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国标、欧标和美标蒸发排放法规技术要求,分析满足国五排放标准的燃油系统和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燃油系统的结构差异,提出国五升级国六燃油系统设计的技术特点及难点,并对未来法规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研究高压燃油系统内部压力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提出满足混合动力车辆国六要求的高压燃油系统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
本文中对同一辆带有车载加油蒸气回收(ORVR)系统的汽车分别进行3次EPA法规和国六法规的加油排放试验(预处理工况分别为FTP和WLTC),并采集脱附工况下的炭罐脱附流量和加油排放量。结果表明,FTP工况的炭罐脱附总量(981.89,993.25和987.54L)大于WLTC工况(867.88,881.31和876.8L),且EPA加油排放结果(0.033 1,0.036 7和0.039 6g/L)远小于国六试验(0.111,0.103和0.107g/L)。说明在FTP工况下车辆的脱附效果较好,加油试验前车辆富余的炭罐工作能力越大,越能有效控制加油排放。  相似文献   

3.
汽油的蒸发排放是汽车碳氢排放的主要来源,为此国六排放法规和车检法规都提出了对燃油蒸发排放控制系统泄漏监测和测试的要求。国六排放法规要求汽油车燃油蒸发排放系统的泄漏量小于直径1 mm小孔的泄漏量,车检法规要求完成燃油蒸发排放控制系统外观检验、进油口压力测试及燃油箱盖测试。基于进油口压力测试和燃油箱盖测试在实际车检中的复杂性,提出将OBD诊断信息使用在实际车检中。根据车检法规中燃油箱压力和泄漏流量损失限值,利用伯努利方程和非稳态气体泄漏的气体压力常微分方程计算燃油箱压力和泄漏流量,并对压力损失测试中的蒸汽体积提出修正。在修正的蒸汽体积条件下,1 mm小孔在不到国六排放法规规定时间120 s造成的气体泄漏就会使得蒸发系统的压力损失达到限值,0.533 6 mm直径的泄漏小孔即会使得燃油的泄漏流量达到国六排放法规限值60 mL·min-1。研究结果表明:当蒸发系统出现大于直径1 mm小孔泄漏,OBD报出蒸发系统泄漏故障时,可认为车辆无法通过进油口压力测试和燃油箱盖测试;燃油蒸发排放控制系统车载OBD泄漏诊断信息可以替代车检进油口压力测试和燃油箱盖测试。  相似文献   

4.
要保证燃油蒸发测试的准确性,首先应确保车辆状态的稳定,包括炭罐的老化、炭罐正常的吸附、脱附,及油气管路的正确连接等。对燃油蒸发测试结果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油品和试验用油的蒸气压,只有在试验用油和燃油蒸气压一致的条件下,各种测试结果才有可比性。因此,日后在进行燃油蒸发试验时应重点关注燃油的蒸气压。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国Ⅲ排放法规,以大量的试验数据为依据,阐述了我国现阶段轻型汽油车执行当前排放法规的现状。通过分析整车、零部件以及外部因素对整车蒸发排放的影响,确定了轻型汽油车蒸发排放物的来源、分布以及控制方法。通过炭罐-油箱系统进行了车辆蒸发试验,确定了HC生成的机理和浓度变化过程,为进一步的匹配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针对国Ⅳ阶段的某汽油车进行了蒸发排放试验,研究了车辆在底盘测功机上的发动机运转工况并记录碳罐电磁阀处HC脱附规律,指出热浸试验蒸发排放主要产生在试验前期的5~10 min内,而昼间呼吸蒸发排放主要产生在升温阶段及温度为30~35℃范围内.给出了适于国Ⅳ阶段蒸发排放的控制策略,指出控制油箱内的HC蒸气产生量及提高炭罐的工作能力可降低整车的蒸发排放.  相似文献   

7.
文章研究了轻型车国六排放阶段可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简称OVC-HEV)非整体式仅控制加油排放炭罐系统(简称NIRCO系统)的蒸发与加油排放解决方案。通过国六蒸发与加油排放试验流程的分析与试验,阐述了OVC-HEV采用NIRCO系统及高压密闭油箱的必要性;通过高温和高原试验阐述了高压密闭油箱耐压设计范围及其合理性;通过加油和泄压试验确定了NIRCO系统高压密闭油箱的炭罐容积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国Ⅲ摩托是否会成为摩托车市场的救赎? 国Ⅲ标准不仅要求初次排放测试结果达到欧Ⅲ限值要求,并且在规定的耐久里程后,仍然要达到欧Ⅲ法规限值标准。此外,欧Ⅲ标准没有燃油蒸发指标,因此,国Ⅲ标准比欧Ⅲ要求更高,达标难度更大。  相似文献   

9.
国六标准对车辆在停车、行驶以及高温天气下的汽油蒸发排放控制提出了严格要求,同时要求车辆安装车载加油油气回收系统(ORVR),增加了对油气的控制。伊顿ORVR系统在北美市场已成熟应用,可匹配不同动力形式的车辆,包括新能源汽车。  相似文献   

10.
运用系统的匹配方法,用传统化油器也能使摩托车整车达到国Ⅲ标准要求,但匹配时应注意:1)试验第1步务必设定好车辆的原始排放需在目标值范围内;2)炭罐试验时务必调整到炭罐在怠速不脱附或脱附量极少;3)在进行催化剂对比实验时,最好取下炭罐;4)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补气方式。  相似文献   

