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针对饱和松散粉细砂在地震中的液化问题,以海口某人工岛工程为例,研究挤密砂桩在斜坡式护岸抗液化地基处理中的应用。介绍挤密砂桩地基处理的加固原理、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数值模拟分析显示处理后可达到消除液化效果,工程检测结果表明处理后实际效果可靠。对挤密砂桩抗液化地基处理的分析和总结,可供类似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任翠青  李长升 《中国造船》2007,48(B11):610-615
地震时砂土液化是造成海底管线大量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国际上的专家对地震液化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分析,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现在已经有多种抗液化措施应用于实际工程,防止地震砂土液化对海底管线造成严重破坏。地震砂土液化情况下,海底管线的主要破坏形式是管线上浮。提出用翼形板加固管线进行抗液化的新措施,并通过振动台的对比试验验证了新措施的可行性。对实际工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曹妃甸矿石码头三期工程地基处理,通过试验区的施工及地基处理前后场地高程、标贯击数、液化情况等的对比,着重论述了无填料振冲法在粉细砂中应用的可能性,得出可以指导本地区施工的参数,也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4.
本文先对标贯试验法和静力触探周期阻力比法等两类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工程地震液化评价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分析,指出了国内采用的标准贯入试验法进行海洋工程地震液化评价的不足之处和国外采用的静力触探周期阻力比法评价液化的优点,然后以某海上风电工程为例,分别采用这两种进行液化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5.
张喜平 《港工勘察》1999,(40):36-38
应用模型数学判别地基土液化方法,并与现场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控试验、动三轴试验等液化判别方法对比,得出京唐港区为液化土层而粉细砂为非液化层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地震液化可能性判别分析是对场地稳定性评价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判别砂土液化运用最多的Seed简化法,而目前采用液限法来初步判别地震液化的研究较少。本文依据哥斯达黎加32号公路改扩建项目,采用液限法初判场地的液化可能性,采用Seed简化法对SPT数据进行计算分析,综合分析比较,以得到更精准的结论,可为同类抗震设计和处理地基液化土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高含泥量的粉细砂地基中,强夯法的处理效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水力冲填砂土地基和天然砂土地基中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也不同。结合具体工程研究水力冲填粉细砂的工程性质,进行5 MN·m能量的强夯试验性施工,对全场地强夯后的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和载荷板试验等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强夯法适用于平均含泥量为22.7%的水力冲填粉细砂地基,5 MN·m能量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约为11 m,大于规范JGJ 120—2012建议的8.0~8.5 m。强夯后的粉细砂地基满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低于150 kPa、压缩模量不低于10 MPa的要求,并达到7度抗震设防烈度的抗液化标准。当砂性冲填土上部覆盖薄层黏性冲填土时,采用夯坑内回填砂的方法减小上覆软弱层对处理效果的不利影响。在高含泥量的水力冲填粉细砂中进行强夯加固效果良好,强夯有效加固深度修正系数取0.49。  相似文献   

8.
张林 《水运工程》2022,(4):172-179
目前国外判别地震液化公式主要是基于Seed和Idriss提出的简化方法,比较循环应力比(CSR)与循环抗力比(CRR)之间的关系来判断是否液化.CRR的计算多是利用历史上基于原位试验地震液化数据进行拟合,因此不同学者的拟合公式有较大区别.针对上述区别,选取国外某港口项目的原位试验数据,采用美国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EE...  相似文献   

