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正> 本文对100例失偿期肝硬化住院病人血清HBV 8项标志作了测定。除e系统采用ELISA法外,其它标志均采用放射免疫法。结果发现100例病人血清HBV标志至少1项阳性者96例,阳性率96%,阳性率96%。96例阳性病例各项标志的阳性率为:HBsAg95.5%、HBsAg/IgM43.8%、抗-HBs18.8%、抗-HBc92.7%、抗-HBc-IgM43.8%、HBcAg42.3%、抗-HBc18.8%、PHSA-rc46.5%。在HBsAg阳性病例中,HBsAg/IgM,抗-HBc-IgM,  相似文献   

2.
对25名HBV新感染者和11名无症状携带者粪便中HBV感染性指标进行了观察,在所研究的36人中,72.2%可检出HBsAg,如按检测份数计算, 阳性率为35.2%(57/162)。在HBsAg阳性粪便中24.7%(23/93)可以检出HBeAg.并有2份标本HBV—DNA阳性。由于应用了超速离心技术和单克隆抗-HB_s,电镜下多数标本可见抗原颗粒呈大片聚集,其大小、形态与HBsAg阳性血清中所见无异。  相似文献   

3.
大黄素、黄芪多糖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体外观察大黄素、黄芪多糖单用与联合应用抗HBV的作用。方法以HepG2.2.15细胞为研究模型,选用干扰素α、拉米夫定为阳性对照药物,观察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大黄素、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应用抗HBV作用的效果。采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上清HBV DNA,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HBsAg、HBeAg水平的变化。采用MTT法观察它们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大黄素的3个剂量组(12.5、25.05、0.0 mg/L)和所观察的时间点(3、69、d)对HBV DNA、HBsAg、HBeAg表现出剂量与时间依赖的抑制作用(P<0.05)。大黄素对HBV DNA抑制的半数抑制浓度为21 mg/L,对HepG2.2.15细胞半数细胞毒性浓度为40.66 mg/L,治疗指数为1.94。同时发现黄芪多糖各剂量组对HBV无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大黄素、黄芪多糖联合应用在疗效方面无明显的交互作用(P>0.05)。结论大黄素在体外对HBV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黄芪多糖无明显抑制HBV的作用,两药联用无明显协同抗HBV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ConA活化小鼠脾细胞~(125)I—UdR掺入法,对111例各型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诱生的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进行了检测,发现:①除急性肝炎患者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外,其他各型HBV感染者IL-2活性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0.05),降低程度与临床病型有关;②病毒复制指标(HBeAg、HBV—DNA)阳性组IL-2活性显著低于阴性组(P<0.01)。结果提示IL-2活性的改变在乙型肝炎发病机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为了阐明单项低水平抗—HBs阳性者是否具有免疫性,1986年5月~1987年5月,我们在西安市郊两所小学经HBV三项指标(HBsAg、抗-HBs、抗-HBe)筛查,选取单项低水平抗-HBs阳性者(S/N:2.1—10)85人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以HBV三项指标全阴性者180人作为对照,年龄均为5~9岁。根据随机化原则,将低水平抗体组和HBV指标全阴性组均分为疫苗接种组与安慰剂对照  相似文献   

6.
<正> 我们应用ELISA 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138例血清标本的HBsAg、HBcAg、抗-HBc、抗-HBs、抗-HBe 及聚白蛋白受体(PHSA-R)等6项免疫学指标,并对HBsAg 阴性的献血员24人的血清作了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138例标本中,HBsAg 与PHSA-R 均阳性者占16.8%(23/138);HBsAg、HBeAg 与PHSA-R 均阳性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和ELISA法分别检测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IFN-γmRNA的表达和血清IFN-γ的分泌水平;巢式PCR技术检测PBMCs中HBV DNA。结果慢性HBV感染者IFN-γ的表达和分泌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慢性HBV携带者IFN-γ的表达和分泌水平均显著低于HBeAg阳性组(P均<0.05)和HBeAg阴性组(P均<0.01);HBeAg阳性组IFN-γ的表达和分泌水平均明显低于HBeAg阴性组(P均<0.01);PBMCs中HBV DNA阳性组IFN-γ的表达和分泌水平均明显低于HBV DNA阴性组(P均<0.01);IFN-γ表达和分泌水平与血清HBV DNA水平均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慢性HBV感染者IFN-γ低表达;高病毒载量可抑制IFN-γ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正> 两年来我们对11例慢性乙肝患者(慢重肝4例、肝硬化6例、CAH1例)血清、腹水作了乙肝标记物的检测,全部患者皆合并腹水,2例同时有胸水。检测结果提示血清中乙肝标记检出宰高于腹水检出率。腹水中抗-HBc 检出率为98%,HBsAg 检出率为63.6%,其次是EBsAg/IgM、HBeAg、P~(HSA-R)。血清与腹水HBsAg 均为(+)者7例(53.8%),血清中HBsAg(+)而腹水HBsAg(-)者3例(23.9%),血清与腹水中HBsAg 均(-)者1例。血清与腹水抗  相似文献   

