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考察队的南极之行激励着广大读者的心弦,考察船“向阳红10号”曾多次利用无线电气象传真通信所获得的“卫星云图”及“气象图”的资料,使航船正确地、及时地避开了南极十二级飓风、涌浪以及极地气旋的恶劣气象区域,撤离到气象条件安全的航道上。气象情报与航海有着极其密切  相似文献   

2.
笔者根据第21次南极考察随“雪龙”号船实航状况调研情况,较深入地了解、分析了船舶现状,阐述了“雪龙”号船改造设计基本构想与局部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3.
沈权 《航海》2014,(2):14-18
最近,“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在南极救援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的行动受到从国家领导到普通百姓的极大关注。俄罗斯科考船被困南极、“雪龙”号的救援行动,让不少人对破冰船的工作方式、破冰能力以及南极航行风险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4.
一提起魔海,人们自然会想到大西洋上的百慕大“魔鬼三角区”。然而在南极也有一个小魔海,这个魔海虽然不象百慕大三角那么贪婪地吞噬舰船和飞机,但是它的魔力足以令许多探险家视为畏途,这就是威德尔海。威德尔海是南极洲的边缘海,南大西洋的一部分。它位于南极半岛同科茨地之间,最南达南纬83°,北至南纬70°~67°,宽度在550公里以上。它因1823年英国探险家威德尔等人首先到达于此而得名。南极威德尔海的“魔力”,首先在于它流冰的巨大威力。由于南极气候寒冷,终年都在零度以下,到处  相似文献   

5.
据悉,英国遥控深海机器人“埃西斯”最近对南极海底进行了考察,并拍摄到了丰富的海底生物,为了解南极海底的过去和未来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6.
何京 《航海》2003,(2):29-29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开始了一场人与人、炮火与炮火的残酷较量。而此时,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南极大陆上,有一群人却在与大自然的严寒和自己的意志抗争着。 1914年12月,一艘小型挪威三桅船“耐力”号,从大西洋南佐治亚岛的一个捕鲸站出发,开往目的地南极大陆最南端的威德尔海。船上有爵士、作家、科学家、摄影师及船员等27人。厄尼斯特·加兰登爵士是英国人,他曾于1908年到过南极并在南极160公里的范围内艰苦旅行,后来建立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7.
今年5月19日至22日,由美国海军第七舰队队长莫兹中将亲自率领旗舰“蓝岭”号、导弹巡洋舰“斯特雷特”号和导弹护卫舰“戴维斯”号以及1800名官兵,对上海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友好访问。美国第七舰队的辖区,由堪察加半岛到南极地区,从太平洋越印度洋,直抵非洲东岸,面积达1.28亿平方公里,影响所及逾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第七舰队拥  相似文献   

8.
谈星  高廷 《中国港口》1995,(5):21-22
<正>改革开放,使我国各行各业迅速与国际接轨,国内各大港业已建成现代化的通信网,为上海港通信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海港点多面广,散布在百里浦江两岸,建立一个完整的现代化通信网有很大困难。 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上海港地区80%的话务量是消耗在本系统各单位的内部通信上。由于各作业区有交换机,没有互联直达的传输通道,所以彼此通信皆要通过市话迂回,甚至同属南浦港务公司中的白莲泾码头和开平码头,由于黄浦江横亘其中,同一单位的内部通信都要通过市话拨打对方总机号码,经话务员转接后才能与分机通话,给生产调度带来极大的不便,制约了生产业务的发展。建立上海港通信网正是为了改变这种“有点无线”的局面,面向“信息高速公路”。 自1978年至今,经过16年努力,一个覆盖上海港地区的现代化通信网已初露端倪,展示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以“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长途卫星化、无线集群化”为四大特征的上海港通信新面貌。这个通信网起点高、技术新,适应世界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它有下述九大优点: 1.网络规范 该通信为星形图,以陆家咀电话所为中心汇接张华浜、港务局机关、提兰桥、开平四个电话所(提兰桥、开平电话所缓建,先设微波站过渡),各基层单位小交换机就近汇接至上述四个?  相似文献   

