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报道用聚乙二醇(PEG)沉淀法进行病毒性肝炎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测定。53例正常人CIC值为0.249±0.058;60例肝炎患者CIC值为0.382±0.233,两组间有极度显著差异(P<0.001)。正常值上限为0.298,如以0.3以上为阳性,则60例肝炎患者中阳性31例,阳性率为51.67%。在不同病型的肝炎患者中CIC的含量也有不同。以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阳性率最高(4/4);慢性活动性肝炎次之(22/35);慢性迁延性肝炎最低(5/21)。血清谷丙氨酸转氨酶(SGPT)的含量,HBsAg的滴度均与CIC阳性呈正比。  相似文献   

2.
<正> HBsAg阳性各类肝炎及其携带者是否均有传染性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曾对381例各类乙型肝炎病人进行了HBV复制指标的观察,检测HBsAg、抗-HBs、抗-HBc、抗-HBcIgM,HBsAg/IgM、PHSA—R均采用固相放射免疫法,HBeAg及抗-HBe用酶联吸附免疫法,HBV—DNA为斑点杂交法。本文采用HBeAg、抗-HBcIgM,HBsAg/IgM、PHSA-R及HBV—DNA作为乙肝病毒传染性指标,任何一项出现阳  相似文献   

3.
<正> 前言1967年Blumberg发现乙型肝炎抗原,随后并建立了相应较敏感的检测方法,自此,对HBsAg无症状携带者在世界各地的检出情况有了较详尽了解、至于其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如何,从近年来乙型肝炎研究进展——HBsAg无症状携带者的母亲能将肝炎传给其婴儿;对HBsAg阳性献血员进行过筛后从而大大地降低了输血后乙型肝炎感染;HBsAg无症状携  相似文献   

4.
<正> 为阐明尿液在乙肝传播中的作用,我们在对无症状携带者和各型乙肝病人尿中HBsAg 检出情况纵向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15名无症状携带者和10例慢性乙肝病人尿中HBsAg、HBeAg、HBVDNA 及免疫电镜检查,试图对其传染性问题做进一步研究。结果:15名无症状携带者中,6名尿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ConA活化小鼠脾细胞~(125)I—UdR掺入法,对111例各型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诱生的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进行了检测,发现:①除急性肝炎患者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外,其他各型HBV感染者IL-2活性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0.05),降低程度与临床病型有关;②病毒复制指标(HBeAg、HBV—DNA)阳性组IL-2活性显著低于阴性组(P<0.01)。结果提示IL-2活性的改变在乙型肝炎发病机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我们应用ELISA 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138例血清标本的HBsAg、HBcAg、抗-HBc、抗-HBs、抗-HBe 及聚白蛋白受体(PHSA-R)等6项免疫学指标,并对HBsAg 阴性的献血员24人的血清作了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138例标本中,HBsAg 与PHSA-R 均阳性者占16.8%(23/138);HBsAg、HBeAg 与PHSA-R 均阳性者  相似文献   

