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长江口导堤在建造期间遭到了强风暴的袭击,致使一部分沉箱结构发生了超量的沉降和位移.本文通过动三轴试验模拟了波浪荷载作用下地基强度特性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显示,沉箱的过度沉陷和侧移主要是由于强风暴使得软黏土强度弱化所致.对排水板加堆载预压加固后的软土地基的强度特性进行了动三轴试验,结果表明加固后地基土抵抗强度弱化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并在经受设计波浪荷载引起的动应力作用后,其强度仍能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在加固的软土地基上对导堤进行了重建,重建后经历几次强风暴该导堤无损坏迹象,证明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导堤在建造期间遭到了强风暴的袭击,致使一部分沉箱结构发生了超量的沉降和位移.本文通过动三轴试验模拟了波浪荷载作用下地基强度特性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显示,沉箱的过度沉陷和侧移主要是由于强风暴使得软黏土强度弱化所致.对排水板加堆载预压加固后的软土地基的强度特性进行了动三轴试验,结果表明加固后地基土抵抗强度弱化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并在经受设计波浪荷载引起的动应力作用后,其强度仍能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在加固的软土地基上对导堤进行了重建,重建后经历几次强风暴该导堤无损坏迹象,证明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水道港口》2015,(6):567-573
在地基软弱的离岸区域建造新港区,建筑物的失稳和破坏很大程度上与地基土体的承载能力有关。实际工程中,在软粘土地基上建造港工结构物大多会通过打设塑料排水板等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如何科学的考虑软粘土地基抗剪强度的提升,最大限度的利用软粘土地基的承载能力,获得更为经济有效的工程设计施工方案,将是我国防波堤建设需要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文章根据室内静三轴试验数据,研究不同荷载作用下软粘土强度变化规律,采用ABAQUS提供的接口对数值模型的土体材料属性进行二次开发,并结合实际工程,分析考虑软粘土强度变化后对沉箱式防波堤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由于软粘土抗剪强度的提升,防波堤安全系数提高了1.1,防波堤更加稳定安全;在水平波浪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失稳主要受护肩和基床承载特性的影响,强度指标的提升对防波堤失稳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烟台港西港区防波堤二期工程所在海域水深浪大,表层软土较厚,天然地基的承载能力较差。在防波堤二期结构方案设计比选中,通过对抛石斜坡式、钢圆筒插入式以及沉箱重力式三种防波堤结构型式的施工方案和造价对比分析,选定适合本工程且施工工艺简单、造价经济合理的防波堤结构方案。  相似文献   

5.
某深水防波堤工程水深18~30 m,软土层厚度超过30 m。为检验部分开挖换填抛石斜坡堤设计方案的地基稳定性和地基沉降,进行了防波堤软土地基离心模型试验。试验得到地基圆弧滑动抗力分项系数为1.19,与按规范验算的稳定性结果较一致;施工期地基沉降量约为总沉降量的50%,试验数值似偏小。试验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结合黄骅港综合港区起步工程W3-W5后方地基处理真空预压加固区的海水倒灌事故,试验分析了地表水倒灌对真空预压加固软土地基的影响。试验证明,地表水倒灌对真空预压加固软土地基的主要影响发生在表层。  相似文献   

7.
沉箱式防波堤作为一种典型的防波堤结构形式,以往大多建立在地质条件较好的水域。随着海岸建筑物向离岸、深水和地基软弱地区的发展,恶劣的海洋环境及软弱的地质条件对防波堤设计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结合实际工程,利用规范方法对沉箱式防波堤稳定性进行了验算并得出最危险工况。通过有限元法研究其失稳机理与破坏模式,分别对无护肩块石、有护肩块石的沉箱式防波堤两种工况进行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波浪力的增加,软黏土地基尚未形成贯通塑性区发生破坏时,无护肩块石的沉箱式防波堤首先发生滑移失稳破坏;有护肩块石的沉箱式防波堤首先发生倾覆失稳破坏,并且与规范中以后踵为转动点不同,失稳模式为绕沉箱底面以下中轴线偏右某点发生转动失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地基软土的试验研究,证明粤海铁路轮渡北港防波堤的地基软土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力学特性,并根据软土的这一特性,优化防波堤设计。  相似文献   

