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萝卜顶隧道塌方处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萝卜顶隧道塌方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针对现场塌方的实际情况,塌方处理分2步进行:首先对受塌方影响的初期衬砌裂缝地段进行加固,及时施作二次衬砌;其次是对塌方体进行抢险处理。在现场掌握情况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处理塌方对策,认真制定处理坍方的步骤、方法及预防坍方的施工措施。公路软弱围岩段隧道施工必须早封闭成环及紧跟二次衬砌,使其与初期衬砌共同参与受力。  相似文献   

2.
介绍白炭坞隧道(右线)断层带坍方处理施工方法及实施效果。其主要处理措施为:退后进行坍体钢格栅加强支护,逐段清理坍体,坍方空间采用钢架支护及喷射混凝土,并施作护拱混凝土。  相似文献   

3.
以宝兰铁路增建二线新王家滩双线隧道的施工为例,介绍该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的初期支护变形和几次坍方的处理,分析了变形和坍方的原因。并对类似条件下隧道的施工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管棚及注浆加固在隧道坍方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桢楹 《公路》2004,(6):173-176
在温州红岩隧道松散坍方地段,应用管棚、注浆加固方式,结合强力初期支护的施工方法,顺利通过了长达23m的松散坍方体。  相似文献   

5.
曹桢楹 《隧道建设》2004,24(3):62-65
介绍在温州红岩隧道松散坍方地段,应用管棚、注浆加固方式,结合强力初期支护的施工方法,顺利通过了长达23m的松散坍方体。  相似文献   