7.
对25名HBV新感染者和11名无症状携带者粪便中HBV感染性指标进行了观察,在所研究的36人中,72.2%可检出HBsAg,如按检测份数计算, 阳性率为35.2%(57/162)。在HBsAg阳性粪便中24.7%(23/93)可以检出HBeAg.并有2份标本HBV—DNA阳性。由于应用了超速离心技术和单克隆抗-HB_s,电镜下多数标本可见抗原颗粒呈大片聚集,其大小、形态与HBsAg阳性血清中所见无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的方法测定了40例正常人,99例甲状腺疾病病人血清中的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正常人S/N 比值为1.00±0.12(M±SD).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在22/26例未治疗的Graves ’甲亢中阳性。平均S/N 比值为1.66±0.59(p<0.05).40例经治疗后,病情趋于缓解的病人,S/N 比值为1.05±0.49(p>0.05)。在甲功正常的桥本甲炎中,5/16例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阳性。平均S/N 比值为1.24±0.79(p>0.05)。4/8例甲低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和ELISA法分别检测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IFN-γmRNA的表达和血清IFN-γ的分泌水平;巢式PCR技术检测PBMCs中HBV DNA。结果慢性HBV感染者IFN-γ的表达和分泌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慢性HBV携带者IFN-γ的表达和分泌水平均显著低于HBeAg阳性组(P均<0.05)和HBeAg阴性组(P均<0.01);HBeAg阳性组IFN-γ的表达和分泌水平均明显低于HBeAg阴性组(P均<0.01);PBMCs中HBV DNA阳性组IFN-γ的表达和分泌水平均明显低于HBV DNA阴性组(P均<0.01);IFN-γ表达和分泌水平与血清HBV DNA水平均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慢性HBV感染者IFN-γ低表达;高病毒载量可抑制IFN-γ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推荐一种利用聚乙二醇沉淀、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改良方法,利用这一方法检测了53例正常人免疫复合物,其平均值为0.249±0.058;其80%正常值上限为0.298。并检测了63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其平均值为0.314±0.102。二者有非常显著的差别(t=4.24;p<0.001)。如以超过0.298为阳性,则类风湿关节炎阳性数为25例,阳性率占40%(25/63)。这一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强、有利于临床应用,便于在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检测与肝炎临床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乙肝病毒基因型与HBVDNA水平、HBeAg阳性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微板核酸分子杂交ELISA法检测93例不同临床类型的乙肝患者的基因型。结果93例不同临床类型的乙肝患者中,以C基因型为主,其次为B基因型,部分以D型和混合型存在,无A、E、F型。按照亚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顺序,C基因型的检出率逐渐增高,B基因型的检出率逐渐降低。肝癌患者C基因型的检出率没有依次增高。C基因型HBVDNA(log值4.69±0.66)水平低于B型(log值5.33±0.66),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eAg阳性率C型(69.7%)大于B型(42%),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安地区病毒性肝炎以C基因型为主,部分以B、D及混合型存在,未发现A、E、F型。除肝癌外,C型的检出率随临床类型的加重而增高,C型的HBVDNA水平低于B型,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B型。  相似文献   