9.
坐落于软土地基上的斜坡式防波堤结构会产生较大的地基沉降,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在软土地基上地基沉降量较大的情况下,斜坡式防波堤堤身和护面块体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较大的地基沉降量对斜坡堤堤身和护面块体稳定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0.
连云港某地基处理工程,地基为以淤泥质土为主的深厚软土,采用真空预压的地基处理方法,使表层淤泥承载力达到70 kPa 以上,加固效果十分明显。详细介绍了该真空预压工程的工艺流程设计、主要施工工艺及施工控制,并通过施工监测和竣工后的检测试验保障地基处理效果。实践证明,针对淤泥质软土地基,真空预压法具有加固效果好、工期短、施工安全、经济效益明显等优点,值得在该地区工程建设中推广。  相似文献   

11.
针对长江口某围堤施工软土堆载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不同加载模式下的应力路径试验,分析长江口软黏土的应力-应变关系、结构损伤特性、强度及应变率发展模式,为该围堤工程的施工速率选取及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控制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固结的前提下,土体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几乎不受加载模式影响;最终强度与达到破坏时的应变大小无关,但与分级加载时间和分级静置时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土体失稳时的应变率与加载速率和静置时间均有一定关系,且加载速率的影响更大;当加荷超过不排水抗剪强度的80%时,或分级最大应变率逐渐偏离加载初期的线性变化,土样濒临破坏。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上海长江隧道工程,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隧道穿越堤防时的堤顶面沉降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隧道半径和隧道收敛率对堤顶面沉降的影响相对简单,而堤身弹性模量、隧道上覆土层厚度、隧道间距对堤顶面沉降的影响相对复杂;堤顶面沉降随隧道半径和隧道收敛率的增大而增大;隧道正上方堤顶面最大沉降和最大差异沉降随堤身弹性模量的增大而减小,最后趋于一稳定值;隧道正上方堤顶面最大沉降和最大差异沉降开始时都随着隧道上覆土层厚度的增大而减小,当覆土厚度大于20 m之后堤顶面沉降减小幅度趋缓;在隧道间距小于10 m时两隧道之间的堤顶面沉降随隧道间距的增大而增大,而在两隧道间距大于10 m时堤顶面沉降随隧道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堤顶面最大沉降和最大差异沉降都和隧道间距呈S形关系。结果表明,当隧道穿越堤防时,可采取增大堤身弹性模量、减小隧道收缩率、采用适当的隧道半径、覆土厚度和间距来减小堤顶面沉降。  相似文献   

13.
对浅层真空预压法加固后的软土地基加固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插板期地表产生较大的沉降,插密板短板可以达到较快加固吹填土层的效果;加固后软土地基土层含水量、孔隙比降低,地基承载力提高,可初步满足建设场地的需要。说明浅层真空预压法对吹填粉土及粉质黏土地基的加固是有效的,浅层真空预压法对于处理有较厚吹填土层的软土地基是比较成功的,可在类似的工程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刘春  马永峰 《水运工程》2016,(11):167-173
依托沿海地区某大型工程地基处理实践,开展无填料振冲和强夯法加固地基的现场试验对比。施工结束后,采用孔隙水压力测试、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及平板载荷试验等原位测试方法取得相关试验数据。对孔隙水压力变化、地基的承载性能及砂土液化处理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无填料振冲处理效果差,本场地地质条件下不适宜采用该方法进行地基处理;使用强夯法对地基处理后土体工程特性有了明显改善,地基承载力得到提高,液化可能性得到消除;场地中分布的软土夹层对强夯加固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夯后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有所减小;5 000 kN·m能级强夯加固深度约为10 m。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温州半岛北堤建设中,采用排水预压加固技术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解决了深厚软粘土地基上加载困难、建设周期长、路堤建设完成后沉降过大的难题;施工过程中采用的关键技术、原位控制技术、施工控制指标,大幅度降低了路堤的工后沉降,保证了施工期的地基稳定和工程的按期完成。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6.
吹填软土在真空负压作用下发生排水固结时,其强度和变形特性与真空负压的加载方式关系密切。首先对吹填软土进行了真空预压现场加固试验,通过对地表沉降、真空度跟踪监测,研究并比较不同负压加载方式下地基沉降规律及加固效果;然后采用FLAC3D建立三维弹塑性数值模型,对软土地基采用不同加载方式进行数值模拟,并与现场试验的实测数据进行对比,深入探讨加载方式对软土地基固结影响的细观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真空预压法加固吹填软土地基时,慢速加载方式比瞬时加载方式更有利于土体的加固,建议在实际工程中采用分级加载方式施加真空荷载。  相似文献   