6.
高水压是山岭隧道建设的重要难题之一,抗水压衬砌是隧道穿越这些区段的常用措施,其衬砌结构断面厚度远大于标准断面。衬砌厚度过大施工相对不便,施工质量不能保证,且不能及时分担水压。针对广西某隧道高水压段,采用双层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组成的支护结构承受高水压,减小二次衬砌厚度。为了分析双层初期支护的效果与获得基于双层初期支护的支护结构参数,利用有限差分法研究了不同防渗等级的单层与双层初期支护、不同注浆范围及不同二次衬砌厚度对围岩的变形影响和对支护结构的力学状态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支护体系中,喷射混凝土的不同防渗等级对围岩变形、支护应力影响不大;初期支护的防渗等级相同时,相比于单层初期支护,双层初期支护体系使围岩变形、喷射混凝土应力、二次衬砌的轴力与弯矩均减小40%以上;当拱顶以上水头为90 m且采用防渗等级为P8的双层初期支护时,径向注浆能够有效减小支护应力。当径向注浆范围超过4 m后,注浆对减小支护结构受力的效果不明显;采用双层初期支护体系,注浆范围为4 m时,二次衬砌的厚度设计为40 cm就能保障支护结构处于安全状态;径向注浆条件下,采用双层初期支护+二次衬砌的支护体系能够有效保障隧道高水压段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何茂周 《隧道建设》2014,34(10):981-989
为研究地铁隧道采用矿山法开挖初期支护+盾构空推拼装管片施工遇桥桩侵入隧道的综合处理技术,以深圳地铁9号线一区间隧道为研究实例,采用理论计算与工程类比相结合方式进行设计,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现场监控量测,并指导施工。先确立处理原则、处理思路和处理范围,再制定洞外支顶、洞内托换的处理方案,最终实施洞外钢管撑支顶、洞内拱顶预注浆加固、初期支护加强、截桩、二次衬砌永久支撑桩基、三次衬砌拼装加强管片补强相结合的综合处理技术。实践证明,采用该综合技术,顺利穿越了桩基,保证了隧道及桥梁结构的安全,对洞内洞外周边的环境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8.
姬延波 《隧道建设》2013,33(8):664-667
结合兰渝铁路同寨隧道软岩大变形段施工实例,通过对典型段初期支护变形规律的研究,进而对初期支护断面进行优化设计,将初期支护断面预留变形量从拱顶到拱脚、由大到小渐变设置,使二次衬砌混凝土厚度既可满足设计要求,又不会由于初期支护预留变形量过大及实际变形不均匀而造成较大的二次衬砌混凝土回填量,从而达到降低施工投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石膏质岩隧道衬砌结构置换施工后的受力特征,依托杜公岭隧道病害处治工程实例,在隧道病害处治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对6个不同病害现象的典型断面新置换衬砌结构的初期支护变形、初期支护钢架应力、初期支护-围岩接触压力、初期支护-二次衬砌接触压力等进行为期2.5年的现场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新置换初期支护单独承载的3~5个月时间内,初期支护的变形速率和变形量均较小,其中5个测试断面的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量最大,其分别为6.8,6.4mm;新置换初期支护钢架应力较小并且在二衬浇筑后较短时间就达到稳定状态,其中64处测点(总计72处)应力小于100 MPa;边墙芯样发现石膏、硬石膏成分的断面在二次衬砌浇筑后的26个月内,其边墙或拱顶测点的初期支护-围岩接触压力和初期支护-二次衬砌接触压力仍有明显变化,其中个别测点经过10~20个月才能达到峰值,另有个别测点在3~8个月到达峰值后受干湿交替环境影响会出现变化;综合分析认为,杜公岭隧道衬砌结构主要受到围岩中硬石膏的膨胀作用,石膏的吸水软化作用不明显,其围岩压力具有缓慢发展的特点,新置换二次衬砌承担了主要的围岩压力,新置换初期支护安全性较高;建议石膏质岩地层隧道二次衬砌不宜过早施作或者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设置缓冲变形层,以充分发挥初期支护的承载力、减小二次衬砌承担的围岩压力。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传统连拱隧道中导洞法施工工序繁琐、结构受力转换复杂等问题,云南某隧道采用了一种无中导洞连拱隧道,其后行洞钢拱架焊接于先行洞钢拱架,使初期支护相互搭接形成了连拱隧道中墙,从而避免了中导洞开挖,但在隧道施工中,先行洞二次衬砌左侧起拱线至左拱腰出现了大量纵向与斜向裂缝。结合隧道实际地质和施工状况,运用Flac3d建立了地层-隧道结构数值模型,研究分析了初期支护各自独立封闭成环和初期支护搭接处界面特性对无中导洞连拱隧道衬砌开裂的影响。结果表明:后行洞初期支护独立闭合成环时,即使初支结构之间产生了一定的滑移,隧道衬砌结构仍处于安全状态;后行洞初期支护未独立闭合成环时,搭接处会产生较大的相对滑移,初期支护承载力不能充分发挥,难以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和塑性区发展,先行洞二次衬砌承受了较大的围岩荷载,其左拱腰内侧边缘拉应力远超过了衬砌混凝土的抗拉强度,由此造成了左拱腰处衬砌开裂。因此,为避免无中导洞连拱隧道衬砌出现裂缝,建议在设计中应使连拱隧道初期支护各自独立闭合成环,合理加强中墙位置初期支护结构,施工中对关键施工环节、关键受力部位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保证支护结构的整体承载力。  相似文献   