12.
采用PCR法检测了77例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27例阳性,总阳性率为35.1%。慢性活动性肝炎(9/21,42.9%),肝炎后肝硬化(9/19,47.4%)及重型肝炎(8/16,50.0%)患者PBMC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慢迁肝(1/14,7.1%)和急肝(0/7)患者。结果提示PBMC中HBVDNA的存在在乙肝发病机理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小剂量(1mg/kg/次)阿霉素腹腔注射,每周一次共计10周。第11周测定左心室功能,结果显示:1.血压、心输出量、每搏量及心率无明显改变;2.左心室内压力峰值无明显改变,+dp/dtmax明显降低(对照组为728.88±38.39 KPa/s,ADM组为626.77±25.59,p<0.05),降低幅度为14%;3.-dp/dtmax明显降低(对照组为618.78±39.86 Kpa/s,ADM组为461.75±20.53,p<0.05),降低了25%,T值由对照的17±1ms延长至24±2ms,增加了41%(p<0.05);4.△P/△V无显著性改变。结果说明在严重的心力衰竭发生之前,反映心脏舒张性能的指标(T值、-dp/dtmax)已有明显改变,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氚标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检测102例各种类型乙肝病毒感染者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AMLR)、并以单克隆抗体(McAb)Wu35(HLA-DR)和Wu22(HLA-DQ),经PAP免疫酶组化技术测定非T细胞表面HLA-DR及HLA-DQ抗原。结果表明:除HBsAg携带者及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AMLR接近正常对照外,其它类型HBV感染者AMLR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尤其以重症肝炎和肝硬化降低明显。各类乙肝患者DR~+Mon和B细胞及DQ~+Mon和B细胞百分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最显著。提示乙肝患者AMLR降低与刺激细胞(Mon和B细胞)表面DR和DQ抗原表达障碍有密切关系,与反应性T细胞无关。这可能是乙型肝炎疾病过程中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及免疫调节紊乱之机制所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和评价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MARS)人工肝支持治疗对重症肝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应用MARS人工肝支持治疗重症肝炎 16例共 36次作为治疗组 ,对照组为 2 0例重症肝炎 ,采用综合治疗 ,两组年龄、性别及肝功能相匹配 ;观察单次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的变化及与主要生化指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治疗组存活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存活率分别为 6 2 .5 %和 37.5 % (P <0 .0 1) ,单次人工肝治疗前后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明显下降 ,分别由 (5 36± 175 )和 (35 2± 113)下降为 (30 1± 10 5 )和 (16 2± 6 3) μmol·L-1,平均动脉压由 (72± 8)mmHg上升为 (81± 7)mmHg(P <0 .0 1) ,心率由 (10 6± 18)下降为 (86± 12 )次·min-1。结论 MARS人工肝能有效的清除有毒代谢物 ,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 ,预防或减轻肝肾综合征及肝性脑病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人白细胞干扰素联合复方水飞蓟蜜丸治疗乙型慢性肝炎15例,采用小剂量(干扰素5万μ/日)长疗程(3~6个月)疗法,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在15例中有10例出现有效指标,有效率达66.6%;对照组有效者5例,无效者10例,有效率33.3%,二者相比,有一定差异,但因病例少,差异不显著(P>0.05)。干扰素治疗前后曾检测血中干扰素含量,治疗前血中均测不出,治疗后3~7个月,血中干扰素量可达5~40μ/ml,停药后干扰素含量下降。用药后血中干扰素量明显增高者,疗效好,本文说明抗病毒药联合保肝药治疗乙型肝炎有一定作用,但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拉米呋啶治疗慢性乙肝患者1年前后,患者体内HBV DNA多聚酶结构域C的酪氨酸—甲硫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YMDD)基因变异情况,及其与血清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乙肝标志物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及速率法分别检测60例乙肝患者经拉米呋啶治疗后其血清YMDD、HBV DNA、乙肝标志物及ALT的变化情况。结果拉米呋啶治疗9月、1年后YMDD的变异率分别为5%、13.3%。YMDD变异组HBV DNA阴转率为12.5%,无变异组HBV DNA阴转率为67.3%,两组阴转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拉米呋啶治疗1年后YMDD变异组ALT为(40.7±14.7)u/L,无变异组ALT为(26.5±10.1)u/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名HbeAg阴转患者无YMDD变异。结论乙肝患者经拉米呋啶治疗后,YMDD变异率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可逐渐增加,当其HBV DNA、ALT含量出现明显反跳时,应及早改变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利血平能降低豚鼠左心房肌的收缩力,显著抑制肾上腺素诱发自律性的作用;并能延长FRP,而对兴奋性则无影响。此外对豚鼠右房自发频率也有明显抑制作用,使异丙肾上腺素正性频率作用的剂量—效应曲线非平行性右移,并使最大频率反应显著降低;还能显著地对抗CaCl_2的正性频率作用。结果提示利血平对豚鼠心房肌的作用可能与拮抗Ca~(2+)有关。  相似文献   

19.
病毒性肝炎合并输血传播肝炎病毒感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病毒性肝炎合并输血传播肝炎病毒 (TTV)感染对肝功能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微板核酸杂交技术检测了 92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TTVDNA ,并对检测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2例各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TTVDNA阳性 15例 ,阳性率 16 .3%。其中乙型肝炎 10例 ( 6 6 .6 7% ) ,丙型肝炎 2例 ( 13.33% ) ,戊型肝炎 1例 ( 6 .6 % ) ,原因不明的肝炎 2例 ( 1.33% )。 92例患者临床分型中慢性肝炎中度 2 3例 ,阳性 3例 ( 13.0 4 % ) ;慢性肝炎重度 2 7例 ,阳性 4例 ( 14 .81% ) ;肝炎肝硬化 4 2例 ,阳性 8例( 19.0 5 % )。各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中TTVDNA阳性与TTVDNA阴性患者的肝功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病毒性肝炎合并TTV感染不影响肝功能及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20.
ItwasestimatedthatafterthebasicimmunizationseriesofhepatitisBvaccine,about5%--10%ofthevaccinesfailedtodevelopdetectableanti--HBsorhadaminimalantibodyresponse(anti--HBsS/Nratiolessthan10),andbecameso-callednonrespondersandhyporesponders.Forthesepeoplethevaccinationwasa~.nailynoteffectiveandprotective.Accordingtothepublisheddata.thepoorresponsivenesswasrelatedtovariousfactorsandgeneticswasoneofthevariablesconcernedtl.2).However,theassociationofgeneticbackgroundwiththepoorresponsivenessstilll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