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计算机联锁技术条件》(TB/T 3027—2002)规定:进站信号机外方制动距离内换算坡超过6‰下坡道的车站,须在接车进路末端设置延续进路。当接车进路末端设有安全线或隔开设备时,延续进路开向安全线或隔开设备;当接车进路末端无安全线或隔开设备时,延续进路开向正线。我国高速铁路目前有部分车站在进站信号机外、制动距离内换算坡超过6‰下坡,按照规定,须在接车进路末端设置延续进路。设置延续进路,对高速铁路车站通过能力有较大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各种情况下车站的通过能力。本文系统分析计算了各种情况下延续进路对车站到到间隔、到通间隔、到发间隔、发到间隔的影响。研究结论:(1)延续进路对高速铁路车站通过能力影响较大,车站到达间隔将增加2.3 min以上,车站到通间隔也增加2.3 min以上;(2)设置安全线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高速铁路设置安全线不必要;(3)该研究成果对于高速铁路车站设计、能力计算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国内铁路既有线进站信号机外方制动距离内如有超过6‰的下坡道,接车进路普遍都设置了延续进路,以防止列车冒进出站信号机后发生侧面冲突事故。但这种规定被普遍沿用到了高速铁路的设计和运营当中,延续进路的设置会降低高铁车站的通过能力。针对高速铁路继续沿用既有铁路技术规范的规定,车站设置延续进路后对车辆到达能力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叙述了高速铁路动车组检查库的主要作用及功能,简要介绍了国外同类动车组检查库的主要情况,提出了我国高速铁路动车组检查库的主要设计标准,包括检查库规模、作业能力、结构尺寸、设备配置等,可供我国动车段所检查库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4.
CRH动车组列车牵引计算系统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车组列车牵引计算是高速铁路运营和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基础性环节,研究和开发动车组列车牵引计算系统对于提高高速铁路运营和设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业务需求,对动车组列车牵引计算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并重点探讨了动车组列车牵引计算的计算模型、动车组操纵策略、动车组过分相计算等问题,提出了单质点和多质点相结合的简化计算模型,最后开发了动车组列车牵引计算系统的原型系统.  相似文献   

5.
高速铁路的牵引计算与仿真对优化高速铁路线路设计、优化列车运行时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缺少高速铁路牵引计算规范和动车组数据资料保密未公开等原因,导致对高速铁路牵引计算仿真与系统的研究较少。采用动车组特性曲线CAD矢量化法和程序开发相结合,解决了高速铁路牵引计算力学数据的有效获取。基于多质点模型,建立了动车组牵引力、制动力、列车阻力的计算方法和公式。从牵引、惰行和制动三方面建立了动车组运动模型求解和运行过程计算算法。在此基础上,采用C#2010编程语言和Access数据库,开发了基于多质点模型的动车组牵引计算与仿真系统。实现了动车组数据和线路等数据的一体化管理;采用动车组编组等参数化设置,实现了不同参数下的高速铁路牵引计算与运行过程的完整仿真。  相似文献   

6.
动车组运行能耗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动车组能耗对铁路运输成本具有重要影响,列车性能和运营状况是影响动车组运行能耗的主要因素。针对目前对于动车组能耗影响因素以定性分析居多,以大量数据分析为基础,以各CRH型动车组为实例,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分别设置不同的仿真环境,从坡道设计、曲线半径、车站分布、动车组质量和限速5个主要方面,定量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动车组运行能耗的影响,得出各因素对能耗的重要度和灵敏度。实现动车组运行能耗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方法,解决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关键问题。为合理确定动车组能耗水平、优化高速铁路线路设计、高速铁路节能运营组织和宏观把握高速铁路节能方向提供了更为直观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综合叙述高速动车组的几种制动方式及其特点 ,并根据国外高速铁路所采用的不同制动方式 ,结合我国高速铁路设计的实际情况 ,分别在动力分散及动力集中两种牵引模式下所采用的制动方式的异同及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 ,为今后的高速铁路设计做技术准备。  相似文献   

8.
对有下坡道延续进路的继电联锁车站进行自动闭塞设计时,自动闭塞方向电路与下坡道延续进路结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及电路设计。  相似文献   

9.
张勇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13(5):I0012-I0013
沃尔新(北京)自动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沃尔新")是新联铁的全资控股子公司,专注于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清洗设备的研制、生产,以及清洗系统的设计和系统集成;是高速铁路动车组列车清洗设备供应商,已为高速铁路4个动车组维修基地和8个动车组运用所,以及2 0多个城市的停车场或车辆段提供了沃尔新专用清洗设备。  相似文献   

