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病程长,易复发,是容易形成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的进展性炎症性疾病,且与肝癌的发生有关。在慢性乙肝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免疫调控失常,脾虚血瘀征象。本文以自拟健脾补肾活血方剂调整患者免疫功能,治疗慢性乙肝,观察其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对不同免疫阶段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肝纤维化以及肝脏病理分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657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采用全自动γ-放射免疫分析仪检测肝纤维化指标,采用全自动荧光定量PCR分析仪检测被测者的病毒载量,用方差分析比较在不同免疫阶段乙型肝炎病毒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肝纤维化的影响,用线性趋势卡方检验分析在不同免疫阶段乙型肝炎病毒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分期的影响。结果在ALT正常组中,乙型肝炎病毒对肝功、肝纤维化的影响较弱,而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组中,乙型肝炎病毒对肝功、肝纤维化有明显影响,且以ALT≥正常上限2倍组中为甚。具体表现为随着病毒载量的增加,肝功能指标中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增高,总蛋白(TP)、白蛋白(ALB)降低,肝纤维化指标中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均增高(P<0.05)。在ALT正常组中,乙型肝炎病毒的载量高低与肝脏病理分期无相关性联系,而在ALT异常组中,特别是ALT≥正常上限2倍组中乙型肝炎病毒的载量高低与肝脏病理分期有显著相关性联系。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在机体的不同免疫阶段对肝脏功能的影响是不同的,这为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3.
肾小球疾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原发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GD)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质量浓度变化及免疫抑制剂对其影响 ,分析其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ABC ELISA法检测患者及对照者血清VEGF质量浓度。结果 GD患者血清VEGF显著高于对照组。GD临床分组中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组 (CGN)、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组 (LGN)、紫癜性肾炎组 (HSPN)、狼疮性肾炎组 (LN)患者血清VEGF均高于对照组 ,而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未服用免疫抑制剂患者血清VEGF高于对照组 ,服用者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GD患者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后与冲击前对比血清VEGF显著下降。肾病综合征组 (NS)患者肾病期血清VEGF高于缓解期 ;膜性肾病 (MGN)患者血清VEGF与 2 4h尿蛋白排泄量呈正相关。LN患者血清VEGF与血浆γ 球蛋白、血抗 dsDNA抗体滴度呈正相关。结论 VEGF参与GD的发病机制 ,与蛋白尿的发生发展有关。免疫抑制剂可降低血清VEGF质量浓度。LN患者血清VEGF质量浓度与LN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肾炎及肾病在临床治疗中一般较困难,且易复发或水肿难以消除,祖国医学文献中对治疗本病有著明的疗效,故我科计划对本病进行中医治疗的研究。二月来曾收治四例急性肾炎,效果甚好,兹提出不成熟的认识与体会。初学之中,且病例较少,可能有很多错误及不全面之处,希批评指导。二祖国医学文献中有关急性肾炎的理论祖国医学无肾炎的名称,然水肿病、水气病、肿满病及湿病等,皆与现今的肾炎、肾病及营养不  相似文献   

