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南锚碇工程实例,对地连墙基础施工技术进行阐述。地连墙槽段接头采用"铣接头",基坑开挖后槽段接头无渗漏,封水效果好;地连墙槽段在岩层中采用"冲铣法"(冲击钻配合液压铣槽机)成槽,实现了地连墙槽段快速施工,平均成槽速度达到1.96d/个;基坑开挖过程中利用信息化监测手段,及时监测地连墙应力和位移,确保了基坑开挖和结构物安全。  相似文献   

2.
以大岳(临湘—岳阳)高速公路洞庭湖大桥君山侧锚碇基础地连墙支护体系施工为例,介绍了地连墙成槽施工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地质层中最适合的成槽方法,通过合理选择、组合,保证地连墙的成槽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为主跨1 700m的单跨双层悬索桥,武昌侧锚碇为重力式锚碇(由地下连续墙、帽梁、内衬、底板及填芯混凝土组成),锚碇开挖直径98m、深39m,位于长江大堤南岸附近,地质条件较差。根据锚碇结构特点和地质条件,地下连续墙共划分68个槽段,Ⅰ、Ⅱ期槽段各34个,间隔分布,分别采用成槽机和铣槽机施工,接头形式为铣接头;基坑开挖前,采用地下连续墙墙底注浆、接缝处旋喷、抽水井等止排水措施,深基坑开挖采取逆作法施工,边开挖取土方边施工内衬,采用履带吊机将土方从基坑内吊出,帽梁和内衬分8段施工;锚碇底板、填芯大体积混凝土分层分块施工,采用冷却循环水、低水泥掺量的混凝土配合比等温控措施,保障了锚碇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4.
朱其敏  朱俊涛  夏欢  王通  戴俊平 《公路》2023,(6):107-114
张靖皋长江大桥南航道桥跨度2 300 m,为世界最大跨径悬索桥,南锚碇采用了支护转结构复合地下连续墙基础,对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存在超深异型槽段,成槽施工质量控制难度大。以南锚碇地下连续墙基础为依托,开展现场工艺试验,从槽壁稳定性控制、成槽施工工艺以及成槽质量控制3个方面系统研究了超深异型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关键技术,结果表明:采用水泥土搅拌桩以及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泥浆管理,可以保证超深异型地下连续墙槽壁稳定性;相比于纯铣工艺,抓铣结合施工工艺有利于泥浆指标控制,可以降低清孔换浆时间,更加节能环保,主体工程施工时可将抓铣结合施工工艺推广至其他形状槽段施工;采用加长型孔口导向架可以防止异型槽段成槽时孔型发生扭转,应用勤测勤纠技术实现了超深地下连续墙高精度成槽,高于工程控制要求(1/800),保证了十字型槽段钢箱的顺利下放;采用更具备科学依据的贯入式沉渣厚度检测仪可以对沉渣厚度进行准确检测,从而控制沉渣厚度,保证地下连续墙承载力。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采用双轮铣深搅水泥土地下连续墙(SMC)工法进行槽壁加固时,超深锚碇基础槽壁力学性能,以南京仙新路过江通道南锚碇直径63.5 m、深63 m的圆形地下连续墙(其中软土层厚达59 m,采用SMC工法进行槽壁加固)为背景,采用ANSYS软件建立槽壁及其周围土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地表空载、铣槽机施工荷载及起重机钢筋笼下放时施工荷载下槽壁水平正应力、水平剪应力、侧向位移及周围地表沉降。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槽壁水平正应力沿深度分布整体上趋于一致,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维持槽壁稳定的泥浆合理比重为11.5 kN/m~3;槽壁在平面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土拱效应,有利于槽段稳定;深度0~35 m范围槽壁侧向位移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深度>35 m时槽壁侧向位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槽壁加固时两侧需各预留5 cm的变形量,以保证地下连续墙的成墙厚度;地表沉降最大值(6.38 mm)位于槽壁的角隅处,其余位置地表沉降值均较小(平均沉降值小于3.22 mm),地下连续墙槽壁加固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圆形基坑支护结构在开挖期间具有良好的受力特性,在大型锚碇基础基坑支护中较为常用。根据xx大桥东锚碇基坑支护工程对新型桩-墙咬合圆形锚碇基坑支护施工工艺进行施工过程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桩基施工作为Ⅰ期施工段,地下连续墙施工作为Ⅱ期施工段,Ⅰ期桩基施工应跳槽施工,Ⅱ期地连墙施工时应减少与Ⅰ期桩基混凝土龄期差;钢导墙代替常规导墙能有效缩短工期,避免常规导墙制作的繁琐工艺。  相似文献   

