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优化松散堆积体边坡加固技术,依托垄茶高速公路松散堆积体边坡加固工程,通过现场调研及室内外试验,总结分析了松散堆积体边坡的典型病害,深入研究了病害的成因机理及影响因素,提出了一种组合的堆积体边坡防护加固综合处治措施,并在垄茶高速公路K0+750~K0+850段左侧边坡进行了工程应用,运用软件Slide对边坡加固后的稳定性进行了验算,结果表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向宝山  吴枋胤  白皓  廖知勇  杨文波 《公路》2021,66(12):403-409
为了探究松散堆积体隧道的围岩变形规律及有效的围岩加固措施,以九绵高速五里坡隧道为工程依托,首先基于现场资料建立数值模型进行施工动态模拟,研究松散堆积体隧道的变形特征并与现场监测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然后依据数值模拟结果提出适宜的围岩加固措施,并应用于现场试验段验证其有效性.结果 表明:松散堆积体地层开挖时对掌子面后方地层沉降、周边收敛的影响范围为6~10 m,加强此范围内的超前预加固对围岩变形控制有较好的效果;当前断面开挖时,水平收敛及拱顶沉降会出现明显突变,初期支护、系统锚杆及锁脚锚杆应在开挖后第一时间施作.五里坡隧道现场试验段采用加强超前小导管及锁脚锚杆参数并结合地表帷幕注浆的联合加固措施后,围岩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巫奉高速公路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沿线地形复杂,地势陡峭,山峦迭嶂,断裂发育,地层结构多变,不良地质现象及特殊路基种类多且分布广。结合巫奉高速公路的实际情况,对松散堆积体路堑边坡、顺层岩质高边坡以及高陡斜坡等特殊路基的防护技术进行归纳总结,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日,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的贵州白肖路勘察设计项目组人员一行8人,按照该院ISO9000国际标准质量体系的规定,对贵州省白肖路进行了勘察设计回访。项目有关技术人员来到白肖路工地现场,与白肖路代建业主单位总工程师等负责人一起对项目沿线进行现场勘察,重点是现场存在问题的路段,特别是沿线的桥梁、特殊路基处理等工点,对工程进展中存在的问题逐个进行了争答,  相似文献   

5.
在区域地质环境、基岩岩体结构、边坡变形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堆积体的基本特征、物质组成结构,对堆积体的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堆积体是基岩倾倒崩塌,多次堆积,持续风化的产物。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认为,在地震、降雨和蓄水水位上升条件下堆积体内部发生圆弧滑动失稳的可能性最大;在地震和极端降雨条件下,堆积体边坡有沿基岩与覆盖层界面滑动和沿风化界面滑动破坏的可能。因而,为了电站大坝的安全,需要对堆积体进行加固处理,或改选坝址,避开堆积体失稳破坏对工程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6.
姚华 《公路交通科技》2013,(3):327-329,337
文章针对我国部分地区高速公路沿线大量土石混合料填筑路基的情况,结合福建省永宁高速公路路基工程,通过现场填筑试验,对压实施工参数进行了试验总结,并对土石混填路基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邹陈 《路基工程》2017,(4):233-237
针对巨型堆积体的工程地质特征的现场调查分析,认为其形成机制是岩体发生弯曲拉裂变形,进而以崩塌破坏形式堆积而成,变形影响因素主要是岩土体组成及结构、大气降雨和地下水以及坡体后缘物质的补给。通过堆积体稳定性定性评价和定量计算,综合分析其稳定性状态。结合环境地质特征,提出一系列针对性治理措施,避免人为扰动引发工程滑坡,保障铁路施工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8.
《公路》2015,(6)
二郎山隧道全长约13.4km,是雅安至康定高速公路全线控制性工程,在大范围松散堆积体下进行浅埋、偏压隧道进洞施工。结合二郎山隧道工程实例,介绍了隧道进洞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处理方法,提出了在浅埋偏压、大范围松散堆积体条件下,对隧道洞顶原地表堆积体采用自进式锚杆加固,隧道轮廓线采用超前大管棚注浆加固,对大范围堆积体坡脚增设C20混凝土挡墙反压护脚,同时在位于堆积体范围内的洞身增设钢管桩基础等技术措施,既可确保洞口边仰坡稳定,又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9.