11.
借鉴美国EPA的加油排放试验程序,根据NEDC对预处理工况进行转化,设计了适合我国汽车排放标准体系的加油排放试验程序。对两辆带车载油气回收(ORVR)系统的样车分别按照设计的试验程序和EPA法规进行加油排放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经本试验程序预处理的炭罐脱附水平与EPA法规基本等效,测试结果均满足EPA法规限值要求,油气回收率超过99%。通过对实际加油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ORVR系统的开发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中主要对欧洲与美国蒸发排放法规进行比对研究。针对一台满足欧洲、美国排放法规的轻型车,分别参照欧美法规,进行热浸、昼间蒸发试验。按照美国排放标准得到的热浸、昼间蒸发排放结果分别为0.166g和0.585g,均高于按照欧洲排放标准所测得的排放值0.028g和0.388g。结果表明,美国蒸发排放标准较欧洲排放标准更为严格,对车辆的碳罐系统要求更高。通过对蒸发排放的试验内容、试验流程、排放法规制定趋势及排放结果进行异同分析,为我国进一步完善蒸发排放法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比较分析了欧Ⅲ与欧Ⅰ第Ⅳ型试验(装点燃式发动机车辆蒸发排放试验)在试验程序、试验设备、试验结果计算和限值方面的联系与差别,指出了欧Ⅲ对试验设备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密闭室对容积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温度调节系统的调节能力上,最后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国六蒸发排放对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要求,通过对各种HC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及理论计算,结合当前进气系统的现状,推荐现阶段满足国六法规的进气系统HC方案。并经过试验验证,证明所推荐方案的丁烷工作能力满足不小于675mg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欧洲的新排放法规欧6要求在更多实际行驶工况下达到更严格的碳氢化物(HC)、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_x)和颗粒物排放。该法规还将引入测量CO_2排放的全球统一的轻型车试验规程(WLTP)行驶循环和新的实际行驶排放(RDE)要求。RDE法规要求确保现代车辆在所有常态行驶工况下都符合排放法规。这就需要有更可靠的排气后处理措施来满足这些新要求。介绍1种为应对新法规而改进的汽油机用三元催化器。在稳态和动态工况下,在若干发动机和车辆上按各种行驶循环对这种催化器进行了试验。这种催化器与之前几代催化器相比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和更低的排气背压。这种新三元催化器具有能降低30%NO_x排放的潜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在高动态工况下提高CO/NO_x的转化效率。最后,诊断显示,新三元催化器的储氧能力得到了优化。  相似文献   

16.
初始工作能力是汽油车用炭罐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它表征的是炭罐对燃油箱溢出的碳氢化合物蒸气的吸附能力,以控制汽车的蒸发污染物排放,避免对环境产生损害。按照HJ/T390-2007《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汽油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控制系统(装置)》规定,可使用汽油或丁烷进行试验,文章应用丁烷法进行试验,对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阐述了炭罐初始工作能力的测量方法及所用仪器设备,建立了数学模型,并且分析了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评定了各分量引入的不确定度,最终得到炭罐初始工作能力测量的扩展不确定度及相对扩展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17.
自2010年1月1日起,功率130kW以上移动式工程机械用的美国第4i阶段(Tier4i)和欧3B排放标准已分别在美国和欧洲正式生效。其颗粒排放限值比之前的法规降低了90%,氮氧化物排放限值降低了50%。Deutz公司对6~16L排量的柴油机应用了大量新技术理念,以满足Tier4i或欧3B排放标准的要求。介绍了该柴油机...  相似文献   

18.
<正>国六排放标准相较于国五排放标准,不仅对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的排放有更加严格的要求,而且还对汽油发动机排放的颗粒物数量有了具体要求。因此,各大主机厂陆续推出安装了汽油颗粒过滤器(GPF)的车辆来减少颗粒物的排放,从而满足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不同排放法规阶段轻型汽油车排放控制技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轻型汽油车辆排放测试数据,研究了从国Ⅰ、国Ⅱ、国Ⅲ等3个排放法规阶段的排放控制技术特点.结果表明,我国车辆排放控制水平起点高,实际认证车型排放量大大低于同期排放法规限值,同等级车型之间水平接近;最新车型排放控制技术整体接近国Ⅳ水平,为全国执行国Ⅳ法规奠定了基础.国Ⅱ车型与国Ⅲ车型劣化系数均大于法规推荐值1.2;国Ⅱ轻型客车的排放水平不够稳定,应加强对在用轻型客车排放的监管.自主品牌车型的排放略差于引进车型,应尽快提高我国排放控制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以应对更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煤制柴油理化特性对柴油机排放性的影响,在配备符合国Ⅵ排放标准的DOC+DPF+SCR+ASC后处理的柴油机上,通过国Ⅵ排放法规要求的WHTC、WHSC、WNTE循环测试D1(煤直接液化油与煤间接液化油按比例调和而成的油样)、D2(煤直接液化油添加十六烷值剂调和而成的油样)、G6-D1(D1油样与G6柴油按1∶1质量比混合而成的油样)、G6-D2(D2油样与G6柴油按1∶1质量比混合而成的油样)4种煤制柴油及国Ⅵ柴油的排放性能。结果表明:5种油样排放结果均符合国Ⅵ排放法规要求,其中D1煤制柴油综合排放性能最好,表明DDCL与DICL煤制柴油按比例进行调和并添加适当添加剂,可得到符合排放标准的高性能清洁煤制柴油。G6-D1与G6-D2油样排放性能满足国Ⅵ标准,且在PM与CO、THC排放方面相比G6柴油低了20%,具有一定优势,表明国Ⅵ柴油与煤制柴油混合后的油样综合了国Ⅵ柴油十六烷值高、成本低及煤制柴油硫含量低、多环芳烃含量低等优点,可形成高效清洁成本较低的煤制柴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