7.
《公路》2021,66(10):130-134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东锚碇为海中八字形地连墙锚碇,地连墙直径长107.1m,宽65m,地连墙厚度1.5m,基坑开挖深度42m,总开挖方量约22万m~3。锚碇基础采用逆作法,每开挖4m施工3m内衬,内衬均为吊模施工,施工风险高,施工功效低。采用理正、Flac3d、Abaqus软件对基坑开挖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得到施工过程中地连墙最大深层水平位移分别为20.15mm、12.03mm、10.0mm,均小于设计值(25mm),其三维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监控结果(10.3mm)较接近。同时,采用"出土门架+伸缩臂挖机"复合式出土工艺,日均出土量超过2 000m~3,确保了基坑开挖过程中的结构安全和施工功效。  相似文献   

8.
沈斌 《公路交通科技》2008,25(4):108-112
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汊悬索桥北锚碇基坑工程,在初步设计阶段,结合科研,针对冻结壁围护结构、沉井、地连墙围护结构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施工风险分析和对策研究(特别是冻结法方案)。针对冻结法方案大直径结构冷量损失大、冻结壁均匀性要求高、基底突水、停电等风险,提出了三排冻结管布置、冻结壁保护、基底注浆、双回路供电、钢筋混凝土内衬等对策;针对沉井下沉控制困难、地表沉降及井底流砂等风险,提出了空气幕或触变泥浆助沉、控制降水等对策;针对地连墙成槽风险,提出了液压铣槽机成槽等对策。最终将地连墙围护结构方案用于工程实践,实现了润扬大桥北锚基坑施工的万无一失。  相似文献   

9.
针对桥梁工程首次使用全断面深层地基加固作为锚碇地连墙基础持力层和隔水层,为了保证超高压旋喷桩深层地基加固的质量达到设计图纸要求,依托锚碇施工现场工艺试验研究,选择3-4种先进超高压旋喷工艺,通过试验比选出适合深厚软土覆盖层和高承压水地质特点下桥梁基础全断面加固工艺优选与参数,将试验确定的优选工艺与对应优化施工参数用于指导后续大面积施工,保证整体加固质量。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10月29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南锚碇地连墙首幅钢筋笼顺利入槽。10月30日,位于汉阳侧的大桥北锚碇第一根水泥搅拌桩也顺利完成。至此杨泗港大桥2个锚碇基础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大桥南锚碇地连墙首幅钢筋笼长达65.25m、重120t,采用2台履带吊机缓缓放入预先开挖好的槽段(见图1)。  相似文献   

11.
南京长江第四大桥南锚碇基础地下连续墙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长江第四大桥主桥为双塔三跨悬索桥,其南锚碇基础支护结构为"∞"形地下连续墙,分Ⅰ期、Ⅱ期2种槽段,槽段采用铣接法连接。施工前先进行地质水文详勘与封排水设计、地基加固、修筑导墙及试验槽段施工。按隔墙、北外墙、Y形槽段、南外墙顺序施工地下连续墙,先施工Ⅰ期槽段,再施工Ⅱ期槽段。Ⅰ期槽段采用三铣成槽,Ⅱ期槽段采用一铣成槽,Y形槽段采用五铣成槽。在外墙预埋钢管进行墙底帷幕灌浆。基坑开挖前进行抽水试验,结果表明基坑日渗水量≤150 m3;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变形和周边土体的沉降均小于预警值,说明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12.
《公路》2021,(4)
针对深中通道项目锚碇地连墙工程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足,以及德国宝峨生产的BC40系列液压双轮铣槽机数据获取难等问题,研究铣槽机数据采集技术和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其中,数据采集技术通过远程访问镜像获取铣槽机控制面板交互界面,并利用基于KNN的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实现交互界面数据识别。此外,基于自动机器学习方法对采集到的铣槽机施工数据进行分析,训练得到铣槽机施工地层识别模型,实现施工地层实时识别,并建立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成槽质量实时评价、成槽过程自动分析记录、施工过程预警等功能。  相似文献   

13.
以襄阳庞公大桥锚碇施工为例,介绍了多干扰因素下城区桥梁锚碇基坑支护、开挖等施工阶段关键要点。如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地连墙方案进行优化;结合信息化施工对整个开挖过程进行监控,以满足施工技术要求。工程中采用了冲击钻配合液压抓斗成槽施工技术、槽段接头的处理、清孔换浆方法优化、基坑开挖信息化监控等改进工艺。  相似文献   