5.
肾小球疾病主要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其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疾病,以及由此引起的慢性肾衰.本文就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及中医中药的治疗作用作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导致以意识改变和昏迷为主的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者,称为“肝昏迷”或“肝性脑病”。这一征候群多与门静脉阻塞及门-体循环短路有关,故亦有“门脉系脑病”或“门-体性脑病”之称。肝昏迷病人有血氨增高和不增高两类,前者称为“氮性昏迷”,多见于慢性肝衰,如门脉性肝硬化等;后者称为“非氮性昏迷”主要见于急性肝衰,如暴发性肝炎等。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与肾小球肾炎的关系,根据肾小球内细胞增生及炎细胞浸润的程度将40例不同类型的肾小球肾炎患者分为A组(肾小球炎症不明显或很轻微);B组(肾小球内有肯定的细胞增生);C组(以硬化为主的肾小球晚期病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小球肾炎肾组织中ICAM-1的表达。结果:①肾小球内ICAM-1的表达B组显著高于A组(P<0.005)及C组(P<0.001)。②肾小管ICAM-1的表达与间质炎细胞浸润有关。提示ICAM-1在机体的免疫和炎症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ADV)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10、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水平及肝组织病理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8例慢性乙肝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血清细胞因子IL-10、IFN-γ的水平;治疗前后血清HBV DNA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同时对治疗前后肝穿组织行常规病理染色。结果治疗前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10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10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FN-γ水平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L-10水平略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血清HBV DNA载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血清HBV DNA转阴率达72.22%。治疗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肝组织炎症活动度明显组(G≥3级)与炎症活动度低组(G≤2级)经治疗后观察,前组IFN-γ水平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组血清HBV DNA转阴率达88.89%,后组达5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V可能改善慢性乙肝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10水平失衡,有助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免疫力的恢复,特别是治疗前肝组织炎症明显的患者治疗效果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肝炎、肝癌与肝移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原位肝移植已走过42年历程。目前肝移植1年存活率已攀升到88%,手术死亡率已降至0。不伴有肝硬化和能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应首选肝切除术;有肝硬化者需行肝移植;晚期肝癌不宜肝移植。手术前、后联合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和拉米夫定,可使患乙型肝炎者接受肝移植的长期疗效与其他肝病受者相媲美。没有肝移植条件的医院不提倡开展肝移植。  相似文献   

10.
<正> 肾小球肾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它可以发生在人的不同年龄,并且以青壮年为主。肾小球肾炎最终可发展和肾功能衰竭危及生命。关于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和发病原理目前尚有争论,但大多数人认为它是一种与感染有关的免疫反应性疾病。为此我们对57名肾小球肾炎病人在治疗前作了淋巴细胞转化调查,血清总补体含量测定和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与正常人作了比较。另外还对18名在治疗后痊愈、减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乙型肝炎通过粪便进行传播,一直存在着异议.本文用免疫电镜负染法对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13份粪便进行观察,检出了HBsAg,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相符。此结果不仅对病毒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其诊断和防治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原因还不完全明确,如对具有病理蛋白尿的患者,进行肾活体组织检查,几乎所有病例均可在肾小球内看到免疫球蛋白的沉着,故认为在肾炎的发病中有免疫反应参与。免疫球蛋白的沉着呈颗粒分布,在血中或者在局部抗原与抗体反应而产生的免疫复合物沉着在肾小球内,通过各种介体引起肾脏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益肾胶囊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sEPCR及CD62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益肾胶囊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CGN)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oluble endothelium protein C receptor, sEPCR)、P-选择素(P-selectin, CD62P)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补体3水平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流式细胞仪及免疫比浊法检测了40例健康查体者和78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sEPCR、CD62P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补体3水平的改变.结果 治疗前慢性肾炎患者血浆sEPCR、CD62P及血清Ig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血清IgG、IgM及补体C3水平明显降低(P<0.01),经过3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者血浆sEPCR、CD62P及血清IgA水平明显下降(P<0.05或P<0.01),IgG、IgM及补体C3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 益肾胶囊治疗CGN患者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降低血浆sEPCR、CD62P水平及调节血清IgA、IgG、IgM和补体C3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介绍三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患的方法以及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抗原肽疗法主要通过对引发脑炎 T细胞TCR结合部位的肽置换而达到治疗目的 ,细胞因子因与许多该类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 ,故可用其中某些细胞因子进行免疫调整治疗 ;口服耐受是一种摄入特定抗原 (如碱性蛋白等 ) ,从肠道吸收出现全身免疫应答抑制的现象。这种抗原特异性免疫调节疗法近年来用于治疗一些自身免疫性神经疾患和超敏反应性疾病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正> 按照传统的观点,“急性间质性肾炎”一词是指一种仅损害肾间质的炎症过程。近来,它的含义已扩展到比较广泛的肾组织,包括肾间质、肾小管甚或肾小球的一种免疫反应性肾脏损害,其发生机制属变态反应迟发型,常作为某些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一种不良反应而出现。作者报告了一例急性间质性肾炎,女性,54岁,以贫血入院。入院前18个月左右患结肠  相似文献   

