似文献   

13.
从环保及资源节约角度,分析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方法,其中包括对旧路沥青混合料进行抽提后所得原材料的试验、不同掺量再生剂的沥青性能试验、不同部位旧路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性能检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检验,结果表明,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能够节约成本和能源并达到路用性能要求的沥青混合料,其配合比设计须结合实际进行.  相似文献   

14.
沥青路面再生的关键技术是对老化沥青的再生。从沥青的微观化学结构入手,分析了胶体结构理论中各组成成分对沥青性能的影响,并剖析了沥青的老化机理,从而提出了再生剂性能的技术要求,在分析了再生剂应有的组成成分的基础上试配了RT-A型再生剂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其再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沥青路面再生中旧沥青的回收与再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建  肖维  黄晓明 《湖南交通科技》2006,32(4):11-13,81
介绍了国内外路面再生中回收路面旧沥青的常用方法,回收过程中应该考虑一些重要因素,如矿粉和溶剂对回收沥青性能的影响;进行沥青再生时,要根据不同的路面沥青老化情况选择不同的再生剂,并根据试验得出合适的再生剂用量。  相似文献   

16.
基于室内试验测定了回收沥青面层材料中旧沥青、旧集料,新加沥青、新加集料及再生剂的各项性能指标;通过马歇尔试验确定了不同类型再生沥青混合料(AC-16C和AC-13)的最佳沥青用量。通过低温小梁弯曲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分析了不同旧料掺配比例、不同旧料类型、是否添加再生剂及二次老化前后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与水稳定性。结果表明:再生沥青混合料随旧料掺配比例的增加低温性能逐渐变差;短期水损害对其稳定性影响不大,但抵抗长期水损破坏的能力却大幅下降;旧料类型对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关联不大;添加7%~9%掺量的再生剂对其低温抗裂与水稳定性能的改善效果优于10%掺配比的再生混合料,基本接近新拌沥青混合料;二次老化后再生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下降较快,虽仍可抵御短期水损害,但对其长期水稳定性影响较大,建议添加一定比例的再生剂。AC-13型再生沥青混合料抵抗低温开裂与水损破坏的能力相比于AC-16C型级配更强,更适合做上面层。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研究不同比例旧料掺量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旧料沥青性能进行分析,确定再生剂最佳掺量,借助车辙试验、小梁弯曲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系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和水稳性能高于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掺加旧料对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8.
高级沥青路面的再生利用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选择两种不同类型(A、B)的再生剂对废旧沥青进行再生研究,室内试验结果表明,A型再生剂改善废旧沥青性能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再生改善剂与老化沥青渗透融合能力决定了老化沥青性能的改善效果,直接影响到再生混合料的性能。通过针入度试验和化学组分变化试验从温度、时间和种类研究再生改善剂与老化沥青渗透融合能力。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温度和延长时间能够提高再生改善剂与老化沥青的渗透融合能力,再生改善剂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老化沥青化学组分,DYZH型再生改善剂具有良好的渗透融合能力。  相似文献   

20.
高级沥青路面的再生利用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选择两种不同类型(A、B)的再生剂对废旧沥青进行再生研究,室内试验结果表明,A型再生剂改善废旧沥青性能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