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通过对某桥梁项目灌注桩的设计分析,阐述了三岔双向挤扩灌注桩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分别计算了三岔双向挤扩灌注桩与普通钻孔灌注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验证了三岔双向挤扩灌注桩在经济性及桩基竖向承载力等方面的优势,并提出了该桩基在桥梁工程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DX挤扩桩用于某大桥桩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某大桥的特点及所处地质状况,对DX挤扩桩方案和直孔桩方案进行了比选,确定了DX挤扩桩处理桩基础方案,介绍了DX挤扩桩的设计要点和施工技术,并说明了其处理效果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旋挖挤扩灌注桩在桩身上通过旋挖挤扩技术形成多个承力盘,承力盘有效的扩大了承载面积,盘上表面阻力能有效提高桩的抗拔承载力。同时由于承力盘位于桩身,与扩底桩的扩大头位于桩底不同,在桩身位移较小的条件下承力盘就能发挥较高的承载力。本文通过室内砂箱模型实验,对于旋挖挤扩灌注桩的抗拔机理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对比了不同位置单盘、双盘旋挖挤扩桩以及直孔桩的抗拔承载力。在此基础上,利用有限元对实验过程进行了同步模拟,对实验成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对DX挤扩灌注桩的挤扩装置特性进行介绍,并根据DX挤扩灌注桩在河北公路桥梁桩基中的应用效果及其优缺点进行归纳总结。同时,通过对三座公路桥梁的试桩结果得出:DX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明显高于同直径、同长度的直孔灌注桩,并可大幅度提高桩基承载力。  相似文献   

5.
围绕广东潮汕环线项目,依托环线高速公路工程开展常规桩以及支盘桩现场试桩试验,对挤扩支盘桩的受力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挤扩支盘桩的承载性能。结果表明:不同于传统的等截面灌注桩,当挤扩支盘桩支盘腔成孔时,周围土体受到挤压,进一步提升桩周土体的模量以及承载力;同时支盘桩的支盘结构体发挥作用承载,对应的Q-S曲线为缓变型,桩的支盘处轴力有显著变化,呈现多支点端承摩擦桩受力特征,支与盘的荷载分担比可达60%左右;相同土层条件下,极限承载能力明显强于一般的常规桩,同等设计荷载下挤扩支盘桩的桩长更短;支、盘、桩端、桩侧荷载分担比受地质条件、荷载大小影响明显,随着竖向力的增大,支盘力的发挥具有明显的时序性,盘的承载力增长潜力远大于支结构,且由上至下逐步发挥承载作用。  相似文献   

6.
桥梁挤扩支盘桩是在传统钻孔灌注桩工艺上通过增加挤扩工序形成的新桩型,施工工艺及施工质量控制是该桩型成功的前提和保证。介绍了挤扩支盘桩的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控制要点:(1)支盘桩相对于普通桩,增加了变孔径桩钻孔、挤扩支盘、扫孔-清孔-检测程序;(2)桩成孔护壁泥浆宜采用优质泥浆,严格控制泥浆比重,比重一般控制在1.05~1.25,当穿过易塌孔土层时,增大至1.20~1.35;(3)根据地层情况,采用不同的挤扩压力值和相应的施工设备。此外,结合现有的挤扩支盘设备,对未来的智能化装备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公路》2021,66(9):202-209
为研究桥梁挤扩支盘桩群桩的承载受力和变形性能,获得支盘桩群桩效应系数,在行业内首次设计1∶10大比尺挤扩支盘桩室内群桩模型试验,分别开展单桩、双桩、四桩和九桩支盘桩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桩数增加,群桩效应更为显著,与单桩相比,双桩、四桩、九桩综合群桩效应系数分别为0.94、0.88、0.79。其中,上盘群桩效应系数在0.8左右,下盘群桩效应系数为0.8~0.9,桩侧群桩效应系数在0.6左右;而桩端受桩底及下盘边载效应影响,群桩效应系数大于1.0。试验结果为支盘桩群桩设计和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黄群标  崔立川  李勇  付佰勇  石海洋  张宇翔 《公路》2021,66(12):134-143
挤扩支盘桩作为一种新型桩基形式,在建设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研究挤扩支盘桩结构设计的差异性因素对于桩基承载受力及变形性能的影响,建立室内1∶10大比尺挤扩支盘桩物理模型,分别开展了不同盘数的单桩模型、不同桩间距的双桩模型的对比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因受相邻桩的相互影响作用,在相同桩顶反力作用下,随着桩间距减小,桩顶沉降有所增加,承载力特征值降低;受相邻盘体应力传递的影响,上盘标高较低的盘位的荷载分担占比有所增加;随着盘数的增加,桩基承载力提高,且在相同桩顶反力时的桩顶沉降变小,上盘比下盘较早发挥承载力.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挤扩支盘桩的合理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载体桩技术通过将建筑垃圾置入混凝土桩桩底并夯实,挤密桩端土体而达到提高单桩的承载力。研究了载体桩技术的受力机理,提出了采用等效扩展基础的承载力计算方法。从桩的构成、施工工艺、控制指标、受力原理及施工影响范围等方面对载体桩和夯扩桩进行区别。通过改变载体桩桩身和载体的尺寸进而改变载体桩单桩的承载力,或将载体桩施工成复合地基中增强体,进一步扩大载体桩技术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液压挤扩支盘桩的特点,通过挤扩支盘桩的设计原则以及计算对挤扩支盘桩进行了设计;通过工艺流程、工艺特点、经济效益分析并结合工程实例对钻孔灌注桩施工进行了阐述;最后,给出了影响分承力盘成型形状的因素,对类似工程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钻孔灌注桩在有些桥梁工程应用中出现实际承载力低于设计值的情况。文中以某实际工程为例,从施工、设计方面分析钻孔灌注桩承载能力不足的原因,提出钻孔灌注桩在穿过较厚砂、卵砾石层后,残积土不宜作为基底持力层,并对桩基承载力不足提出防治措施。实践证明:锚杆静压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桩基补强方案,对类似工程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自平衡桩基测试技术,根据荆岳长江公路大桥一桩的静载荷试验,对其泥质岩地区大直径钻孔嵌岩桩,在嵌岩深度较大情况下的承载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直径深长嵌岩桩桩顶的Q-S曲线主要是缓变型为主,属摩擦型桩。根据实测的桩侧荷载位移曲线,利用荷载传递法,研究了桩端缩短5,10m两种情况下桩顶的荷载大小及其相应的位移情况,为桩长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选取站房7根钻孔灌注桩进行静载试验研究、测试了各桩的竖向极限承载、水平临界荷载、水平极限荷载结果表明:在采用正循环钻进成孔工艺的条件下,两种不同类型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可分别取1 560、3 896 kN、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可分别取780、1948 kN,单桩水平临界荷载可取320kN,单桩水平极限荷载可取640 kN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能够满足工程需求  相似文献   