邱旸 《公路交通科技》2011,(Z1):123-126
本文以郑州至民权高速公路的站区实体工程为依托,首先对高速公路沿线的气候条件、人文历史和现场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站区绿化景观的设计原则、设计理念和植物配置,并以此为基本依据,对沿线的站区分别提出了对应的绿化景观设计方案,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依托澜沧江沿江公路边坡工程实例,分析边坡混合堆积体特点及失稳变形特征,运用强度折减法原理和Midas GTS/NX有限元软件对边坡变形失稳过程、逐级开挖防护过程进行对比模拟分析;研究混合堆积体边坡失稳变形演化机制,模拟锚杆框架、锚索地梁、调整纵坡路基填筑等加固处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处治某高地下水条件下膨胀土松散堆积体挖方段边坡滑坍的问题,对该松散堆积体的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开挖边坡破坏的特点和原因,针对性地提出并应用以清挖回填、土工格栅加筋、坡内外综合防排水为技术特征的柔性支护综合处治新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工程、经济和生态环保效益。笔者介绍了河南叶舞高速公路松散堆积体的特点及其工程问题,以及柔性支护综合处治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并对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堆积体尤其是深层堆积体在开挖过程中易产生牵引式滑坡,其治理难度较大,很难采用单一的方法进行治理。结合贵州省晴兴高速公路某堆积体边坡,在分析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微型钢管桩、框架锚索、钢花灌注浆、路堑墙等多手段加固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道214线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对沿线多年冻土的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沿线多年冻土的分布情况,得出了在外界气温升高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沿线的多年冻土都呈现退化趋势,并分析了其退化特征和退化原因;利用数值模拟仿真手段,对沿线多年冻土的退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王欢 《路基工程》2015,(2):226-231
拟建杭黄客运专线深奥隧道出口滑坡为典型的崩塌堆积体滑坡。针对此类滑坡,详细论述了滑坡区工程地质特征和滑坡基本特征;计算模型采用《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中的传递系数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其变形破坏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对滑坡的稳定性、发展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等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崩塌堆积体滑坡基本稳定。为了施工和工程安全,应对滑坡进行加固,并提出经济合理的工程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5.
大力加山特长隧道全长5.5km,是G310高速公路的全线控制性工程,出口需穿越大范围堆积体,围岩自稳能力差,施工安全风险大,受高原地区气候恶劣、生态脆弱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施工极困难。本文结合大力加山隧道工程实例,总结施工经验,对高原地区隧道穿越堆积体施工季节选择、施工措施等综合技术进行介绍,供类似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李江  梁玺  吴银亮 《路基工程》2021,(4):232-236
以穿越一处大型崩塌堆积体的重庆市某公路隧道出口工程为依托,从堆积体的地质情况、物质组成等综合分析其成因机理,进而通过堆积体边坡的位移监测数据和典型计算剖面对其稳定性展开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此崩塌堆积体在长时期地质作用下,总体保持自然稳定状态,但在降雨因素作用下稳定性系数为1.254~1.604,没有足够的安全富余量,需要采取反压坡脚等措施增强坡体的稳定。最终提出该边坡的综合治理方案,消除了隧道出口崩塌堆积体的工程安全隐患,保障了交通运营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呈黄快速路地处昆明市山区,山高路陡,地势起伏大。以昆明呈黄路工程为例,分析山区快速路的设计特点。对工程方案有重大影响的特殊用地及铁路节点进行多方案比选,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分析周边路网的近远期衔接方式,近期满足沿线交通需求,并为远期规划实施奠定基础。根据工程现场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设计措施保障工程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非洲高原埃塞俄比亚北部山区堆积体进行野外调查及地质勘探,初步掌握堆积体物质成分主要为碎块石夹粉质黏土及砂砾土,其形成原因主要受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差异风化及强降暴雨影响。对埃塞北铁174号特大桥桥址堆积体的整体稳定性作分析,结果表明:堆积体离新建铁路近、坡度较陡,若遇暴雨、地震等特殊因素影响后,将有失稳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姚勇 《公路》2011,(3):79-83
清连公路沿线地质条件特殊,边坡问题突出,数量多、类型全.通过现场调查研究及统计工作,探明边坡灾害的结构类型、变形破坏类型、形成条件,概化了边坡灾变机理及变形破坏模式,对沿线的427个边坡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措施.可为山区公路升级改造工程中边坡灾害治理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蔡龙  马白虎  方坤  曾耀  王琦 《公路》2024,(3):38-48
针对汛期蓉遵高速土城至赤水段路基地质灾害多发的问题,以K347滑坡为典型实例,通过工程勘察、现场试验、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等手段,查明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及滑坡基本特征,掌握堆积体在降雨及干湿循环作用下力学变化特征,总结在降雨及河水位升降影响下的坡体稳定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含水率的升高及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会导致土体强度发生不同程度的衰减;降雨及河水位升降会引起坡体内部渗流场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坡体稳定性;在区域环境长期影响下土体强度持续衰减是滑坡发生的内因,2020年7月初的暴雨导致坡体内部渗流作用达到极值则是滑坡发生的诱因。此类堆积体滑坡在土城至赤水段具有显著代表性,通过该研究可为此类滑坡的防治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