14.
杨宁  钟建驰 《公路》2003,(5):4-9
润扬大桥悬索桥北锚碇基础采用厚1.2m,平均深度为53m的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在国内尚属首次。所处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通过引进先进设备、优化施工工艺,解决了诸多关键技术难题,为国内超深、超厚嵌岩地连墙施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与常规重力式锚碇基础不同,地连墙复合式锚碇基础通过地连墙与围岩形成整体协同受力体系。而对于基于泥浆护壁法的地连墙结构,墙体侧壁泥皮的存在直接影响复合锚碇承载性能的发挥。在现场泥皮取样测试基础上,开展室内缩尺模型试验。研究表明,泥皮效应弱化了嵌岩地连墙与持力层围岩的整体协同受力特性,改变了复合锚碇极限破坏模式,导致复合式锚碇基础应有的嵌岩效应优势无法发挥,因此显著降低了复合锚碇极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6.
宜昌庙嘴长江大桥北锚碇位于长江江心洲西坝区,其基础设计采用超大型圆形地连墙支护结构方案,是整个项目的关键控制工程。西坝区覆盖层较厚,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施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对地连墙施工影响较大。该项目通过采用注浆稳定卵石夹漂石层和"引-抓-冲-修"的施工新技术,有效解决了穿过卵石夹漂石层复杂地质快速成槽的难题,保证了地连墙顺利施工。  相似文献   

17.
夏欢  朱其敏  王通  纪晓宇 《公路》2023,(6):92-99
张靖皋长江大桥锚碇基础创开创性地采用了支护转结构复合地下连续墙基础结构,南锚碇外围双层地下连续墙设计深度达83 m,采用钢箱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搭配成墙的施工工艺,先行槽段中钢箱在槽位中的姿态直接决定后行槽段钢筋笼是否能顺利下放到位,为验证该工艺的可行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应用了一系列关键装备和施工工艺。首先,从钢箱分节段制造阶段开始利用先进的工厂化生产线严格把控加工精度,吊装过程中避免出现塑性形变,节段钢箱槽位垂直匹配对接过程中严格控制其线形;其次,采用大刚度顶口搁置方案,并使用钢箱槽位姿态纠偏系统高精度调节钢箱垂直度,使钢箱安装垂直度达到小于1/1 000的施工需求,且进行二次检测进行验证;最后,总结了试验过程中垂直度控制的关键技术和优化方向,为锚碇主体施工阶段的施工质量与效率提供了技术保障,为今后该类型复合地下连续墙基础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索缆锚碇是悬索桥结构中的关键部位之一,也是施工中的难点。文中介绍了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南锚碇90m深基坑施工方案的选择及施工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9.
在借鉴国内外现有井筒式地连墙工程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清远西江特大桥的建设条件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分体井筒式地连墙锚碇基础结构形式。分体井筒式地连墙锚碇基础采用在顺桥向前后分体设置(净距12.3m)的矩形井筒地下连续墙基础,单个井筒平面尺寸为42m(横桥向)×18.6m(顺桥向),内外墙厚度均为1.2m,通过内部横纵隔墙分成8个隔舱,嵌入中风化岩层深度不小于3m。分析表明,前、后锚地连墙分担的竖向荷载比例为52%、48%,且以地连墙嵌岩段端阻力承担竖向荷载为主,外墙和土芯提供的竖向侧阻很小。前、后锚地连墙分担的主缆水平向分力分别为49.8%和50.2%,两者基本相等,均以土芯土抗力及外墙侧向土抗力分担为主。通过井筒式的构造及地连墙嵌入中风化岩层,能有效发挥井筒内土芯的抗水平力作用。提出了一种带结合钢板的榫槽式钢筋笼搭接锚固刚性接头,保证槽段间的刚性连接。相关成果可为悬索桥地连墙锚碇基础设计及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坑开挖是大型悬索桥梁锚碇基础施工的关键性工程之一,由于大都是超大、超深基坑,且一般位于江河堤附近,基坑开挖施工条件复杂、风险因素多、难度大,为保证锚碇基础施工质量和安全,合理的开挖工艺方法应用及有效的安全控制措施是关键。该文以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南京长江第四大桥南锚碇深基坑开挖控制措施的成功应用为背景,重点介绍在井筒式地下连续墙加内衬的支护结构形式下基坑开挖工艺方法和基坑降排水系统、墙体及基底防渗、设备人员及相应防护设施设置等方面的安全控制方法以及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