10.
晏锐 《中国铁路》2010,(4):23-26,41
高速动车组是高速铁路建成后实现安全、正点、高效运营的关键。因此,确保动车组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和舒适性在高速铁路运营管理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动车段是动车组运用和检修的基地,动车组采用不同的维修制度、维修模式,其检修工艺流程、厂房组合、设备配置均存在一定差异,了解和熟悉动车组的运用、检修流程,可以更好地做好动车段的工艺设计。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于高速铁路运行的动车组如何实现节能降耗是铁路行业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作者以上海铁路局高速铁路能源消耗情况为切入点,深人分析动车组能源消耗影响因素,并结合铁路实际,提出高速铁路动车组节能降耗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新型动车组塞拉门电气控制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新型动车组塞拉门电气控制系统的组成及控制要求,阐述了塞拉门电气控制系统的原理及设计方法,经过型式试验验证,新型动车组塞拉门电气控系统工作稳定,运行良好,能够较好地适应目前高速铁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急剧增长的高铁运输需求及铁路行业自身的限制因素,迫切需要增设适应我国国情及高速铁路发展前景的新型动车组。从成本节约和收益增加2条路径计算应用基于共享工业化平台研发的高速动车组的预期经济效益,并基于动车组保有量规划,假设该系列动车组采用旧线以增量替换方式进入市场,分析未来可产生的经济效益。通过定性及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加快动车组创新是提升铁路经营效益实现高铁可持续发展的快捷高效路径,基于共享工业化平台研发的高速动车组适应我国的国情及高速铁路的发展前景,为高速铁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4.
当进站信号机外方制动距离范围内进站方向为下坡道时,如果其平均换算坡度大于或等于6‰,应设计接车进路的延续进路,以防止列车进站后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停车而越过对方咽喉出站信号机.延续进路的技术条件要求其应与接车进路同时实现进路锁闭和接近锁闭,正常情况下列车进入股道3 min后,延续进路才能解锁.若延续进路为发车口,可以按压延续进路始端按钮,检查区间条件后,可开放出站信号机,此时的延续进路就是发车进路.  相似文献   

15.
国外对于高速列车车轮等效锥度及车轮多边形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而我国的高速铁路起步仅仅不到十年的历程,但对于高速铁路轮轨关系的研究却不仅仅停留在借鉴国外的经验。文中就是通过对我国众多专家的不断研究和跟踪测试的深度分析,设计并实现了可以在全路动车组不落轮车床上使用的一整套专门针对车轮等效锥度和多边形的检测程序及配套硬件,以满足我国高速铁路动车组运行品质需求。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掌握我国高速铁路长期运营后声屏障结构动力响应性能变化情况,更好地进行运营期声屏障的安全评估和高速铁路桥梁声屏障设计,通过现场试验及与运营初期的数据对比,得到运营期动车组高速通过时桥梁声屏障气动荷载及结构动力响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动车组高速通过时声屏障结构表面承受气动荷载显著;列车风压对声屏障不同位置的变形和应力...  相似文献   

17.
高速动车组车轴材料及疲劳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车辆运行速度的提高,车轴所承受的垂直载荷和水平我荷也相应增加,为解决车轴材料选择及疲劳强度设计问题,结合欧洲和日本在高速铁路动车组车轴疲劳设计上的原理和经验,研究出适合中国高速铁路用车轴的材料、热处理和疲劳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完全不同于普速铁路。根据高速铁路CTCS-2/CTCS-3级列控系统和CTC的技术特点,遵循我国高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在不考虑延续进路条件下,分析确立高速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提出计算公式中各参数的取值,检算我国高速铁路可实现的高速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分析影响高速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因素,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传统高速动车组基本是单层结构,随着高速铁路客流量持续增长,部分高速铁路线路存在运输能力紧张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繁忙高速铁路线路上运用双层动车组。以法国TGV、日本新干线双层动车组为例,介绍国外双层动车组运用情况和线路运营情况,然后通过与单层动车组对比,阐述双层动车组的优缺点,最后考虑限界、接触网现有技术标准,借鉴国外高速双层动车组的发展经验,从技术可行性和运用经济性2方面讨论双层动车组在我国高速铁路的适用性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勇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13(5):I0007-I0009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速度世界最快,中国高速铁路动车组列车的运营速度世界最高.与此相应的,中国高速铁路动车组维修保养体系的维保能力是否也是世界最强?又是谁在构建中国高速铁路动车组列车的维修保养体系?同样,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速度也是世界最快,建设规模世界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