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对不同免疫阶段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肝纤维化以及肝脏病理分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657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采用全自动γ-放射免疫分析仪检测肝纤维化指标,采用全自动荧光定量PCR分析仪检测被测者的病毒载量,用方差分析比较在不同免疫阶段乙型肝炎病毒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肝纤维化的影响,用线性趋势卡方检验分析在不同免疫阶段乙型肝炎病毒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分期的影响。结果在ALT正常组中,乙型肝炎病毒对肝功、肝纤维化的影响较弱,而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组中,乙型肝炎病毒对肝功、肝纤维化有明显影响,且以ALT≥正常上限2倍组中为甚。具体表现为随着病毒载量的增加,肝功能指标中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增高,总蛋白(TP)、白蛋白(ALB)降低,肝纤维化指标中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均增高(P<0.05)。在ALT正常组中,乙型肝炎病毒的载量高低与肝脏病理分期无相关性联系,而在ALT异常组中,特别是ALT≥正常上限2倍组中乙型肝炎病毒的载量高低与肝脏病理分期有显著相关性联系。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在机体的不同免疫阶段对肝脏功能的影响是不同的,这为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2.
病毒性肝炎合并输血传播肝炎病毒感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病毒性肝炎合并输血传播肝炎病毒 (TTV)感染对肝功能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微板核酸杂交技术检测了 92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TTVDNA ,并对检测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2例各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TTVDNA阳性 15例 ,阳性率 16 .3%。其中乙型肝炎 10例 ( 6 6 .6 7% ) ,丙型肝炎 2例 ( 13.33% ) ,戊型肝炎 1例 ( 6 .6 % ) ,原因不明的肝炎 2例 ( 1.33% )。 92例患者临床分型中慢性肝炎中度 2 3例 ,阳性 3例 ( 13.0 4 % ) ;慢性肝炎重度 2 7例 ,阳性 4例 ( 14 .81% ) ;肝炎肝硬化 4 2例 ,阳性 8例( 19.0 5 % )。各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中TTVDNA阳性与TTVDNA阴性患者的肝功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病毒性肝炎合并TTV感染不影响肝功能及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在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81例确诊为CHB的病例,检测其血清cccDNA;根据血清cccDNA的检测结果,将81例患者分为cccD-NA阳性组和cccDNA阴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并随访到96周,随访时对两组病毒学指标(HBV DNA、HBeAg、HBe-Ab)及丙氨酸转氨酶(ALT)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年龄及性别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cDNA阳性组血清的cccDNA与HBV DNA、HBeA及ALT呈正相关性。随访24、48周时两组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ALT复常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2周时HBV DNA阴转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复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96周时HBV 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HBe-Ab阳转率及ALT复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cccDNA阴性组在病毒、血清及生化学应答上明显高于cccDNA阳性组。结论阿德福韦酯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血清cccDNA对阿德福韦酯的远期疗效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以往的研究中曾发现 HBV感染单核细胞可引起其分泌功能的异常 [1] 。鉴于单核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重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本文进一步观察了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 IL - 1的分泌情况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对象 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4 0例 ,均为本科住院病人。其中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Acute serious hepatitis,ASH,Subacute serioushepatitis,SSH) 10例 (男 8例 ,女 2例 ,年龄 17~ 4 1岁 ,平均 2 9.5岁 ) ,慢性重型肝炎 (Chronis serioushepatitis,CSH) 30例 (男 2 2例 ,女 8例 …  相似文献   

5.