17.
浅层真空预压法施工工艺浅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传统的真空预压法加固含水量极高、承载力低的超软土地基存在较大困难。文章提出浅层真空预压施工工法,通过在地基土上插设不超过6m的短板,初步加固软土地基,形成硬壳层,可满足卖地及工程实施初步需要。施工工艺中提出三维土工排水网替代砂垫层的新思路,结合实际工程在现场试验区加以实施。试验结果表明,三维土工排水网排水效果好,重复使用率高,大大节约工程造价,可替代砂垫层在大面积施工中使用。采用塑料排水板与滤管直接连接的方式,减少了真空度的损失,增强加固效果。该施工工艺可为大面积施工及类似工程作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刘猛 《水运工程》2015,(11):1-7
依据长江口南汇边滩促淤工程的波浪条件及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对新型空心块体促淤堤的断面波浪特性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单质量3 t的空心四面块体促淤堤堤身孔隙率约为66%;2)波能消减率随着堤身高度的增加线性增加,波高消减率随堤身高度增加的变大速率较波长消减率平均快4倍以上;3)与传统抛石加护面块体促淤堤相比,空心四面块体促淤堤具有"堤身对地基压载显著减小"、"施工简便"、"强风浪作用下生存力强且修复简便"以及"有利于重复利用"等优点;4)提出了一种特定条件下的空心四面块体促淤堤的临界稳定断面形态,在该临界断面条件下,每100 m促淤堤块体数量约为3 210,水位较低时其消浪效果较传统抛石加护面块体促淤堤略差,但水位较高时其消浪效果接近甚至显著超过传统促淤堤。  相似文献   

19.
刘阳  肖熠 《水运工程》2023,(5):106-110
针对深厚软土地基及堆载作用的复杂条件,采用装配式钢圆筒护岸结构,开展结构稳定及变形分析。首先确定合理的结构方案,并通过条分法分析护岸整体稳定性,其次采用数值模拟法分析钢圆筒在堆载作用下的变形特性,最后通过离心模型试验验证装配式钢圆筒护岸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深厚软土地基条件下,利用深插式钢圆筒截断堆载作用下的深层滑动面,保障护岸的整体稳定;当堆载作用距离护岸轴线120 m时,钢圆筒顶部位移约10 cm,筒体向海侧倾斜0.09°。通过堆载距离的控制,其作用下钢圆筒变形对重要建筑物结构影响较小,为钢圆筒护岸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为了检验澳门东填土区浅部土体地基处理效果,在充分研究场区吹填砂前后地基土层特性、地基处理设计方案和施工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对监测及检测结果中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软黏性土和吹填砂经地基处理后力学强度明显提高,工后沉降得到了有效控制,地基处理效果显著;根据长期实际沉降监测值能够对最终沉降量做出更准确的预测或通过选取合理的沉降经验系数m s,使地基沉降量估算值与目标值更接近,以便指导本地区同类项目的地基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