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津冀一体化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内传统特大城市向现代大都市区转型顺利与否。行政边界已成为高效通勤系统的主要障碍。必须尽快把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重点转到通勤铁路上,特别要重视从东到南几个方向跨市域通勤铁路对构建大都市区时空形态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参照北京市“十一五”交通规划:到2010年,五环路以内85%的通勤出行时间不超过50分钟;边缘集团到达市中心出行时间在1小时以内;最远的郊区新城到中心城的出行时间不超过2小时;北京与周边地区主要城市的陆路通达时间在3小时以内。初步形成中心城市-城区市域-城际交通一体化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我国特大型城市位于城市外环以外的大型居住社区引发了很多交通问题。本文以2012年上海市外围五处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出行距离为研究对象,详细对比分析了社区区位、周边交通及公共服务设施、居民出行方式等因素与居民出行距离的关系,并分通勤交通和非通勤交通两种方式进行了详细对比。研究发现,通勤交通出行距离与其距离市中心距离成正比,且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较高。非通勤交通出行距离主要与社区周围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成反比,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水平越高则出行距离越短。同时,居民出行距离越长,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越高;若社区周边设有大型购物娱乐设施可有效减少以购物和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出行距离。  相似文献   

4.
美国洛杉矶大都市区Alameda疏港铁路改造工程的成功,体现了大城市铁路系统通过线路地下化的方式重新配置运输资源可以有机地融入到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之中,并使铁路继续推进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本文介绍了Alameda疏港铁路改造工程的实施背景和规划建设过程,并进一步分析了该项目在处理城市与铁路之间矛盾关系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德国柏林中央车站的建设理念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耗巨资历时10余年建成柏林中央车站,向世界展示了利用中心城区交通区位优势,综合多种运输方式的大规模换乘效率,实现“零距离”垂直换乘,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与城市地面交通矛盾的一体化铁路枢纽建设新理念。目前国内不少大城市把原来位于市中心的铁路客站简单移至城外的做法,值得深刻反思。铁路客站是惟一能够保留在大城市中心地区的大型公共交通枢纽,认识不到这一点,铁路就可能失去自己的根本性竞争优势,城市也会因为交通血脉不通而大大降低活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东京都市圈、巴黎大区和纽约大都会区的市郊铁路与中心城区交通衔接特点,提出了本线直达、跨线直通和枢纽中转三模式衔接分类方法;认为我国超大城市应尽量采用本线直达模式、新建市郊和相衔接城轨线路应开展跨线直通专门论证、充分利用多枢纽中转模式,实现与中心城轨道交通网衔接、城市副中心应作为市郊铁路选线的重要控制节点和枢纽中转首选;提出重点突破两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技术标准障碍,探索利用对外铁路枢纽之间联络线通道实现市郊铁路贯通中心城,加快研究满足跨线直通、连结城市副中心的快速轨道环线,加强市郊铁路车站的接驳交通组织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超大城市的职住空间关系和庞大的通勤交通需求是构建高效综合交通系统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大伦敦地区为例,面对中心区人口增速回归和就业密度攀升,职住空间分布圈层化、走廊化的发展趋势,大伦敦构建了多模式、多层次的综合交通体系来应对日益增长的通勤压力,可为我国超大城市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交通强国战略等国家战略的进一步贯彻落实,都市圈和城市群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在跨市域、跨行政边界通勤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通勤者对于城际高速铁路的通勤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目前我国仍然缺乏相关的长距离快速通勤交通运输管理评价体系,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和铁路服务标准的深度挖掘以及对我国城际高速铁路通勤现状的调查分析,构建了城际高速铁路通勤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有助于我国目前城际高速铁路通勤水平的进一步研究和改善我国城际高速铁路通勤现状。  相似文献   

9.
法国首都巴黎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之一,是欧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也是欧洲的陆空交通枢纽。巴黎的交通强调强辐射的交通网络,以保护旧城,发展新城。为进一步使巴黎发展为欧洲地区的中心,巴黎提出了新的内外交通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重庆市城区扩容现状,结合通勤圈交通发展趋势和特征,通过本地条件分析和案例分析,提出重庆主城都市区内在现有的路网格局中应规划区域快速路,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完善的路网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