<正>全世界约3亿人口为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我国有1.2亿以上。依亚洲资料估算HBV携带者的肝硬化年发生率为2%,HBV感染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高于非HBV感染者,台湾一份报告高200倍,有肝硬化者发生肝癌危险性最大。活动性肝硬化的5年存活率为55%,虽然肝移植可改善存活率,但是移植肝再感染几乎不可避免。如果HBV持续复制,慢性迁延性肝炎(CPH)也可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CAH)、肝硬化(Cir),发生率高达1/3。可见,慢性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十分重要。干扰素(IFN)治疗(5MU,每周3次,6个月)后,4.0%HBeAg阳性、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肝(CHB)患者出现治疗反应,但亚洲人对IFN治疗反应率低,仅为17%(9/54)。为能在CHB治疗中合理应用IFN,本文就治疗的生物学基础、疗效及影响因素,病例选择、副作用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近年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与肝组织HBV-cccDNA及HBV-DNA载量、血清HBV-DNA载量、肝脏病理及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CHB及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百分率;并对其中22例患者行肝组织活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CHB患者肝组织HBV-cccDNA、HBV-DNA载量;肝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网染、VG染色,行炎症(G)分级及纤维化(S)分期;同期检测肝功能ALT水平,并对各检测值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的百分率为(9.27±2.0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96±0.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与血清HBV DNA(lgIU/mL)载量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38,P<0.05);与肝组织HBV-cccDNA及HBV-DNA(lgcps/mg)均无明显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r分别为0.162、0.306,两者均P>0.05);与肝组织炎症级别及纤维化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Spearman秩相关系数r分别为0.056、-0.047,两者均为P>0.05);与ALT亦无明显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r=0.044,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血清HBV-DNA载量呈正相关,提示Treg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发挥着重要的负性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是导致病毒复制持续存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观察慢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 6和IL 8水平在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64例慢性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患者 pHGF治疗前及治疗后 4周、8周血清IL 6和IL 8水平。结果 慢性肝炎及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 6、IL 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0 .0 0 1 ) ,且慢性重症肝炎 >慢性肝炎 (中度 ) >慢性肝炎 (轻度 )。pHGF治疗组的慢性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患者在治疗 8周后 ,其血清IL 6和IL 8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5) ,ALT与IL 6呈明显正相关 ;pHGF疗程结束后半年 ,其HBeAg、HBV DNA转阴率为 43.3%、46.9% ,转阴组IL 6、IL 8水平接近正常 ,而阳性组则明显高于转阴组 (P <0 .0 5)。结论 提示慢性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 6和IL 8水平与慢性肝病肝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是判定患者预后和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肝炎患者输血传播病毒 (TTV)感染情况 ,探讨其可能的致病作用。方法 采用套式PCR方法检测 2 5例肝炎患者TTVDNA ,对其中 3例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2 5例各型肝炎中 ,1 2例TTVDNA阳性 ,而 1 8例非甲~庚型肝炎中 8例阳性 ,血清AL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序列分析与日本株有很高同源性。结论 证实西安地区也存在TTV感染 ,TT病毒可能有一定肝损伤作用 ,TT病毒还可与HBV、HCV重叠感染 ,但似不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ConA活化小鼠脾细胞~(125)I—UdR掺入法,对111例各型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诱生的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进行了检测,发现:①除急性肝炎患者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外,其他各型HBV感染者IL-2活性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0.05),降低程度与临床病型有关;②病毒复制指标(HBeAg、HBV—DNA)阳性组IL-2活性显著低于阴性组(P<0.01)。结果提示IL-2活性的改变在乙型肝炎发病机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院1988年~1990年100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以放免法检测血浆6-keto-PGF_(10)和TXB_2。其结果显示血浆中PGF_(10)、TXB_2在肝炎患者中均升高,PGF_(10)/TXB_2比值降低,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异。对两者变化原因与黄疸并发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两者在肝炎的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微板核酸分子杂交ELISA法检测93例不同临床类型的乙型肝炎患者的基因型并同时测定肝功能.结果 93例不同临床类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B型24例(25.81%),C型59例(63.44%),D型5例(5.38%),混合型5例(B/D 3例,C/D 2例,占5.38%).93例不同临床类型的乙型肝炎患者中,以C基因型为主,其次为B基因型,部分以D型和混合型存在,无A、E、F型.按照慢性乙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硬化的顺序,C基因型的检出率逐渐增多,B基因型的检出率逐渐减少.肝癌患者C基因型的检出率没有依次增高.C基因型各型乙型肝炎患者的ALT、AST、TBIL均高于B型,ALB低于B型,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西安地区病毒性肝炎以C基因型为主,部分以B、D及混合型存在,未发现A、E、F型.除肝癌外,C型的检出率随临床类型的加重而增多.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检测与肝炎临床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乙肝病毒基因型与HBVDNA水平、HBeAg阳性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微板核酸分子杂交ELISA法检测93例不同临床类型的乙肝患者的基因型。结果93例不同临床类型的乙肝患者中,以C基因型为主,其次为B基因型,部分以D型和混合型存在,无A、E、F型。按照亚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顺序,C基因型的检出率逐渐增高,B基因型的检出率逐渐降低。肝癌患者C基因型的检出率没有依次增高。C基因型HBVDNA(log值4.69±0.66)水平低于B型(log值5.33±0.66),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eAg阳性率C型(69.7%)大于B型(42%),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安地区病毒性肝炎以C基因型为主,部分以B、D及混合型存在,未发现A、E、F型。除肝癌外,C型的检出率随临床类型的加重而增高,C型的HBVDNA水平低于B型,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B型。  相似文献   

13.
