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馨潞 《中国水运》2007,7(11):53-55
造船企业在客观建造条件下,最大化地扩大分段无余量建造程度,改善与提高中合拢的工艺技术以及各部门之间的管理协调,能有效遏制分段建造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提高船舶建造精度,扩大预舾装程度,缩短造船周期,降低造船成本。本文主要就分段无余量建造和中合拢工艺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进行一定的实践阐述。  相似文献   

2.
刘林 《广船科技》2016,(1):22-28
本文介绍了分段装配结构负余量设置的含义和重要性,通过对造船精度补偿量、余量的深入理解和常规结构补偿量、余量施放原则的研究,分析现阶段船体补偿量、余量设置上存在的典型问题,制定出相应的结构负余量设置工艺方案并予以应用实施.一方面减少了现场大量的重复划线和气割工作量,降低了施工人员劳动强度,缩短了分段建造周期,提高了分段建造精度.另一方面为我们往后深入研究和细化造船精度管理工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江苏船舶》2015,(4):29-33
船舶建造精度控制技术是船舶建造中十分重要的技术。详细介绍了57 000 DWT散货船在建造过程中精度控制所采取的方法和对策,具体涉及船体建造精度控制中的对合基准线控制技术、全船余量和补偿量加放技术以及分段制造、船台搭载等精度控制技术。生产实践表明,开展精度控制技术研究对提高船舶质量和生产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建明 《造船技术》1990,(11):23-25,13
本文介绍了500吨级分节驳采用舷侧数个箱体分段和整底平面分段建造工艺。为中小型船厂承建同类型船舶缩短船台建造周期,提高质量,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5.
八千吨级集装箱船船体建造方案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千吨级艉机型集装箱船,采用艉部结构首先成型的分段船台塔式建造方案,并根据最佳经济效益确定分段尺度和重量,选定船台定位基准分段,采用船体建造精度管理分段无余量上船台。实践证明,上述方案对缩短船台建造周期和提高船舶制造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船体建造中的尺寸补偿是船体建造精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掌握船体在建造过程中各工艺阶段的尺寸变化规律,逐步用补偿量取代工艺余量,从而毋需在各工艺阶段实施二次划线切割,最终仍能保证零部件、分段以及船台大合拢后的完工尺寸达到规定的精度要求。一、尺寸补偿的含义、分类和作用 1.尺寸补偿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船舶建造的各阶段:放样阶段、加工阶段、部装阶段、分段装配阶段和船台搭载阶段等五大阶段,如何控制精度的具体措施,使全部分段都达到无余量上船台。  相似文献   

