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明月 《珠江水运》2011,(21):16-17
航运人才的困扰,迄今为止在中国至少有十年以上。而这十年,也是中国经济在世界大舞台上最摇曳生辉的十年。在中国各大产业的竞相发力中,人才的呼唤、培养和流动一直呈现火热态势。但令业界困惑的是,不管中国的人才以怎样的速度成长和喷发,也不管航运业怎样声嘶力竭的呼喊,这个行业十年问竟然出现了一个愈来愈空阔的人才洼地。  相似文献   

2.
陈小玲 《珠江水运》2012,(11):38-39
人才是发展航运业的关键,历届珠江片区“中国航海日”活动在培育人才和引导激励上也是不遗余力的。作为珠江片区“中国航海日”活动有力支持机构的珠江航运事业发展基金会自2010年成立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热心公益的企业和慈善人士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十年前,河北远洋曾濒临破产,高彦明临危授命,十年后,河北远洋拥有、控制的船舶达150多艘、1500万载重吨,在中国大陆境内排在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之后名列第三,在民营航运企业中名列第一。高彦明先后被评为“国际海运界2004年度新闻人物”、“2006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十大杰出人物”、“2006年度中国民营物流企业十大杰出人物”、“2007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高彦明是怎样带领他的团队创造这一奇迹的,又走过了怎样艰辛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创业之路,日前本刊记者赴秦皇岛采访了河北远洋运输集团董事局主席高彦明。  相似文献   

4.
杨培举 《中国船检》2007,(11):54-58
船多人少 帐中无人 中国经济正值盛世,航运人才却遇危情,而且来得那样突然,让我们猝不及防。  相似文献   

5.
王维法 《船艇》2004,(4):40-4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从工业时代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一历史性的变迁,使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出现了转移,相对于人力资本而言,物质资本、土地、机器等传统资源要素的有效性正在相对减弱。因此,人力资本成为诸要素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最有价值的要素,未来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  相似文献   

6.
范晓飚  陈永洪  张丹 《中国水运》2006,6(8):164-166
三峡库区航运业的发展,衍生了巨大航运人才需求市场,而传统意义上仅仅掌握船舶操纵技术的航运人才已不适应航运经济的发展,航运人才缺乏将是制约库区航运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对三峡库区航运业人才需求分析,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李宁  张强 《中国海事》2020,(2):41-43
文中阐述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成立的以来中央与地方层面给予的政策和在国际高端航运服务业中心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同时与国内其他自贸区以及香港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前海自贸区在建设国际高端航运服务业中心建设中在航运要素集聚、航运人才吸收和培养、与国际先进规则的对比、深港澳合作机制的强化四个方面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水运管理》2005,27(11):F0004-F0004
万邦集团的发展源于航运,其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初叶的上海浦东曹氏家族企业,至今已传至第四代掌管经营。集团创始人曹文锦先生1925年出生于上海,1949年创办了今天万邦集团的前身-大南轮船公司。1966年,为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大南轮船公司在香港改组为万邦航运公司。自1995年起,万邦集团由曹文锦先生次子曹慰德先生继任为主席,而曹文锦先生则致力于推广亚洲航运事业及培育航运人才。  相似文献   

9.
通过将"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合作模式引入人才开发中,提出并剖析了基于政产学研用的航运人才开发模式及其内部运行与保障机制,结合上海海事大学在航运人才开发中的实践,阐述了基于人才委托培养的人才开发模式及基于项目开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状况,并总结出基于政产学研用的航运人才开发模式得以推广的借鉴意义及建立六大合作机制、明确培养目标、厘清各主体间的权利义务等是该模式长效运行的重要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世界航运人才需求与中国外派海员预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昭翮 《中国航海》2006,(3):1-3,11
根据世界航运人才的需求状况,利用航运经济增长模型,测算出2010年世界航海人才的需求量,并运用多种方案预测出2010年中国外派航海人员的数量,以此为中国有关高校的航运人才的培养和相关国际人才中介服务公司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史婧力 《中国船检》2014,(10):34-35
2014年9月15日,中散集团与淡水河谷(国际)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随后招商能源也签订了类似的协议。这是继山东海运联盟与淡水河谷签订协议后的另一重大事件。一纸协议,似乎让淡水河谷和中国远洋的矛盾化作往事云烟。然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淡水河谷在成功敲开中国航运大门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深意?中国航运企业又面临怎样的思考?近日,本刊独家专访了香港航运研究中心主任王春林先生。  相似文献   