SinceCombes[1] firstlyreportedonecaseoftheHBV associatedmembranousnephropathy (HBV mGN )in 1971,theroleofhepatitisBvirus (HBV)playedin glomerulonephritiswas generally paidcloseattentionwhenitsmechanismwasinvestigat ed .Itremainsuncertainatpresent,however ,howHBVpl…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临床或病理确诊的98例原发性肝癌及269例非原发性肝癌疾患的血清AFP放射免疫测定结果。阳性率(>25ng/ml)分别为76.53%及28.25%原发性肝癌组AFP含量多呈高水平>400ng/ml升高,动态检测呈进行性升高或持续高水平。非原发性肝癌组则以低水平(25—200ng/ml)升高为主,超过肝癌阈值的(占7.81%)则多为一时性或在1—2个月内即恢复正常。AFP浓度的这种变化规律有助于两者的鉴别。并分析了原发性肝癌的AFP假阴性及非肝癌疾患的AFP呈高水平升高的可能因素,提出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综合分析及加强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15.
三甲益肝冲剂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三甲益肝冲剂对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并探讨与抗脂质过氧化有关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复方丹参组、三甲益肝冲剂组和正常组。以二甲基亚硝胺(DMN)腹腔注射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复方丹参组造模同时给予复方丹参灌胃,三甲益肝冲剂组造模同时给予三甲益肝冲剂灌胃,共4周。4周后处死大鼠取肝组织标本,光镜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组织Masson染色胶原纤维面积和血清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血清SOD活性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三甲益肝冲剂组Masson染色胶原纤维面积和血清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Masson染色胶原纤维面积和血清MDA含量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435,P<0.05),与SOD活性呈负相关关系(r=-0.358,P<0.05)。结论三甲益肝冲剂具有良好的抗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与抗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α预防实验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干扰素α(IFNα)预防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 36只随机分成A组 (对照组 ) 12只 ,正常饮水 ,皮下注射花生油 ;B组 (模型组 ) 12只 ,复合因素制成肝纤维化模型 ;C组 (IFNα预防组 ) 12只 ,造模方法同B组 ,干扰素α 1× 10 5U肌注 ,1次·d-1。 6周后处死观察肝内纤维组织、肝星状细胞 (HSC)、α 平滑肌动蛋白 (α SMA)及肝功能变化。结果 与B组相比 ,C组肝内Ⅰ、Ⅲ型胶原、血清Ⅲ型前胶原 (PCⅢ )、透明质酸 (HA)及层黏蛋白 (LN)明显降低 (P <0 .0 1) ,活化的HSC数目减少 ,凋亡数目增多 ,肝功损伤减轻。结论 IFNα通过减轻肝组织炎症和抑制HSC活化、诱导其凋亡预防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B、C基因型与乙肝临床表现与转归的关系。方法对300例乙肝患者进行B、C基因型检测,比较这两种基因型的临床差异,并对影响乙肝的各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肝硬化、肝癌组中C基因型构成比和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B型(P分别为0、0.01);两种基因型在患者年龄、性别、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HBV含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基因型肝癌的发生率是B型的5.43倍(OR=5.43,P=0.01)。结论 HBV基因型是乙肝临床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与B基因型比较,C型HBeAg阴转率较低,更容易导致严重的肝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拉米呋啶治疗慢性乙肝患者1年前后,患者体内HBV DNA多聚酶结构域C的酪氨酸—甲硫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YMDD)基因变异情况,及其与血清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乙肝标志物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及速率法分别检测60例乙肝患者经拉米呋啶治疗后其血清YMDD、HBV DNA、乙肝标志物及ALT的变化情况。结果拉米呋啶治疗9月、1年后YMDD的变异率分别为5%、13.3%。YMDD变异组HBV DNA阴转率为12.5%,无变异组HBV DNA阴转率为67.3%,两组阴转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拉米呋啶治疗1年后YMDD变异组ALT为(40.7±14.7)u/L,无变异组ALT为(26.5±10.1)u/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名HbeAg阴转患者无YMDD变异。结论乙肝患者经拉米呋啶治疗后,YMDD变异率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可逐渐增加,当其HBV DNA、ALT含量出现明显反跳时,应及早改变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