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在珠江口浩瀚的伶仃洋海域,连接珠江两岸的战略性通道——广东深中通道主体工程西人工岛目前正在加紧建设。深中通道项目是连接珠三角两大功能组团"深莞惠"与"珠中江"之间唯一的公路直连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又一"隧、岛、桥"集群工程。项目采用东隧西桥方案,起自广(州)深(圳)沿江高速公路机场互通,向西跨越珠江口,以约7 km的特长海底隧道穿越机场支航道及矾石水道,经中滩西人工岛桥隧转换  相似文献   

2.
<正>连接珠江两岸的战略性通道———广东深中通道主体工程西人工岛目前正在加紧建设。深中通道项目是连接珠三角两大功能组团"深莞惠"与"珠中江"之间唯一的公路直连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又一"隧、岛、桥"集群工程。项目采用东隧西桥方案,起自广(州)深(圳)沿江高速公路机场互通,向西跨越珠江口,以约7 km的特长海底隧道穿越机场支航道及矾石水道,经中滩西人工岛桥隧转换  相似文献   

3.
褚凯  贺维国  于勇 《隧道建设》2022,42(9):1597-1604
珠江口隧道为深江铁路控制性工程,沿线众多控制因素如港口及码头密集,穿越多条高等级航道,河床水深变化大,地质条件复杂,工程规模大、风险高等, 制约着本工程的实施。为确定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的线路方案,首先,对珠江口两岸城市规划、航道、环境敏感点、地质等选线控制因素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越江点位置; 然后,结合越江点位置,提出在虎门太平水道入海口越江的“深圳—虎门—南沙”北线方案和在深圳宝安机场跑道以北500 m越江的“深圳—南沙”南线方案; 最后,考虑串联经济据点、线型条件、海底隧道修建难度、运营条件、对城市规划和环境的影响、工期及工程投资等因素,对线路方案进行综合比选,发现北线方案更具优势并确定其为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4.
泵闸运行时闸下出流集中,短距离内难以充分扩散,口门区域水流条件较差,流速不均匀性较大,流速偏大。对于通航河道,口门区船舶的通航安全可能受到影响。结合工程实例,利用二维平面潮流数学模型,分析计算了泵闸运行对内、外河通航的影响,并针对不满足通航要求的内河航道,从提高流速均匀性与整体减小流速两个角度,模拟计算了直线型布置、眉型布置和花瓣型布置导流墩墙,以及竣深河道四种整流措施下的典型工况,对流速分布、特征断面不均匀系数以及航道内最大横流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设置导流墩以及扩大过水断面均能有效减小河道最大横流;从扩散效果,工程投资,施工难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工程推荐眉型导流墩+竣深方案,使口门区域最大横流满足通航要求。  相似文献   

5.
吴德兴  周红升  郭洪雨  郑国平 《隧道建设》2015,35(11):1182-1187
基于目前国内外对大断面通航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尚无可参照的标准规范,以富春江七里泷航道通航隧道工程项目为依托,分析满足隧道水下断面形状要求、水上部分建筑界限要求以及通航隧道安全保障的措施要求,并结合围岩及隧道结构的受力特点,应用最优化方法及相关分析计算,对隧道内轮廓进行优化设计,提出了满足Ⅳ级单线航道的大断面通航隧道断面,综合经济性及结构受力角度合理性考虑推荐采用曲墙式断面。  相似文献   

6.
吴玲正 《中外公路》2021,41(2):189-192
深中通道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水域连接起深圳、广州和中山,是一座集"隧、岛、桥、水下枢纽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跨海交通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桥梁工程规模宏大、建设条件复杂、结构物类型众多、技术难度高,同时国内外鲜有成熟案例可供参考,因此建设难度很大.为实现高标准建设,使其成为屹立于大湾区口门的平安百年品质...  相似文献   

7.
<正>世界最长、埋水最深的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近日全面贯通。港珠澳大桥全长55 km,是当今世界最长的跨海通道。因海面航道通航的需要和受空中航道限高的影响,其中的海底隧道被深埋在位于伶仃洋航道的东西人工岛之间48 m深的海底。该隧道由东西岛头的隧道预埋段和每节排水量达8万t的33节预制沉管以及长约12 m重达6 500 t  相似文献   

8.
虎门第二公路通道是广东省规划的珠江口7条过江公路通道之一.通道位置选择受珠江两岸高速公路网、工程所在区域的现状和规划、沿江港口岸线、水道通航船舶等级和密度、高压电缆位置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为了与两岸高速公路顺畅衔接、尽量减少对地方现有建筑和规划用地的破环、对沿江港口码头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经过对路线走廊、桥隧方案、桥位选择、桥跨布置的充分论证,选择与高压电缆共走廊方案,最终确定虎门第二公路通道的坭洲水道桥和大沙水道桥的桥位和桥跨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9.
针对拟实施的航道整治工程,基于口岸直水道实际情况,对照航道通航环境影响因子的危险度评价标准,选取各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分析其对口岸直水道的通航安全的影响并进行风险评价,得到相应的风险级别。  相似文献   