14.
平原地区公路梁桥桩基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某公路桥梁设计,利用数值方法对平原(厚冲击层)地区钻孔桩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利用相关地质资料,结合数值方法,通过桩土相互作用分析,获得桩侧阻力,进而确定桩的竖向承载力。  相似文献   

15.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后承载性能得以显著改善,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分析了某实际工程钻孔桩在注浆前后的承载性能变化情况,计算值和实测值吻合较好。引入注浆加固体半径和注浆体强度来模拟后压浆对钻孔桩承载力的影响,并指出注浆量的大小对承载力的影响较大,基本上随着加固体半径的增加线性增加,而注浆体强度的影响存在临界值,超过该值后,强度增加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6.
对后压浆灌注桩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分类讨论,其可能的破坏模式主要有桩体破坏、桩底土体冲剪破坏模式,针对两种破坏模式分别提出了简单合理的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针对以往土体强度采用摩尔-库仑准则的弊端,不能合理地考虑不同应力罗德角下主应力对强度值的贡献,而采用SMP准则则可合理地考虑不同应力罗德角下主应力对强度值的贡献,使土体在三维应力下的破坏状态更趋于实际情况。针对桩底土体采用SMP强度准则利用圆弧滑动面与虚功率原理,分析了压浆体与土体的相互作用,结合SMP强度准则推导得到了后压浆浆体承载力的计算式,为分析后压  相似文献   

17.
结合某汉江特大桥基础的3根试桩资料,研究了在厚卵石层地基条件下不同施工工艺对钻孔灌注桩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钻孔灌注桩的成孔工艺、泥浆性能指标、清孔时间及清孔方式都会直接影响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发挥,同时提出了提高钻孔灌注桩承载力的技术措施及应注意的有关事项.  相似文献   

18.
在《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024-85)钻(挖)孔灌注桩桩端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调研,收集整理数据较为理想的、能够反映当前桩基使用现状的113根试桩资料,对钻(挖)孔灌注桩的桩端承载力公式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公式把承载力极限值计算公式改为承载力容许值计算公式,规定桩端承载力在各持力层土类中的上限值,更加重视现场测试结果的应用,并对桩端沉渣厚度进行限制。修订后的公式对于长桩和大直径灌注桩承载力均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考虑施工过程影响的桩基础承载力的非线性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全面考虑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的基础上,应用大型非线性有限元软件Marc建立了考虑单桩施工全过程的空间轴对称有限元模型;对Marc软件功能进行了二次开发,研编了在钻孔中考虑土体初始应力的子程序。模型由多个工况组成,包括初始应力施加、桩位分段钻孔、泥浆护壁、混凝土分段浇注成桩、混凝土凝固及分级施加荷载等,并系统分析了以上各工况中地基应力变化过程,最后得到了考虑施工过程影响的桩的承载力。通过与不考虑施工过程的模拟结果对比,证明此种数值模拟方法更合理。  相似文献   

20.
通过搜集近十几年来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相关研究,对其在荷载传递机理、承载力影响因素、群桩效应、沉降计算理论,以及关键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并将结论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当中.其研究成果对工程设计人员开展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群桩基础的设计工作具有一定指导价值,同时可以辅助科研人员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