9.
美军集装箱运输可视性系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集装箱运输可视性系统”是一个综合了指挥、控制、通信与计算机的全球国防运输系统。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高度重视应用集装箱运输可视性系统包括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AIDC)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与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在内的技术体系做到实时、准确地收集、处理、传输与使用信息,实现了在储资产、周转资产和在运资产的可视化,使得相关部门可以全程跟踪“人员流”、“装备流”和“物资流”,使后勤保障准确、高效、适时、适地、适量,有效地避免了海湾战争期间重复订购造成的重复运输等弊端,保证了前线美…  相似文献   

10.
徐双华  李有观 《航海》2007,(3):14-14
据悉,英国遥控深海机器人“埃西斯”最近对南极海底进行了考察,并拍摄到了丰富的海底生物,为了解南极海底的过去和未来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1.
《船艇》1992,(7)
“极地”号南极科学考察船改装设计,最近荣获199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为了满足船舶航行南极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上海沪东造船厂先后两次对该船进行了具体的改装工程设计和施工,从而使该船成为一艘多功能、多用途、综合性并适宜于高纬度高严寒海域航行的科学考察船。该船建有较大的储油舱,尾部加装有直升飞机升降平台,并装有一套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沙皇俄国一直以南极的第一个发现者自居。为了表彰别林斯高晋南极探险的“功勋”,沙皇还特地把亚历山大岛附近的海域命名为“别林斯高晋海”。然而,美国人却认为发现南极的光荣应该属于美国廉涅狄格州“哈罗号”捕掠船船长纳撒尼尔·帕尔默。193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一次国际地理学代表会议上,美国代表劳伦斯发言  相似文献   

13.
遭遇海狼     
欧阳 《航海》2009,(4):38-39
说起南极,人们往往会想到那些憨态可掬的企鹅,却很少有人会知道,南极还有一种水陆两栖的凶猛动物,这就是被称为“南极动物之王”的海狼。1999年8月,我国一位留守南极越冬考察的科考队员,独自在南极海边突然遭遇了三只海狼,人兽之间展开了一场特殊的较量……  相似文献   

14.
南极气候变化无常,是地球上风最大,雪最大,最寒冷的地区。南极只有冬夏之分,夏季气温常在摄氏零度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可达摄氏零下九十度上下。一年中有三百天寒风呼啸,冰天雪地,银装素裹。为了对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南极考察起步较晚  相似文献   

15.
《航海》2009,(6):45-45
10月11日,“雪龙”号载着我国第26次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基地起航。此次共有251名考察队员,是自1984年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次;考察队将执行59项科学考察任务,是我国南极考察历史上迄今任务最重的一次。  相似文献   

16.
王万勇 《船舶工程》2018,40(S1):1-3
简要介绍了国内首艘自主建造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深蓝”号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的研发背景及其主要性能参数,重点阐述了“深蓝”号在满足极地区域作业要求、南极磷虾捕捞、加工、储存等功能方面具备的一些特点及设计考量,为今后南极磷虾船及极地作业船舶的设计提供了技术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船舶工程》2020,(2):I0007-I0007
据报道,在一次史无前例的南极冰川科学活动中,研究人员利用一个巨大的水下机器人首次造访了南极洲的白冰川底部并拍摄到海底冰川底部的图像。众所周知,南极冰川因其对海平面的影响而受人关注。该地区是思韦茨冰川可能变得更危险的关键,在未来几个月,研究小组希望让世界更清楚地了解它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现代通信技术向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的“五化”发展。“五化”中数字化是基础,是基本特性。综合化使得通信网络一网多用,一线多用。宽带化是提高通信网的传输速率,使可视图文,多媒体业务质量更好。智能化使通信网功能变化具有灵活、方便、可靠。个人化的目标是无论何时、何地、何环境都可进行所需通信,是人类早就梦想的一种通信方式。  相似文献   

19.
在15年前曾经有一条台湾远洋渔船计划远征南极,使得台湾新闻界好一阵热闹,称之为“中国人首次登陆南极大陆”。结果南极大陆船没有靠得上,只是在附近海域里打捞了400吨南极虾,在返航途中船经南非运上了一只密封的木箱,装了什么船员  相似文献   

20.
1998年12月28日,由地质、测绘、遥感等领域4名科学家组成的地质考察队,对位于南极中山站以南500公里的格罗夫山进行地质勘察。科学家在通常陨石富集的坚硬而呈蓝色的冰原“蓝冰区”首次发现一位“天外来客”——陨石,经初步测定是铁陨石。这是我国开展南极科学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