10.
《隧道建设》2014,(4):317-317
<正>2014年3月24日1时40分,在珠江口的伶仃洋深海区,经过19 h的紧张作业后,港珠澳大桥第10节海底隧道沉管顺利完成浮运安装。至此,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长度已经突破1 600 m,接近全长的1/3。封航:伶仃洋主航道封航缩减6 h港珠澳大桥全长5 664 m的海底隧道,建好后是双向六车道的公路隧道。第10节沉管长180 m,质量约8×104t,吃水量比航母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富春江七里泷航道第二通道工程"建设方案的关键工程——富春江通航隧道的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开展研究,阐述了在通航隧道内轮廓尺寸确定后,运用工程类比法确定隧道支护参数,着重介绍了通航隧道浅埋Ⅴ级围岩段设计施工的数值模拟过程。  相似文献   

12.
赵东平  蒋尧 《隧道建设》2017,37(8):952-957
为确定铁路隧道内紧急救援站防灾通风机合理的布置方案,分析相关因素对防灾通风的影响规律,合理简化防灾通风计算,以某铁路隧道内紧急救援站工程为依托,利用SES程序建立防灾通风计算模型,对风机仅布置于正洞、横通道及同时布置于正洞和横通道内3种方案进行比选,并研究自然风、火灾位置、火灾规模及隧道纵坡等因素对救援站防灾通风的单一及其综合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于左右分离式隧道内紧急救援站,将风机布置于救援站前后两端的正洞内时,满足防灾通风要求的风机数量最少,是较优的布置方案;各因素均会对防护门处风速产生影响,影响程度依次为自然风、火灾位置、火灾规模、隧道纵坡;同时考虑自然风和火灾因素作用时,最不利工况下需要的风机数量约为不考虑其影响时的1.9倍。  相似文献   

13.
介绍建宁西路过江通道盾构隧道江南工作井的结构设计过程,通过对周边场地、建构筑物、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基坑深度以及安全、经济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最终采用叠合结构的设计方案。运用Midas Gen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结构施工期与运营期不同工况进行模拟,通过对结果分析得出工作井各阶段的受力特征并提出优化建议。简述地连墙计算结果与叠合结构计算结果的相互校核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港珠澳大桥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连接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省珠海市、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大型跨海通道,全长约55 km,其主体工程粤港分界线至珠澳口岸之间区段总长29.6 km,包括桥梁长22.9 km,沉管隧道长6.7 km,桥隧转换的东西人工岛各长625 m。从2010年2月起至今的七年多岁月里,招商局重庆交科院全力以赴地对港珠澳大桥建设提供技术支  相似文献   

15.
矿山法修建海底隧道最小埋深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松 《隧道建设》2003,23(3):4-6
简述了综合考虑经济、安全两方面因素确定矿山法施工海底隧道最小埋置深度的方法,为今后海底隧道的埋深确定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杨阳 《隧道建设》2020,40(Z1):75-81
为对深中通道水下隧道施工安全隐患进行评估,建立基于突变理论的水下隧道安全隐患评价模型。为降低主观因素影响,结合因子分析法改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对深中通道进行实例研究,结合专家意见梳理相关安全隐患指标17条,通过因子分析提炼出5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沉管管节浮运安装隐患、深基坑开挖隐患、沉管结构预制隐患、环境气候隐患及海上辅助施工隐患,构建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安全隐患指标体系。通过突变级数法计算各指标对水下隧道施工安全的重要性程度并对结果排序,发现环境气候隐患、岛隧结合部施工隐患对深中通道隧道施工安全的影响性最大,结合施工环境提出对策建议。项目施工企业通过制定相应安全管控措施,有效预防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海中锚碇为整个深中通道桥梁工程关键线路的关键工程。海中巨型锚碇为国内首创,无直接经验可供借鉴,需要结合以往桥梁工程、水力及港口工程、港珠澳大桥海上筑岛等经验,集合各参建方优势制定本质安全可行的方案。依托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锚碇设计及监控理论等方面的创新优化,达到了设想的目的,体现出同类型工程施工中先进的控制工艺及措施,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跨海大桥的桥渡设计尚没有可靠的规范可引用,为指导该类桥梁的桥渡设计,在分析、总结已建跨海大桥桥渡设计的基础上,对该类桥梁桥位选择、通航净空宽度确定及跨海桥渡冲刷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结合具体桥梁工程地形、航道条件及港口性质等因素,在通过科学论证后可考虑适当放宽安全距离的强制性规定;应科学地选择既能满足船舶航行安全,又能使投资最省的桥梁通航净宽方案,不应一味追求大跨;波浪与水流共同作用下计算大型桥墩局部冲刷时,不应将两种动力条件进行简单的迭加,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为保障新建海轮编队拖航的安全,掌握新建海船拖航占用水域与实际通航航道尺度的适应性,选择最具代表性的3万总t级新建海船船型编队尺度,根据船舶操纵理论,充分考虑风、流影响下的漂移量,分析计算该船队拖航通过长江下游尹公洲狭水道所需尺度.   相似文献   

20.
为准确计算航道通过能力,针对单双向通航方式并存的混合通航航道,建立了基于船种聚类的航道通过能力量化模型.根据海港航道通航管理规则,对不同船舶种类进行分类,通过聚类算法确定船舶种类特征及其分布概率.与传统航道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相比,对不同种类船舶所占航道资源分别附以不同权重,同时考虑船舶通航方式改变对航道通过能力的影响,能够更加准确地量化航道通过能力.应用天津港大沽沙航道数据进行了实例分析,目前航道实际月通过船舶约为1 905艘次,计算得到大沽沙航道月通过能力为2 350艘次,并且与港口公共混合通航航道通过能力计算结果4 455艘次/月相对比,前者的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后者的结果明显大于实际航道通过能力.结果表明,基于船种聚类的航道通过能力量化方法能更加准确地反映航道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