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出色的软杀伤能力作为水面舰艇自防御系统的一部分对抗反舰导弹攻击,是提高舰艇生存能力的途径之一,它体现为舰艇特征信号与对抗之间的平衡。为了对这个平衡进行优化,评估未来水面舰艇的软杀伤概念,必须对反舰导弹的攻击和舰艇自防御进行计算机仿真研究。探讨当代和未来水面舰艇的雷达反射截面的预测问题,并针对不同反舰导弹的雷达自导头、特定的水面舰艇雷达反射截面数值和对抗系统的数据,研讨对反舰导弹的防御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叙述了保护舰艇海上防御系统的重要性,重点介绍了理想的机载预警装置、毁伤与诱惑、软、硬杀伤方案和防御用火炮的防御原理、用途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3.
舰艇对空自防御系统由美国海军首先提出,系统将各种传感器、防御武器及指挥控制中心联为一体,综合使用软硬杀伤武器摧毁来袭目标,提高了舰艇导弹防御作战的自动化水平、缩短了全系统反应时间、提升了对导弹目标的拦截能力,为舰艇提供分层的自动化智能防御能力.论文综述了对空自防御的概念、组成及装备特点,分析了发展对空自防御系统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对空自防御系统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4.
水面舰艇对反舰导弹的防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反舰导弹攻击舰船的过程和特点,针对不同制导方式的导弹,提出了舰艇防御反舰导弹时采用分层防御的方法,合理,有效地综合使用软、硬杀伤系统,对反舰导弹实施本体拦截,最终使其杀伤概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软杀伤武器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防御手段,而舷外假目标系统被认为是任一种水面主战舰艇上的基本装备。本文主要介绍了软杀伤的成因、方法及几种假目标系统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分析国外舰艇鱼雷防御技术入手,提出硬杀伤方式将成为反鱼雷作战的发展趋势,进而分析了火箭深弹硬杀伤拦截鱼雷的可能性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舰艇自防御系统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舰艇自防御系统(Ship Self-Defense System,SSDS)由美国海军首先提出,体现了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和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建设的思想。SSDS系统将各种传感器、防御武备及指挥控制中心联为一体,综合使用硬杀伤武器和软杀伤电子战设备摧毁来袭目标,提高了舰艇的预警能力和导弹拦截能力,为舰艇提供分层的自动化智能防御能力。文章综述了SSDS的概念、组成、装备及特点,分析了SSDS系统的重要意义及最新研究进展,展望了SSDS的发展趋势及对C4ISR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国外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的现状,分析了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对发展我国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鱼雷以其优越的安静性对水面舰艇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从而对鱼雷防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俄罗斯海军研制了重型鱼雷硬杀伤系统并已装舰使用。而美英两国则正在实施舰艇鱼雷防御计划,旨在通过软硬武器的综合获得完善的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10.
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近期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前水面舰艇防御鱼雷的作战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水面舰艇反鱼雷作战的新特点;对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依据水面舰艇反鱼雷作战的特点,从作战使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现役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在设计上存在的不足,以及上述不足给作战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下一步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的设计思路提出了改进建议,并结合当前的科技与工业水平,对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近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  相似文献   

11.
反舰导弹的终结者-舰载内层防御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色列海军“埃拉特”号驱逐舰在1967年中东战争中被“冥河”导弹击沉事件令各国海军忧心忡忡;而英国海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在1982年马岛战争中被“飞鱼”导弹摧毁事件更使水面舰艇的生存雪上加霜。这些惨痛的教训惊醒了世界各国海军:为了确保造价高昂的水面舰艇免遭反舰导弹的攻击,除在远程上用软杀伤手段进行诱骗、在中程上用硬杀伤武器进行拦截外,还必须在近程上构筑一道无坚不摧的内层钢铁屏障,以便干净彻底地“终结”那些侥幸“漏网”或突防的反舰导弹。近些年来,各国海军竞相开发,并陆续推出了形形色色的舰载内层防御系统。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些内层防御系统将构成反舰导弹不可逾越的死亡线。  相似文献   