8.
为节约造船成本,提高造船效率,开展船舶建造过程中平面分段精度控制工艺研究。首先,对平面分段进行了简要概述,阐述了平面分段建造过程中补偿量的分配。其次,根据造船企业的长期经验积累,从平面分段流水线和平台两方面对平面分段建造过程的精度控制工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船体建造工艺余量的加放是船体建造精度管理的核心。随着精度管理枝术的深入发展,船体建造工艺余量的加放日趋合理、完善。工艺余量可分为补偿量和切割余量两种,其加放要领按船体建造工艺的不同已形成两个系统。本文简要介绍补偿量、余量加放要领这两个系统的概况,对其优缺点作了比较分析,并对船体工艺余量加放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0.
内河小型船舶大多数是在中小型船厂建造,存在焊接技术缺乏,对焊接工艺要求不明确,船舶建造质量低劣等问题,影响整个船舶建造质量。本文针对小型船舶手工电焊弧接施工组织设计与应用作一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降低中小造船企业承接修造船业务的门槛,基于现有移运方法的局限性,设计一种移船工艺装备。介绍该装备的总体设计方案,对其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给出船舶移运的具体流程。船厂实际应用表明:该装备安全高效,可将船舶平稳地从水中移运到陆地维修改造或从陆地直接移运下水,移运时间相比进船坞时间节省80%左右,工作效率提高约4倍。该装备技术填补了国内10 000 t级以下船舶无需进船坞便可进行有效修理的空白,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分析某型号小水线面双体船在2种航态下的结构强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该船体结构的优化,以达到提高结构总体性能,减小结构重量并降低结构重心之目的.在研究中,根据 CCS 规范计算双体船结构的外载荷,并用有限元法进行结构强度分析.最后,通过集成多学科优化平台,以遗传算法为搜索策略,同时对2种航态下的船体结构进行优化.数值计算表明,优化结果具有可行性,可为现实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邮船舱室模块缺少强框架支持和易产生吊装变形等问题,对比4种常见的舱室模块吊装方式,分析在吊装过程中舱室模块容易变形的原因。以某中型豪华邮船舱室模块为例,设计一种吊运工装,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吊运工装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结构强度和结构变形,并对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的吊运工装其结构强度满足中型豪华邮船舱室模块的吊装需求,可减少舱室吊装变形,提升船厂舱室模块吊装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4.
During ship collisions part of the kinetic energy of the involved vessels immediately prior to contact is absorbed as energy dissipated by crushing of the hull structures, by friction and by elastic energy. The purpose of this report is to present an estimate of the elastic energy that can be stored in elastic hull vibrations during a ship collision.When a ship side is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rashworthiness it has been argued in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that a non-trivial part of the energy released for structural deformation during the collision can be absorbed as elastic energy in global ship hull vibrations, such that with strong ship sides less energy has to be spent in crushing of the striking ship bow and/or the struck ship side.In normal ship–ship collision analyses both the striking and struck ship are usually considered as rigid bodies where structural crushing is confined to the impact location and where local and global bending vibration modes are neglected. That is, 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problem is considered quasi-static. In this paper a simple uniform free–free beam model is presented for estimating the energy transported into the global bending vibrations of the struck ship hull during ship–ship collisions. The striking ship is still considered as a rigid body. The loc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ships is modeled by a linear load–deflection relation.The analysis results for a simplified model of a struck coaster and of a large tanker show that the elastic energy absorbed by the struck ship normally is small and varies from 1 to 6% of the energy released for crushing. The energy stored as elastic global hull girder vibrations depends on the ship mass, the local stiffness of the side structure, and of the position of contact.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in case of highly strengthened ship sides the maximum global bending strains during collisions can lead to hull failure.  相似文献   

15.
复合材料因其显著的性能特点,在船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建造工艺的进步和材料性能的提升,船舶复合材料应用范围和比重逐步增大。研究船舶复合材料的结构属性、建造工艺和应用优势,梳理国内外船舶复合材料应用现状,分析船舶复合材料应用发展方向,研判船舶复合材料发展趋势,为我国船舶复合材料的发展提供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6.
周执平 《江苏船舶》1999,16(5):16-20
随着生产设计、造船模式的转换,根据中小船厂设计、生产、管理模式,船舶产品结构的特点和电子计算机设备能力,编制了一套船体结构构件编码,本文介绍了船名、分段、构件以及流向、加工工序等编码。  相似文献   

17.
刘长卿  车驰东  闫菲 《船舶力学》2016,20(4):478-486
为了提高船舶尾部模态计算的精度,文章提出了一种尾部详细结构与船体骨架结合的简化有限元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某全回转推进船舶尾部模态进行了计算,并将其结果与另外两种传统简化模型(即尾部三维模型与尾部+一维梁混合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改进模型与传统模型在尾部局部模态计算中没有明显差别,但对整体模态而言其差异随频率增大而增大。为了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在航行过程中对该船舶振动情况进行了测试,并利用运行模态分析法识别尾部整体模态。通过识别结果与计算结果的比较可见,三种模型在基频(1阶弯曲)计算时误差均很小,但是在高阶固有频率计算中改进的模型误差明显小于另两种模型。  相似文献   

18.
船舶气囊下水工艺实践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叙述船舶气囊下水新工艺在我国内河中、小型船厂近年来的实践,提出和总结气囊下水工艺有关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鉴于气囊下水新工艺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并随着气囊制造质量和下水工艺不断完善提高,气囊下水新工艺必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下水船舶重量期望可提高到2000t。  相似文献   

19.
以内河典型水泥运输船为例,应用有限元法计算水泥储罐所受应力,找出结构危险点,进而分别运用S-N曲线法、经典断裂力学方法、有限元法对储罐的疲劳寿命进行评估,分析结果对了解储罐疲劳寿命及改进该型船舶的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冬季的中日航线主要受两类天气系统的影响一类是来自大陆的强冷空气的影响;另一类是温带气旋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冬季在该航线上的中小型船舶如何避开强风,保证航行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