16.
<正> 肾病综合征是一个由多种病因所引起,以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成人大约70%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尽管应用免疫抑制剂能使有些患者的水肿和蛋白尿显著减轻或暂时缓解,但疗效的巩固却很不容易。故应进一步总结临床经验,不断改善治疗措施。现将我院1956年以来收治的126例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分析于后。  相似文献   

17.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一个进行性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的脑损伤发生于继发性损伤(secondary injury,SI)阶段。因此,SI是影响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有关SI病理机制的研究表明,DAI后神经元的SI涉及神经元及轴膜的离子平衡紊乱、沃勒变性、轴膜通透性改变、线粒体损伤及能量代谢障碍、免疫炎症反应以及氧化应激损伤等多种损伤机制。这些SI机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最终导致DAI后神经元变性、甚至坏死和凋亡以及轴突继发性断裂的关键原因。虽然临床上对DAI患者的治疗目前无突破性进展,仍采用一般性治疗、亚低温以及神经营养等手段。但新近研究显示,有一些动物的体内或体外实验为DAI后的SI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如钙离子拮抗剂、轴膜保护及修复药物、钙依赖的蛋白水解酶抑制剂、氧化应激抑制剂以及免疫抑制剂等。进一步阐明DAI后钙离子平衡紊乱、轴浆运输中断、线粒体损伤及能量代谢障碍、免疫炎症反应等SI的相关分子机制,以及这些多因素导致的DAI病理机制相互间的关系,将对减轻或阻断DAI后发生SI,加强神经保护与修复,以及为未来突破DAI的治疗瓶颈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73年以来,文献上陆续报导了一个新的免疫异常综合证—免疫母细胞性淋巴腺病(IBL),或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病伴异常蛋白血症(AILD)。其主要特点为B—淋巴细胞非肿瘤性增生,并转化为免疫母细胞,产生过多的免疫球蛋白,临床表现长期发热、多汗、体重减轻、皮疹、全身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血中多株免疫球蛋白增高、和自体免  相似文献   

19.
缺氧在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氧在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胆管结扎(bile duct ligation,BDL)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术后1、3、7、14、21、28 d取材,观察肝脏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逆转录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Ⅰ型胶原(collagenⅠ,Coll-Ⅰ)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alpha,HIF-1α)、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缺氧培养原代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逆转录PCR检测HIF-1α、TGF-β1、Coll-I 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检测α-SMA的表达。缺氧/常氧下,加TGF-β1中和抗体、HIF-1α诱导剂氯化钴(cobalt chloride,CoCl2)或抑制剂2-甲氧雌二醇(2-methoxyestradiol,2 ME2),逆转录PCR检测Coll-I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①电镜下显示大鼠肝脏术后出现缺氧的表现;②术后3 d时,HIF-1α的蛋白表达升高,7 d时,TGF-β1、Coll-I mRNA及α-SMA蛋白的表达升高;③缺氧诱导HSC表达HIF-1α、TGF-β1、Coll-I mRNA及α-SMA蛋白表达的升高;④常氧下CoCl2诱导Coll-I mRNA的表达,中和抗体及2 ME2抑制缺氧诱导Coll-I mRNA的表达。结论缺氧激活HSC,增加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促进大鼠肝纤维化的形成,其机制与TGF-β1和HIF-α的介导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器官外肝动脉及肝蒂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来,肝脏外科迅速发展,肝脏或其它上腹部器官(如胃、胆囊、胰和门静脉等)的手术,均涉及肝蒂及肝动脉的形态和位置。关于器官外肝动脉的研究及肝蒂结构的观察,国内外已有文献记载。但尚有某些分歧,特别在变异类型方面差别较大。观察肝动脉的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