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通信设备终端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因为一些意外事件,如雷电引入室内,或市电搭接,造成通信端口引入很大的能量,损坏后级电子器件,这就需要在通信设备的接口处采用大能量保护方案。典型的防护器件有:气体放电管(GDT)、固体放电管、热敏电阻(PTC)、熔断器(SingleFuse)、TVS  相似文献   

2.
针对巴西城轨列车脉冲宽度调制(PWM)编码器的输出端电阻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管)烧损问题,基于其功能和工作原理,采取静电放电、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浪涌冲击3种抗扰度试验排查,确定电磁干扰源;建立PWM编码器的容性耦合模型,分析电磁干扰耦合机理;提出电磁干扰抑制措施,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浪涌冲击电压是导致PWM编码器故障的直接原因,进入车体的瞬态电流为电磁干扰源,是导致PWM编码器故障的根本原因;车体瞬态电流在PWM编码器输出端耦合的浪涌冲击电压有效值为183.95V、冲击次数约20次时,PWM编码器受到电磁干扰后发生故障。试验表明,在保护接地线上串联50mΩ电阻和PWM编码器输出端加装型号为SMCJ24CA的瞬态电压抑制器(TVS管),可显著增强PWM编码器的抗扰性。  相似文献   

3.
新长铁路海安县站编组站从2003年开通后,驼峰场设备每年都要遭受雷害,主要受害部位在下层机JB板、I/O板、CB板还有测重机上。在没有防雷改造前,室内测重、测长、踏板、雷达,都采用单一放电管的防雷防护(型号是美国产品放电管组合TRIPLE—GUARD,P/N2303—02C,它的单边对地电压为260V才可以放电工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分析气体放电管关于直流击穿功能的失效机理,对传统的直流击穿电压测试方法进行简化与改进,提出一种有效的测试手段,并针对气体放电管阵列设计自动测试系统,该系统能够一次性完成对多个气体放电管的直流击穿功能测试,操作方便简单,对铁路室内信号设备浪涌防护电路的检修和测试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价值。  相似文献   

5.
通过仿真得出三相二极管全波整流器空载电压与桥臂二极管吸收电容和空载电阻的函数关系,指出电路参数配合不当会导致空载电压超过设备安全及运行电压的限制值;为此,介绍了整流器换流过电压的生成及其限制,分析了直流侧过压吸收阻容在整流器元件换流过程中的作用及其限制换流过电压的作用原理,并得出取消整流器二极管的全部吸收阻容能有效限制空载过电压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南宁南驼峰溜放车辆测速采用T.CL型雷达,其雷电防护电路中(直流12 V)使用ZFTW-Ⅲ/AL防雷组合,雷达自检(直流24 V)使用ZFTW-Ⅳ/AL防雷组合。由于该雷达雷电防护电路设计不够完善,存在受电力机车回流干扰和雷电地电位反击的影响造成雷达故障的隐患。1现象分析室外ZFTW-Ⅲ/AL防雷组合采用3R-90TB放电管、MYL33V/1 kA压敏电阻、1N5352瞬变电压抑制器三级防雷。  相似文献   

7.
新长铁路管内有近200处道口安装了DX—TH2型道口设备。它的电路结构是多板块,由电子电路和单片集成电路组成,具有故障自检报警功能,其电路组成如图1所示。接近点采集磁头传感器的信号入口防雷设计,采用耐压270V的压敏电阻纵向防护;发码器与电缆的接口处防雷设计,除采用耐压270V的压敏电阻纵向防护外,还多加一级70V的放电管;室内的防雷滤波板也分别增加70V放电管做纵向防护和横向防护。  相似文献   

8.
地铁工程中压环网供电方式采用传统零序电流保护配合很难,数字通信电流保护在地铁工程中压网络零序电流保护中的应用,解决了零序电流保护配合的问题;通过零序电流保护误跳的实际案例,分析单相接地故障时线路电容电流的变化,证明线路电容电流等于正常时三相线路电容电流的代数和。介绍零序电流保护整定方法,并指出作为相邻元件的后备保护,可将站间的电缆电阻作为接地电阻来校验灵敏度。  相似文献   

9.
并联电容补偿装置的故障分析与保护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并联电容补偿装置出现的电抗器冲击试验时烧毁、运行中着火事故和既有保护方式存在死区问题的分析,提出在现有保护基础上增加检测母线电压过零点时配合断路器固有动作时间相控合闸控制、稳态阻抗比和过渡过程电压、电流负向变化率保护,构成完善的并联电容补偿装置测控系统。介绍在不增加一次设备的情况下邯郸供电段研制开发的并联电容补偿系统保护装置的组成方案和硬件实现。  相似文献   