11.
王勇 《隧道建设》2004,24(3):47
在软弱围岩中修建大跨隧道,选择一套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正确的施工方法十分重要。本文以宝兰铁路增建二线新王家滩双线隧道的施工为例,介绍了该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的初期支护变形和几次坍方的处理,分析了变形和坍方的原因。并对今后类似条件下隧道的施工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何斌 《公路》2012,(5):320-324
以特长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二维平面有限元方法研究了隧道衬砌结构的受力情况,建模中考虑了隧道坡度的影响.通过分析表明,衬砌中的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一般要共同承担荷载,二次衬砌的受力往往大于初期支护的受力,而且在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存在不均匀压力,由此可对衬砌的合理设计与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极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双层支护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剑钧 《隧道建设》2014,34(7):685-690
兰渝铁路两水隧道洞身主要通过炭质千枚岩软岩地层,隧道为极高地应力状态,最大水平主应力值为6.5~11.3 MPa。施工前期,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变形较大,部分钢拱架扭曲、断裂,支护结构失稳,初期支护结构侵入衬砌净空,拆换拱情况频繁发生,局部地段二次衬砌开裂。针对前期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分别开展双层初期支护和双层衬砌试验,对试验段初期支护变形、围岩压力、接触压力、钢架应力、钢筋应力、混凝土应力等进行现场试验研究,掌握试验段设计及施工参数条件下,隧道支护和衬砌结构受力和变形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双层初期支护变形相对较小,喷混凝土应力、钢架应力、二次衬砌混凝土应力及二次衬砌钢筋应力均未超过材料的容许应力,工作状态良好;2)双层初期支护可减少绑扎钢筋的工序,不需要再另增衬砌台车,在工序组织上更加便利,工效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
软弱围岩大跨隧道施工技术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勇 《隧道建设》2004,24(3):47-50
在软弱围岩中修建大跨隧道,选择一套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正确的施工方法十分重要。本文以宝兰铁路增建二线新王家滩双线隧道的施工为例,介绍了该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的初期支护变形和几次坍方的处理,分析了变形和坍方的原因。并对今后类似条件下隧道的施工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5.
深埋高水位山岭隧道支护与衬砌外水压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保护环境并尽可能降低隧道衬砌结构所承受的水压力,深埋高水位山岭隧道一般采取堵水限排的设计原则。在隧道力学和渗流力学的基础上进行数值分析和模型试验,研究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支护和衬砌的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受排水影响明显的山岭隧道,作用于初期支护上的水压力不会随排水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显著变化。当排水通道从围岩与初期支护的界面转变为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的界面后,会导致孔隙水压力从初期支护向二次衬砌转移,初期支护产生卸载并朝向围岩变形。隧道有效排水时,二次衬砌承受的水压力可忽略。随着排水系统退化导致排水受阻时,地下水流梯度逐渐下降,有效径向应力逐渐下降,朝向隧道的径向流量减少,且围岩变形减小,二次衬砌上的水压力增大。本研究为深埋高水位山岭隧道的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的初步设计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方法,并有助于确定地面、水和支护间的荷载传输机制。  相似文献   

16.
自进式锚杆配合超前小导管处理隧道大坍方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枫香桠隧道大坍方处理为例,阐述新奥法处理坍方的原理。在穿越有孤石的松散体坍方时,用大直径自进式锚杆作为管棚,配合超前小导管注浆的超前支护方案,可保证拱圈以上固结效果和管棚施工进度。介绍该方案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控制要点,同时对处理效果进行评价,总结超前支护的施工原则和自进式锚杆用作管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刘蕾  尹亚坡 《隧道建设》2009,29(1):112-119
针对新建地铁车站下穿既有运营车站的工程特点,以控制沉降为核心,分别从管棚超前支护、开挖与初期支护、结构二次衬砌3个环节阐述宣武门车站下穿运营车站的沉降控制综合施工技术。大管棚施工采用国内先进的夯管工艺,配以袖阀式及分段后退式注浆技术措施;开挖前采用帷幕注浆,开挖、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期间采用全过程跟踪补偿注浆;开挖与初期支护期间采取加强措施改善平顶直墙结构的不利受力状态;二次衬砌创造性地采取分幅施作方案,以部分二衬结构代替支撑。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最终使既有运营车站的结构最大沉降仅为6.78mm,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松散砂卵石地层隧道支护体系力学特性,以青海循隆高速公路穿越公伯峡砂卵石地层隧道为工程实例,研究了砂卵石隧道初期支护刚度、强度的影响特征及二次衬砌施作时机的力学影响特点。通过研究隧道支护体系的力学行为,提出砂卵石隧道初期支护建议参数,明确了支护拱顶沉降、衬砌应力与二次衬砌施作时机的关系,可为砂卵石地层隧道及类似工程的支护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冉斌 《公路与汽运》2012,(2):194-197
在吉怀(吉首—怀化)高速公路杜夜隧道中导洞施工中发现隧道弃渣中含有有害物质和气体,对砼具有中等或微腐蚀性,需对隧道结构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采取一定防腐、加强处理措施,同时对洞外弃渣作专项处理。文中介绍了该工程含硫岩层施工及有害物质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20.
瓦斯隧道发生坍方是诱发瓦斯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基于对紫坪铺隧道的地质背景分析,对其发生坍方的原因进行探讨,采用综合探测方案查明坍方区内的地质和瓦斯积聚情况,并从瓦斯处理、结构支护和瓦斯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坍方段综合处治技术措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