12.
“香港回归十年间,就国际航运来说,是东方海外进入中国内地发展最快的时期”,现任东方海外货柜航运(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姚尔欣近13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东方海外自1989年在上海设立了进入内地的第一个办事处,至今已有20多年了。十年前,在中国内地港口开辟的班轮航线仅十几条、年货运量不到30万箱。  相似文献   

13.
孟洋 《中国水运》2003,(4):24-24
印度政府为了能够向国际市场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航运人才,决定组建全国性的印度海事大学.印度的现有航运教育体制将进行一次全面深刻的改革.相信这一改革对我国的国际航运教育的不断创新和探索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飞 《珠江水运》2011,(8):15-18
航海人才缺在两个层面 记者:国内目前最缺的航运人才有哪几类? 林敏:从不同层面讲,国家大型远洋航运主干企业,缺的是高质量、高素质航运人才,基本人才并不缺。比如:大副缺员最多,但并不缺三副,甚至有些航运公司都不缺二副。对于民营、个体的航运公司,以及内河的航运企业,  相似文献   

15.
航运市场 从航运市场的角度来看,2003年真正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虽然年初受美伊战争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航运市场十分不明朗。但是,由于中国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干散货和集装箱市场的戏剧性上升。我们在2003年初曾预测该年的航运市场会有起色,但是谁也没有料到海岬型散货船的租金可以上升到十万美元一天。其它散货船的租金也大幅上升,巴拿马运河型船一年租期  相似文献   

16.
《水运文献信息》2004,(10):25-26
截至2003年底,我国已拥有从事国际航运的企业300多家,经营沿海和内河运输的企业分别有1300多家和5100多家。伴随着国际大型航运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本土航运企业强烈地感受到竞争的压力。中小航运企业在面对拥有雄厚资本和完备资源的大型航运集团时,应采取怎样的竞争策略呢?  相似文献   

17.
吴正康 《航海》2008,(5):35-37
综观远洋航运事业的发展,从杂货船发展、壮大到目前集装箱化、高度自动化的船队,是一批又一批操船、开机器人才,在不断为远洋事业贡献力量。在目前航运市场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远洋事业的需求和船员职业市场差异性日趋分化,人才是公司效益、发展的制胜法宝。探索和建立持续发展的人才工作机制,秉承适时对路传统机制,开拓以人为本新型机制,适应远洋事业改革、发展新的形势和需求,其重要性无可置疑。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六百年前郑和率船队下西洋,不仅是中国人的壮举,也是世界的壮举。1955年,先父董浩云先生撰写纪念郑和下西洋五百五十周年的文章,现节录如下:“近世言航海,称拓疆者,无不盛道狄亚士之抵好望角,哥伦布之见新大陆,与夫伐斯哥·达伽玛之航抵印度。试一论中国航海大业,则蹙焉自沮,以为万年安乐,谁搜瀛海之神奇,百姓亨宁,奚控云涯之幽险。岂知先西方诸贤九十年,我国三宝太监郑和即已率巨船数十艘,吏卒数万人,自永乐三年(西历1405年)至宣南、爪哇、旧港、泰国、麻六甲各地,因南洋诸岛而叩印度洋之锡兰柯城…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百业一派欣欣繁荣景象,中国航运业也借此机遇,乘着东风扶摇直上,屡屡创下令世人刮目相看的辉煌业绩,  相似文献   

20.
上海航运交易所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一年来,航交所的运作已初见成效。如何进一步完善其服务功能并贴近航运市场,是一个值得继续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