10.
因为蓄电池本身具有电动势,所以测量它的对地绝缘电阻时不能如同测量不具有电动势的其他设备的绝缘电阻那样使用欧姆表或兆姆表进行。按内燃机车有关技术条件规定,用内阻为 R_b 的电压表分别测得正端对地电压为 V_ ,负端对地电压 V_-及正负电压为 V_z,并按下式计算出对地绝缘电阻 R_d  相似文献   

11.
大直径管幕超前支护在市政隧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成都成华区致力路工程为例,重点介绍在市政繁忙道路隧道中采用大管幕超前支护技术的设计与施工效果。致力路暗挖段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线,与既有线平面交角为75°,隧道拱顶埋深为1.0~6.2 m,暗挖隧道部分采用Φ299 mm大管幕超前支护,隧道顺利通过浅埋段,对城市道路和居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保障了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2.
水柏铁路北盘江大桥钢管混凝土拱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柏铁路北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铁路钢管混凝土拱桥,主桥结构采用上承式X形钢管混凝土拱,跨度236m;主拱肋及横向联接系在拱肋未灌注混凝土前为完全钢结构,在灌注混凝土后及大桥运营阶段,主拱肋为钢管混凝土结构;实腹板及上下盖板按照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拱上墩座为加劲的钢箱墩座,并与拱肋连接;腹杆设计采用H形构件、节点板连接的构造;涂装层按长效防腐进行设计,拱圈钢结构外表面采用热喷涂复合涂层体系,涂层类型为喷铝合金 封闭 涂装。  相似文献   

13.
应用连续介质力学理论,建立圆钢管套箍混凝土同心圆柱体混凝土受压计算模型,建立圆钢管套箍混凝土组合弹性模量理论计算公式和组合应力—应变关系全曲线理论表达式。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进行圆钢管套箍混凝土受力全过程数值分析。从圆钢管套箍混凝土加载过程的钢管环向应力—应变关系以及核心混凝土的轴向应力—应变关系、径向应力—应变关系等方面,探讨圆钢管套箍混凝土和圆钢管混凝土力学性能之间的差别,并用试验结果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与钢管混凝土力学性能相比,钢管套箍混凝土中核心混凝土的径向压应力、纵向强度和钢管环向拉应力增加;圆钢管套箍混凝土将套箍约束作用发挥至最大,且其极限承载力和剩余承载力高,延性好,但组合弹性模量偏小。  相似文献   

14.
热水锅炉水冷壁管爆管原因常与水质不良、管道结垢、腐蚀和磨损、热偏差和循环阻力、发生膜沸腾、维护保养不规范、启停频繁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改善水质,正确维护和保养锅炉,定期排污除垢,低温连续供暖,添加表面活剂,减少摩擦降低水流阻力,是防止水冷壁管爆管故障,延长锅炉寿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大管棚超前支护施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长大隧道施工中,为了保证施工安全、稳定、快速地进行,可在软弱围岩、断层破碎带、岩堆等不良地质地段进行超前预支护。介绍了大管棚超前支护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6.
针对冲压式定位管卡子使用中出现断裂的情况,进行断裂试样断口分析和有限元受力分析。结合定位管卡子的结构、生产工艺和使用工况易使其在现场开裂的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地铁隧道混凝土管片的孔洞和裂缝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地铁隧道衬砌管片制作过程中出现孔洞和裂缝的原因。结合深圳地铁一期工程的实际情况,从材料、设备、工艺几个方面讨论了防止混凝土孔洞裂缝产生的措施: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重视混凝土的配制过程,改进施工和养护工艺,降低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存在的裂缝及时处理等。  相似文献   

18.
夯管帷幕工法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夯管帷幕施工工法是一种全新的隧道施工工法。详细介绍夯管帷幕工法的原理、特点、施工工艺及施工技术要点等。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管波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其传播具有能量强、衰减慢、传播速度慢等特性,且在传播过程中携带了周围固体介质的物理特征。通过对在桩身预埋管水中管波的产生条件、传播特性的分析,结合纵波的传播规律,对比分析不同完整性类型基桩的传播特性,研究利用管波分析判断灌注桩桩身混凝土完整性的可行性。研究结论:(1)应用管波传播理论,通过桩身中管波传播特性分析判断桩身混凝土完整性质量是可行的;(2)纵波与管波在桩身中传播是呈规律性的,两种波的传播特性差异较大,形成竖向透射法检测波列图上特有的同相轴影像特征;(3)管波的传播携带桩身混凝土介质的物理特征,不同的管波同相轴影像图特征反映出桩身混凝土的结构性质;(4)本研究成果可应用在工程建设基桩检测领域,为基桩完整性检测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无锡地铁控制中心为筒体严重偏置的框架-核心筒超高层结构,为充分了解筒体偏置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对无锡地铁控制中心进行了弹性时程和静力非线性分析,对薄弱楼层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并得到了性能点处的层剪力、层间位移角曲线和塑性铰分布。计算结果表明:该结构符合"强柱弱梁"的原则,能满足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其抗震设计理念对类似建筑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