9.
针对孟加拉国某港口工程海陆交互相复杂互层地基加固中遇到的地层特性复杂、加固效果难以预测以及软黏土和粉细砂互层土场地地震液化的问题,结合场地地质条件、使用功能、工程特点等,对插板预压联合降水强夯在该场地条件下的加固效果展开研究。依托项目试验区块,通过对加固前后土体物理力学指标的对比分析和沉降-时程曲线、孔隙水压力-时程消散曲线等的研究,得到插板预压联合降水强夯加固的过程特性以及对原状土和吹填土的加固效果。研究表明,插板预压联合降水强夯法对于复杂互层土上吹填砂场地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加固效果可满足设计承载力和工后沉降控制要求,该法对于减轻砂土层的液化具有一定的作用。研究成果对于南亚地区复杂互层土吹填场地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下连续墙板桩码头后方拉杆以上部分均以回填砂土为主,但由于回填厚度较薄,一般厚度为2~3 m,为了达到设计要求的承载力并满足码头使用要求,且在地震设防烈度下不液化,经多方案必选优化,选择加填料的双点共振密实法对薄层砂基进行地基处理方案。通过双点共振振冲桩处理码头后方回填薄层粉细砂基的施工工艺介绍,为以后类似工程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对太巾银铁路地震液化带桥梁深基坑开挖的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依据太中铁路地震液化带地区的地质特点,详细地分析了地震液化带软上地区桥梁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存在的施T技术问题;提出了真空轻型井点降水、钢管桩围堰和两者相结合的方案来解决太中银铁路地震液化带桥梁深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喷砂冒水和滑坡等灾害.通过分析和试验结果的研究表明,在地震液化带区域采用井点降水和钢管桩围堰及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深基坑开挖支护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针对长江下游某港口长江港池新建防汛墙在高潮位时发生直径1.5-2.0 m的管涌事故,运用美国Sir-2型地质雷达设备,对整个防汛墙底板下土层的密实程度和管涌等病害情况进行了无损探测。结果表明:新建防汛墙底板以上的陆域侧回填土以及防汛墙底板以下的粉质粘土中局部存在孔隙较大的松散介质,为部分细颗粒流失或潜在渗漏通道区域。探测还发现粉细砂层中局部夹杂有粘土层。最后,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presents a numerical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mudmat and caisson foundations supporting subsea structures, such as manifolds, in liquefiable sand. In seismic areas, substantial earthquake loads can be imparted to subsea structures during ground shaking, threatening their stability. In particular, soil liquefaction in sandy soil arising from strong ground motions could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performance of subsea structures founded on liquefiable san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ponse of subsea manifolds in liquefiable soil during and after the earthquake. Three-dimensional,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es are performed using a finite difference scheme, and the ability of the model to reproduce the site response of a saturated sand deposit is assessed using the results of available centrifuge data. This study includes six computational models representing manifolds with different sizes and weights supported by caissons and mudmats in shallow and deep liquefiable sand subjected to moderate and strong earthquake shakings. The response is evaluated in terms of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 generated in the soil medium and displacements of the subsea foundation during and after the shak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manifolds may experience considerable movement during liquefaction and post-liquefaction settlements. In addition, depend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ismic motion and structural system, the manifold could also experience large tilting.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液化砂土地基上的PHC管桩在地震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土体、实体PHC管桩和桩顶等效质体组成的数值模型,同时考虑水体、土体和PHC管桩之间的耦合作用。通过在模型底部施加地震荷载进行完全非线性动力分析,研究土体的液化情况、场地的变形以及PHC管桩的响应。结果表明,地震作用引起了饱和砂土有效应力减小,全高度的砂土均发生了液化;液化的发生与否以及发生时间不仅与土体的埋深有关,也与地震荷载的序列和地震荷载的峰值加速度相关;埋入土中的桩身正应力呈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护坡和砂土交界处;埋深较浅处桩的侧向位移大于埋深较深处;由于PHC管桩在强震作用下的位移和内力值均较大,应在码头建造之前对极易液化的场地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5.
在大连长兴岛北防波堤工程中,采用海上振冲碎石桩技术对细砂液化土层地基进行处理,使其在7度地震设防条件下不液化。文章分析了海上振冲碎石桩施工作业面布置和海上上料工艺等关键点,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施工工艺,并通过碎石桩质量检测结果验证了海上振冲碎石桩施工工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刘杰章  王建军 《水运工程》2020,(S1):114-118
针对潍坊港区底泥表层粉细沙硬壳层成型的强度规律进行水槽原位土工试验,明晰不同波况和流速情况下,土的剪切强度、贯入强度的变化情况,寻找粉状土的板结状态和波流状况间的内在关联,并对形成铁板沙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试验得出结论:波的历程突变越大,海底土的强度增加越多;波高越大,海底土的强度增加越多;波流作用时间越长,海底土的强度增加越多。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抗液化措施以密实法为主,对于细粒含量高的砂性土,由于密实效果有限,需要采用基于排水法的抗液化措施,而目前国内标准中尚无以排水法为主的抗液化设计方法。针对国内外常用的排水法抗液化设计方法,通过选取的工程案例进行计算,对不同方法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等应变模型方法与自由应变模型方法相比,计算公式简单,方便工程推广应用;不考虑井阻的方法计算得到的孔压比仅为考虑井阻时的10%~24%;等应变模型王四根法计算的超孔压比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与实际液化调查规律相符,但计算的最大值和平均值均比Onoue法和吴世明法偏大。  相似文献   

18.
对于少土多砂的地区,采用砂砾填筑路基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成熟的河砂填筑路基经验,对利用汉江流域漫滩粉细砂填筑砂土路基的设计和应用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较为合理的设计与应用工艺。  相似文献   

19.
姚汾  吴相豪 《水运工程》2012,(6):155-159
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系统研究石灰、粉煤灰以及水泥单掺、双掺、三掺对粉质砂土7 d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掺水泥加固粉质砂土的效果优于单掺石灰的加固效果;双掺石灰、粉煤灰加固粉质砂土的效果优于双掺水泥、粉煤灰和双掺水泥、石灰的加固效果,双掺石灰和粉煤灰加固粉质砂土的最佳配比为石灰掺量大于6%,且粉煤灰掺量为石灰掺量的3倍;石灰、粉煤灰和水泥混掺加固粉质砂土7 d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双掺的强度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