12.
舰艇自防御系统(SSDS)作为美国海军水面舰艇作战系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20余年先后发展出多个版本,在承担两栖舰、航母等大型水面舰的防空反导任务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提高了舰艇在现代海战中的生存能力。最新版本系统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具备多层次自防御能力,能够较好地配置利用武器资源,大幅缩短了目标从发现到摧毁所需的时间。本文介绍舰艇自防御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析SSDS MK2的系统组成、软硬件体系架构、系统的技术特点,并对新一代舰艇自防御系统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引子武器装备技术的发展是在攻防之间相互交替提高的一个过程。一种新的攻击战术的发展会很快促使一种新的防御手段的出现,而新的防御手段反过来又会促进攻击手段的提高。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作战飞机对海军舰艇的巨大成胁就极大地促进了海军舰艇防空作战能力的发展,使舰艇防空火炮的射速和数量不断提高,而且,火力控制系统和弹药技术的发展也有效地提高了高炮的命中精度,通过由雷达控制的带有无线电引信的中口径舰炮弹药与高射速自动高炮的配合,已经有能力在靠近舰艇的整个空域形成一个密集的防空杀伤区。战后,舰艇防空系统向导弹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将防空杀伤范围向外扩展,使飞机对舰攻击的危险性不断增加。舰艇防空火力的大幅增强又使得飞机投射反舰弹药的距离不断增大,而射程远、威力大、命中精度高的空射反舰导弹的出现使作战飞机在现代化舰艇防空系统面前依然能够保持强大的威慑力。  相似文献   

14.
武器装备技术的发展是在攻防之间相互交替提高的一个过程。一种新的攻击战术的发展会很快促使一种新的防御手段的出现,而新的防御手段反过来又会促进攻击手段的提高,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作战飞机对海军舰艇的巨大威胁就极大地促进了海军舰艇防空作战能力的发展,使舰艇防空火炮的射速和数量不断提高,而且,火力控制系统和弹药技术的发展也有效地提高了高炮的命中精度,通过由雷达控制的带有无线电引信的中口径舰炮弹药与高射速自动高炮的配合,已经有能力在靠近舰艇的整个空域形成一个密集的防空杀伤区,战后,舰艇防空系统向导弹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特防空杀伤范围向外扩展,使飞机对舰攻击的危险性不断增加,舰艇防空火力的大幅增强又使得飞机投射反舰弹药的距离不断增大,而射程远,威力大,命中精度高的空射反舰导弹的出现使作战飞机在现代化舰艇访空系统面前依然能够保持强大的威慑力.  相似文献   

15.
据外刊报道 ,英国国防采购局已就采购水面舰艇的鱼雷防御系统进行招标 ,目前已收到三种投标方案。参与竞标的三家公司分别是阿莱尼亚·马可尼系统公司、雷声系统公司和乌尔特拉电子公司。最终中标的承包商将于几个月后获得总价为近 1亿美元的开发合同。按照目前的进度安排 ,这种舰载鱼雷防御系统将于 2 0 0 4年后获得初步作战能力。舰载鱼雷防御系统是一种反应性软杀伤鱼雷防御系统 ,其主要功能包括探测、识别来袭鱼雷并确定其位置 ;对载舰所面临的威胁作出评估 ;自动发出规避指令 ;自动选择、编程并发射干扰假目标 ;启动干扰物的人工发射以…  相似文献   

16.
汪映欣 《国外舰船工程》1998,(7):40-43,F003
美国海军近年来在舰艇综合作战系统方面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并研制出一些新的装备,它们将装备在现役的或即将服役的舰艇上。这些装备包括:宙斯盾作战系统;协同交战能力系统;综合防御电子对抗系统;内部综合通信与控制系统;水雷战系统及舰艇自防御系统。  相似文献   

17.
对潜射线导鱼雷的防御是水面舰艇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首先,归纳了潜射线导鱼雷的一般导引规律,量化分析了线导鱼雷攻击弹道中所蕴含的潜艇位置信息。其次,分别针对线导导引状态和自导追踪状态的鱼雷防御方法进行了分析,得出水面舰艇应将鱼雷置于舰艉大舷角高速脱离的纯机动规避策略与规避意图。最后,概括了规避方法的可行性,并指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与曲折机动、对潜反击、软硬杀伤等手段相配合。研究结果对于提高水面舰艇的生存概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舰艇反鱼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目前舰艇反鱼雷技术中的非杀伤、软杀伤和硬杀伤等比较先进的手段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舰艇反鱼雷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美国海军综合作战系统发展与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美国海军计划在21世纪前20年内对其水面舰艇进行一系列的现代化改装,其中重点是综合作战系统的改装。较详细地阐述了美国海军的宙斯盾作战系统,海上火力支援系统,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综合防御电子对抗系统以及舰艇自防御系统等的发展计划,并对这些综合作战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0.
该文根据水下防御作战需求,介绍了国外水下防御装备发展趋势,提出水面舰艇水下防御任务系统的功能模块和体系结构,并以水面舰艇编队为例,进行水下防御作战想定。最后指出了后续工作的重点方向。该文对我国海军水面舰艇水下防御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