9.
<正> 从1986年2月起,用ELISA法,对27例产妇的阴道分泌物、胎盘血、羊水、初乳及新生儿脐带血、口腔分泌物和胎便中乙肝病毒感染性标志(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e)进行了检测。结果为:①胎盘血中HBsAg检出26/27(96.3%),抗-HBe检出23/27(85.2%),HBeAg检出16/27(59.3%)阳性检出率与血清结果完全一致。③羊水、阴道分泌物和初乳中,抗-HBc阳性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年来,对IgM、IgG型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的研究文献较多,但尚未见到有关IgA型HBsAg—CIC的报道。本文建立了以羊IgG抗人IgA作为包被抗体,以HRP—抗HBs作为指示抗体检测HBsAg/IgA—CIC的HLISA捕捉法。操作过程为:以羊IgG抗人IgA包被反应板各孔,依次加入1:10稀释的待检血清标本,ERP—EHBs和底物溶液,硫酸阻断后测OD值。以等于或大于阴性对照2.1倍为阳性。经阻断试验、中和试验、替代试验、重复性试验和对不同Ag/Ab比例的人工HBsAg/IgA免疫复合物的检测证明,本法特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在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81例确诊为CHB的病例,检测其血清cccDNA;根据血清cccDNA的检测结果,将81例患者分为cccD-NA阳性组和cccDNA阴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并随访到96周,随访时对两组病毒学指标(HBV DNA、HBeAg、HBe-Ab)及丙氨酸转氨酶(ALT)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年龄及性别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cDNA阳性组血清的cccDNA与HBV DNA、HBeA及ALT呈正相关性。随访24、48周时两组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ALT复常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2周时HBV DNA阴转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复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96周时HBV 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HBe-Ab阳转率及ALT复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cccDNA阴性组在病毒、血清及生化学应答上明显高于cccDNA阳性组。结论阿德福韦酯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血清cccDNA对阿德福韦酯的远期疗效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应用血凝法检测正常人及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多聚白蛋白受体(polymerized human serum albumin PHSA)。HBeAg阳性的患者受体滴度显著高于抗-HBe阳性的患者(HBeAg阴性),P<0.01。其PHSA几何平均滴度和阳性率分别为:30例正常人2.2±1.42(3.3%);15例慢性活动性肝炎66.9±7.2(80%);15例慢性迁延性肝炎43.73±41.5(73%);17例急性乙型肝炎10.8±9.4(58.5%);16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17.5±16.8(25%)。本文结果说明,检测HBsAg颗粒上的PHSA受体对于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和HBsAg无症状携带者的区别上是一项有用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行被动免疫或联合免疫治疗对母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 DNA的影响。方法HBsAg阳性孕妇自孕20周起至分娩前,34例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少量多次肌注(A组),30例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HBVac)肌注(B组),23例不行任何治疗作为对照(C组)。以套式PCR法测定孕妇治疗前、分娩时及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BV DNA含量。结果A、B组分别与C组比较,孕妇治疗后PBMC中HBV DNA水平下降率及新生儿PBMC中HBV DAN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孕期被动免疫或联合免疫治疗对孕妇PBMC中HBV DNA无明显影响,亦不能降低新生儿的PBMC中HBV DNA阳性率。  相似文献   

