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阐述聚羧酸高效减水剂的特点及其研究和发展的状况;通过水泥净浆流动度试验研究HSP聚羧酸减水剂与基准水泥、粤秀牌P·Ⅱ42.5R硅酸盐水泥和华润牌P·0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的适应性;研究HSP聚羧酸减水剂在普通混凝土、泵送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减水率、保坍效果和工作性;研究HSP聚羧酸减水剂掺量对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收缩性能和耐久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外加剂的掺入是影响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的一个主要因素。基于自密实混凝土(SCC)配合比的基本理论,研究无收缩外加剂ZM掺量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确定适合水利封堵工程混凝土的无收缩外加剂最佳的掺量。试验结果和实际工程应用表明:ZM的减水效果随掺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其减水剂饱和点为16%~18%;外掺ZM掺量 14%~16%时,自密实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3.
通过聚羧酸盐减水剂水泥净浆流动度以及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试验,从板式轨道充填层自密实混凝土的高工作性能特性角度着重分析了水泥与减水剂的相容性、矿物掺合料以及复合添加剂对其工作性能的影响,配制出了高性能充填层自密实混凝土。  相似文献   

4.
针对天然砂日渐匮乏,而机制砂中石粉含量偏高所制备的混凝土工作性、泵送性差等问题,研究硅灰对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力学和体积稳定性的影响,并分析硅灰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适量硅灰可以增加混凝土工作性和稳定性,解决机制砂高石粉含量引起的混凝土黏度大和泌水问题,改善浆体微观形貌,提高混凝土力学和耐久性能,且28 d干燥收缩率400×10-6。机制砂中石粉含量为10%左右时,硅灰掺量6%~9%,制备的C50机制砂混凝土匀质性好,浆体旋转黏度约2.5 Pa·s,泌水率为0,工程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在远离大陆的海洋环境中,采用现代技术配制的港工高流动度混凝土,可以解决传统混凝土施工中的振捣质量不佳等问题,提高混凝土的自动化浇筑程度,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港工高流动度混凝土为研究对象,测试了拌合物的坍落扩展度、J-坍落扩展度和T500等经验工作性能,使用流变仪测试了剪切应力和塑性黏度两项流变参数。结果表明,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扩展度随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T500、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则随时间的增加不断增大。随着硅灰掺量的增加,拌合物的屈服应力不断增大,而塑性黏度首先降低随后逐渐增加。另外,坍落扩展度与屈服应力线性相关性良好,随着坍扩度的增加,屈服应力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6.
为满足海洋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要求,开展了复掺粉煤灰与石灰石粉海工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复掺粉煤灰和石灰石粉掺量为40%的条件下,掺入10%~30%粉煤灰自密实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填充性、间隙通过性和抗离析性等工作性,满足自密实混凝土的施工要求;28 d抗压强度大于50 MPa,56 d的电通量小于1 000 C,90 d扩散系数小于1.5×10-12 m2/s,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抗氯盐侵蚀性能,满足海洋环境下抗氯盐侵蚀的耐久性要求。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掺磁选尾渣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采用坍落扩展度、T500、J环、离析率等试验方法,研究了磁选尾渣掺量、砂浆稠度和减水剂用量等因素对拌合物工作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将磁选尾渣作为原料配制自密实混凝土是可行的,未经筛分处理的磁选尾渣可以制备出满足工作性能要求的自密实混凝土;为使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最优,聚羧酸减水剂的掺量宜为0. 3%;当砂浆稠度V_s/V_m为0. 45时,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达到最优;当磁选尾渣掺量在50%以内时,拌合物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8.
为满足海洋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要求,开展了复掺粉煤灰与矿渣粉海工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复掺粉煤灰和矿渣粉掺量为60%~70%的条件下,掺入20%~30%粉煤灰自密实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填充性、间隙通过性和抗离析性等工作性,满足自密实混凝土的施工要求;28 d抗压强度大于50 MPa,56 d的电通量小于1 000 C,90 d扩散系数小于1.5×10-12 m2/s,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抗氯盐侵蚀性能,满足海洋环境下抗氯盐侵蚀的耐久性要求。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在固定水胶比条件下,矿物掺合料的种类和掺量对水泥净浆失水、收缩及内部相对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净浆失水率及干缩率随之增大.矿渣对水泥净浆的失水和干缩影响较小,在一定掺量范围内(50%)随矿渣掺量的增大失水率降低,干缩则随掺量的增大而增大,但超过50%这一范围后,干缩随之减小,失水随之增加.粉煤灰随掺量的增大,浆体内部相对湿度下降缓慢,自收缩也随之降低;矿渣随掺量增大,浆体内部湿度下降缓慢,但自收缩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0.
深长桩施工工艺复杂,难度大,水下混凝土灌注时间较长。而普通水下混凝土的凝结时间较短,不能保证超长钻孔桩混凝土灌注的正常施工。通过水泥净浆和混凝土有关指标的试验,我们采用水下缓凝混凝土不仅保证了混凝土灌注的正常进行,而且提高了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内部质量。  相似文献   

