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六、后举升门1.后举升门系统部件组成电动举升门系统由以下部件组成:(1)举升门模块。(2)驾驶员侧门锁/车窗开关。(3)电动举升门模式开关(中央台组合控制开关)。如图26所示,按一下模式开关的后部,可以打开/关闭举升门,按下模式开关的前部,可关闭举升门电动模式。  相似文献   

2.
滑移门是车门系统的一种重要结构形式,因其具有开启后占用空间小、乘员进出车辆便利性好等特点,所以被广泛应用在商务车上。滑移门中铰链作为滑移门系统中的重要零件,它的布置位置及结构设计将直接影响滑移门的开闭性能。文章通过对滑移门中铰链结构参数的分析与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了滑移门中铰链的确定方法,从而便于滑移门中铰链的设计开发。  相似文献   

3.
汽车尾门是整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轻量化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多。文章梳理了尾门轻量化材料目前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每种尾门的轻量化程度和优缺点,总结出尾门轻量化材料的应用趋势,为其他汽车尾门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后举门钣金由于柔性大、刚性弱等特点,在气弹簧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变形,影响实车尺寸匹配。文章以气弹簧力导致某SUV车型后举门变形的问题为实例,系统性分析解决后举门气弹簧变形这一实际生产问题。通过后举门气弹簧变形试验收集气弹簧力导致后举门变形量,并实施后举门整体位移、后举门钣金局部反变形方案妥善解决气弹簧力导致的后举门变形问题,为此类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5.
车型:2014年路虎揽胜,配置3.0T汽油发动机。行驶里程:223884km。故障现象:该车尾门无法上锁,尾门电动关闭有时能用,有时不能用,该问题出现一段时间了。故障诊断:接车后,开关后尾门,按压尾门外部打开按键开关,后尾门可以开启;按压内部关闭按键、尾门可以关闭,但是上部尾门无法锁止。手动机械上锁,发现还是不能锁死。  相似文献   

6.
<正>故障现象一辆2009年产雷克萨斯RX270车,因追尾事故来我厂维修,钣金修复并更换背门电动机总成等部件后试车,发现背门无法电动关闭。故障诊断试车发现,按下背门上的背门闭合开关,背门电动机开始工作,当背门快要关闭时,背门下降速度明显变缓,接着背门电动机停止运转,且背门电动机总成(背门电动机总成内集成有背门ECU、背门电动机、电磁离合器、霍尔集成电路及蜂鸣器等)内的蜂鸣器发出鸣响,背  相似文献   

7.
<正>车型:2013款起亚索兰托,配置2.4L GDI发动机。行驶里程:1000km。故障现象:后备门打不开。故障诊断:这是一辆刚售出不久的新车,由于后备门无法打开,客户将车辆开到我店进行检修。接到该车后维修人员首先核实客户反映的故障现象,按下后备门外部手柄上的后备门解锁开关,后备门没有任何的解锁迹象,后备门无法打开。然后按下遥控器上的后备门解锁按键2s以上,这时后备门锁执行器解锁,后备门可以正常的打开。2013款索兰托车型的后备门有两种打开方式,一种是在车辆中控锁处于解锁的状态下,按下位于后备门外部手柄上的后备门解锁开关(如  相似文献   

8.
准确分析滑移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对车用滑移门的工程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仿形门试验台进行滚轮力试验测量,采用联合仿真的DOE方法,对滑移门动力学模型中的滚轮导轨接触模型进行两因素、多水平组合寻优,获取满足滚轮力误差要求的最优接触力参数组合,并对滑移门动力学模型进行开启、关闭的仿真分析。研究表明,基于此方法建立的滑移门动力学模型具有较高的分析精度,中导轨前导向轮峰值力最大误差为7.52%,能够准确地模拟滑移门的滑动过程;0 °导轨滚轮力比带倾角的滚轮力显著增大,与试验现象完全一致。文章所建立的仿形门试验、动力学建模、参数识别以及动力学分析等流程,可支持滑移门多参数影响分析和平顺性评估,为滑移门正向开发提供有效的理论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某车型的尾门为研究对象,基于等性能原则,将传统钢材质的尾门内外板替换为塑料材质,并对其结构进行设计更改,利用Hypermesh软件对塑料尾门的性能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在实现刚度等性能目标的同时实现尾门的轻量化设计,最终尾门实现减重37%。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铁区间隧道马头门工程综合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斌 《隧道建设》2012,32(2):201-204
地铁隧道马头门既是隧道结构的薄弱环节,也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结构受力转换的关键环节。在马头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开设马头门时出现拱顶坍塌等工程事故。通过总结北京地铁区间隧道马头门工程施工经验,分析了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周边环境、施工竖井设置位置等因素对地铁区间隧道马头门工程施工风险的影响,系统地总结了降低马头门工程风险的综合施工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12.
研究了城市群交通影响预景分析及城市群交通需求分析理论,对基于系统动力学(SD)的交通影响预景分析方法、城市群交通需求分析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建立了交通影响预景分析模型和城市群交通需求分析模型体系。通过实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智能交通系统综合信息平台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析了综合交通信息平台数据处理、交互平台和辅助决策等主要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多种数据处理技术为核心的综合交通信息平台的分布式体系结构,探讨了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建设的数据融合技术、数据压缩技术、数据标准、数据仓库技术以及数据挖掘技术等,该综合信息平台的具有实现交通运输系统的有效集成、交通运输服务内容的延伸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排放法规升级、“公转铁”等政策的实施,促使公路煤炭运营模式进入深度调整期,收益模式由原来的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化,文章通过对典型公路煤炭运输模式进行市场调研,并用TCO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分析法对影响公路煤炭运输运营成本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得出:1)公路煤炭运输在法规的影响下运营成本升高、用户收益空间变窄;2)公路煤炭运输行业开始寻求运营成本更低的集约化运输模式,以实现降本增效。  相似文献   

15.
16.
Most EU member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regard the PPP as an important tool to attract additional financial resources for high priority investments such as transport.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delineate the EU panorama of PPP markets and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EU institu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success of this type of financial arrangement for the transport sector in Europe. We examine how the scope of the PPP in Europe is based on the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of the contract to the features of the project and to the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These issues are illustrated through a number of examples in the transport sector. We conclude by observing that the market for PPPs, although still fragmented nationally, is developing a European dimension and attracting resources from a variety of players.  相似文献   

17.
如何将现有的各种交通空间数据源,通过交通信息化中成熟的标准化数据交换格式的方法与技术,做到将多源、多格式的交通信息支持ITS的运行,已经成为摆在我国ITS建设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此,在分析我国ITS交通数据的特点及其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要求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国内外的技术现状,探讨并提出了基于GDF4.0规范的交通数据管理模式。在方法设计中,对近来欧洲ITS中通用的导航规范GDF进行了研究、修改与设计,以适应我国的ITS信息平台的数据建设要求。同时,进行了部分的验证,表明了其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19.
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发展状况与趋势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近年来,集成化成为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而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则是实现其集成化的重要途径。首先分析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在未来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随后介绍目前国内外综合交通信息平台的发展现状,包括美国、日本、欧洲、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然后分析综合交通信息平台的几大发展趋势:集成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创新性,以及关键点之一———标准化,以期为我国综合交通信息平台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简要介绍我国ITS体系框架开发的研究背景、概念、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我国ITS体系框架的开发方法、开发思路及开发步骤做出详细说明,旨在全面了解我国ITS的开发研究理念与过程,为今后ITS技术的实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