14.
作者采用乙肝表面抗原(HBsAg)免疫山羊,制备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HBV—TF),并将其用于同种山羊,以~3H—TdR掺入试验及放免法检测实验动物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并检测了实验动物的外周血象。实验证明:HBV—TF具有传递细胞免疫的功能,使实验动物针对HBsAg皮试阳转,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转化增强。HBV—TF能去除HBsAg对PHA刺激淋巴细胞转化的抑制作用,有提高动物外周血白细胞的作用。HBV—TF对动物体液免疫无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HBV(hepatitis B virus)感染胎盘和正常胎盘在HBxAg(hepatitis B x antigen)蛋白表达上的不同,探讨HBxAg在HBV宫内感染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24例已证实发生宫内感染的HBsAg(hepatitis Bsurface antigen)阳性孕妇(感染组)和10例正常健康孕妇(对照组)的胎盘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各组胎盘中HBxAg的表达,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在HBV感染组的胎盘中可检测到HBxAg的表达,且高复制组(HBV DNA>1×103拷贝/mL)染色吸光度值明显高于低复制组(HBV DNA<1×103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高复制组细胞凋亡指数低于低复制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xAg/抗细胞凋亡是HBV DNA高复制孕妇发生宫内感染的可能机制,而HBV DNA阴性孕妇存在不同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正> 1982—1984年,在西安郊区某单位,通过对现场进行调查、观察、确证该单位有乙肝暴发流行。在乙肝暴发流行后的5—7个月,对13人进行粪便中HBsAg的检测。按血清中出现HBV指标分类:抗-HBc、抗-HBs由阴转阳者2人:单纯抗-HBc由阴转阳者1人;抗-HBs由阴转阳者5人;HB-sAg、抗-HBc原阳性、采便时仍阳性者1  相似文献   

17.
<正>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慢性携带呈明显的家庭集聚现象已久为人们所熟知.究其原因,早期推论为日常生活接触所引起,也有人认为是母一婴传播的结果.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同一家庭成员所携带的HBsAg亚型并不一致:除外HBsAg,乙肝病毒(HBV)感染的另两项指标乙肝核心抗体(抗-HBe),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和HBV总感染率均不表现家庭集聚,提示与遗传有关.据此,选1979年肝炎普查时西安郊区1个村的全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拉米呋啶治疗慢性乙肝患者1年前后,患者体内HBV DNA多聚酶结构域C的酪氨酸—甲硫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YMDD)基因变异情况,及其与血清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乙肝标志物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及速率法分别检测60例乙肝患者经拉米呋啶治疗后其血清YMDD、HBV DNA、乙肝标志物及ALT的变化情况。结果拉米呋啶治疗9月、1年后YMDD的变异率分别为5%、13.3%。YMDD变异组HBV DNA阴转率为12.5%,无变异组HBV DNA阴转率为67.3%,两组阴转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拉米呋啶治疗1年后YMDD变异组ALT为(40.7±14.7)u/L,无变异组ALT为(26.5±10.1)u/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名HbeAg阴转患者无YMDD变异。结论乙肝患者经拉米呋啶治疗后,YMDD变异率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可逐渐增加,当其HBV DNA、ALT含量出现明显反跳时,应及早改变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正> 采用免疫荧光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特异性IgM早期诊断流行性出血热(EHF),其缺点是易受类风湿因子(RF)干扰而出现假阳性。有人试图以热凝聚IgG及乳胶结合IgG吸附血清中的RF或用抗人IgM(μ—链)作为固相包被抗体消除其影响,但效果均不理想。本文采用Duermeyer等所建立的酶标F(ab′)_2结合物ELISA检测EHF-IgM抗体技术具有两大优点:(1)通过固相抗人IgM将IgM从待检血清中分离出来;(2)使用抗EHFV—IgG—F(ab(?))_2结合物以消除RF的干扰。本文用酶标F(ab(?))_2 IgM—ELISA及传统IgM—ELISA法平行检测15例RF阳性血清(无EHF—IgM)结果证实上述论点。作者将一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重点以免疫酶染检测了37例临床确诊EHF患者双份血清中的IgM抗体并与IFA—IgG抗体法进行了对比,所查37例EHF患者中2例早晚期血清免疫酶染IgM及FA—IgG抗体均为阳性,其余35例早期血清IgM抗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IFA—IgG法;晚期血清二种方法阳性检出率及阳性检出符合率为100%。阻断试验及2—ME耐性试验显示免疫酶染法检出的抗体系特异性IgM;该抗体可在发病第二日出现,整个病程均能检出。实验结果表明,免疫酶染IgM抗体技术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仅需要光学显微镜,观察清晰,便于基层人员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