11.
纤维对混凝土抗渗性能及硬化水泥浆体孔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纤维掺量0.9 kg/m3时,纤维素纤维UF500、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纤维均可以明显改善混凝土的抗渗性,改善程度均在80%以上;且纤维素纤维UF500的改善效果较聚丙烯纤维高出16%。结合压汞法对纤维掺量0~0.3%(质量百分比)的各28 d硬化水泥浆体的孔结构进行了测试与分析,探讨纤维对硬化水泥浆体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纤维掺量下,UF500纤维对水泥浆体孔隙率、平均孔径以及孔径分布的改善效果都明显高于聚丙烯纤维;综合孔结构参数测试结果,试验掺量范围内纤维素纤维UF500的最佳掺量为0.23%,聚丙烯纤维以0.15%最佳。  相似文献   

12.
自密实混凝土(SCC)是一种高性能混凝土,在我国港口工程中应用很少,其优势难以发挥。文章详细总结了国际上SCC工作性能和基于工作性能的配合比设计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外工程应用实例,及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供实际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3.
模拟水利与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在硫酸盐介质侵蚀下的工作环境,通过试验研究了自密实混凝土抗压强度和耐磨性能。利用孔结构分析法从细观方面对硫酸盐侵蚀下自密实混凝土性能变化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发现自密实混凝土内部的孔结构得到较大改善,这使得自密实混凝土在硫酸盐侵蚀状态下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测试不同胶凝材料配制的胶砂试件在硫酸盐侵蚀试验条件下的耐蚀系数和膨胀率,对水运工程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常用的几种胶凝材料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进行研究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硅酸盐水泥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优于普通硅酸盐水泥,但两者的抗硫酸盐侵蚀能力均很低;水运工程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常用的几种胶凝材料均具有一定抗硫酸盐侵蚀能力,优于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其中部分胶凝材料具有较强、甚至极强的抗硫酸盐侵蚀能力;耐蚀系数法和膨胀率法两种评价方法评价水运工程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常用的几种胶凝材料的抗硫酸盐侵蚀能力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分析了不同种类胶凝材料的抗硫酸盐侵蚀机理。  相似文献   

15.
针对九江长江公路大桥超宽箱梁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研究了粉煤灰掺量、水胶比、砂率等参数对箱梁C55高性能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42.5 P.Ⅱ水泥掺入25%Ⅰ级粉煤灰,水胶比0.305、砂率39%的箱梁C55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较高的早期强度和较大的后期强度增长,很高的抗氯离子渗透性;特别是具有较低水化热温升,有利于改善箱梁混凝土的抗裂性。  相似文献   

16.
张斌 《水运工程》2020,(5):254-257
针对国内外规范关于港区水泥混凝土面板接缝设计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对比中、美规范在接缝形式、间距和荷载传递机制的异同点,并通过调研和有限元计算分析温度、地基刚度和荷载对接缝的影响,提出采用限制板长和相对刚度半径比与板块应力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接缝间距。结果表明,水泥混凝土面板应少设或不设胀缝,且接缝应带有传力杆,以便更好地传递荷载。  相似文献   

17.
富春江船闸扩建改造工程混凝土浇筑方量大,结构复杂,耐久性要求高,混凝土裂缝控制要求严格。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通过骨料级配优化试验,选取最佳骨料级配;采用大掺量矿物合料技术路线,在混凝土中掺用矿粉和粉煤灰,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温升;通过试验选择最佳砂率,以提高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减少收缩;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洋山港三期工程预制构件早期强度较低的问题,对抗氯盐硅酸盐水泥的配方进行改进,开发出早强型抗氯盐硅酸盐水泥。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该水泥配制的高性能混凝土均具有较高的早期强度和后期强度,混凝土的电通量较低。综合考虑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早强型抗氯盐硅酸盐水泥的三氧化硫的含量宜控制在1.3% ̄2.2%。  相似文献   

19.
自密实混凝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自密实混凝土(SCC)的配合比设计方法。试验证实,一般高性能混凝土(HPC)的配合比设计方法难以适用于自密实混凝土;本文提出了以经验数据为基础的设计方法—经验推导法,可以设计出满足自密实混凝土性能要求的配合比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