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韶关至花都段设计中,按照建设经得起运营考验和历史检验的世界一流客运专线铁路的要求,根据铺设无砟轨道高速客运专线对安全性、平顺性、耐久性要求高的特点,以及工程环境条件,通过精心设计,以及对设计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和再创新,制定出一系列满足客运专线技术标准的技术措施,从工程建设的源头上确保了武广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质量和运营要求,为我国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通过中、德咨询联合体对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桥梁设计的咨询模式和主要咨询成果的介绍,描述了中、德两国在桥梁设计理念、设计标准的差异.中外联合,优势互补,深入的理解国外相关标准和规范,有针对性地借鉴国外高速铁路桥涵的技术成果,从而指导武广客运专线桥涵设计和建设工作.对类似工程的咨询、铁路桥涵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武广客运专线铁路韶关至花都段工程设计的特点,针对铺设无砟轨道高速铁路的技术难点、重点、关键点,通过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再创新,有效地保证了武广客运专线铁路的建设质量,满足了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和运营的要求。该项目的设计特点,可供其他高速铁路项目参考。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武广客运专线是我国2020年前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北京-武汉-广州-深圳客运专线中的一段,与既有京广铁路构成京广铁路大通道,是我国铁路网的重要繁忙干线铁路.本文主要介绍了韶关至花都段部分复杂地段、特殊地段选线、新技术采用和总体设计中的一些体会.研究结论:本段线路比选了樟市方案、清远站位方案.其中樟市东、中、西3个方案,经从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环境影响,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推荐樟市东方案;清远站位白家塱站址及洲心镇站址2个方案,经从专业技术和经济两方面比较,推荐白家塱站址方案.同时,该段线路在专业设计时,在轨道、路基、隧道等方面采用了新技术,为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本文全面介绍了武广客运专线(韶关至花都)无碴轨道工程精密控制网技术方案研究设计,测量实施情况和精度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6.
介绍武广客运专线过渡段路基的本体强度、刚度过渡和地基沉降过渡的设计,提出客运专线过渡段路基设计不仅要根据地基条件、填筑材料及压实程度等方面进行过渡段的刚度与变形协调设计,针对相邻结构物间短路基的长度过短,存在动应力与动变形相互叠加,设计了"组合型"过渡段路基.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大规模高标准的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年京津、郑西、武广、沪宁、沪杭等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对客运专线建设、运营的认识也不断加深,每年发布许多与客运专线相关的文件.文章通过西成客运专线4个阶段勘察设计,从规范变化、地方因素、工程地质等方面阐述其对线路局部方案的影响及所作的相应调整,从而对铁路的...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通过对武广客运专线铁路中德联合咨询工作经验的阐述,对两国铁路桥涵设计中存在的重大技术分歧及差异进行论述与分析,期望引发铁路工作者的创新思路和对先进技术的深入探讨,促进我国高速铁路桥涵设计技术的进步.研究结论:中德两国在高速铁路涵洞设计、桥面布置、列车制动力、牵引力计算、连续梁桥墩制动力、牵引力分配、梁部徐变变形限值、桩基础计算方法及承台配筋原则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通过交流与探讨,了解掌握了这些差异的来源,并结合我国铁路的实际情况,对德方咨询意见提出了合理的取舍,可为提高我国高速铁路桥涵建设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全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全线隧道226座177.218 km,隧道及桥隧相连的地段占的比重较高。然而,在这些地段安装通信设备,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安装标准或安装工艺,为了满足客运专线通信系统必须具备高可靠性、高可用性、可维护性及可扩展性等要求,以及安装标准统一、质量可靠、美观适用,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工程研究形成了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隧道内通信设备的安装工艺。在隧道等弱场区域采用光纤直放站以实现GSM-R系统的交织冗余覆盖,光纤直放站的光纤应用的物理需求是复杂的,在此方面的创新设计,为光纤的应用简单化、施工安装明了化、故障查找快速化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设计和咨询中,通过对路基、桥梁、隧道重大技术问题的探讨,中国的设计技术标准和设计原则,基本满足客运专线建设的需要;外方咨询意见促进我们对技术标准和设计的完善,但不能照搬照套,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加以消化和吸收;不符合中国国情的问题,通过探讨达到相互沟通。通过对重大技术问题的探讨,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客运专线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作为全国在建的第一条高速铁路,其技术新、标准高、质量要求严,建设标准堪称"世界一流".就监理而言,中外监理联合体管理模式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是首次尝试.铁道部、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文中简称公司)将国外工程监理引进来,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引进国外监理的全新理念、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武广客运专线实行中外联合监理这一模式,尽管是一种铁路监理实践中的过渡模式,但对发展中的中国监理企业无疑是一次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方式上的变革,有利于提升中国监理职业化水准和缩短中国监理与先进国家监理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强夯及强夯置换技术在客运专线复合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宝和 《铁道工程学报》2007,24(7):33-37,66
研究目的:强夯及强夯置换技术在客运专线复合地基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通过武广客运专线武汉工程试验段强夯及强夯置换技术应用于松软土复合地基处理的工程实践,结合工程地质条件,从施工方法选择,工艺流程设计,质量控制等几个方面对强夯及强夯置换施工技术在客运专线铁路中的应用进行系统性应用研究。研究结果:综合考虑施工机械的性能及适宜地质条件,在新建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武汉工程试验段内选择典型区段分别进行强夯、强夯置换工艺试验以及夯前夯后检测结果对比分析,确定强夯与强夯置换工艺在新建武广客运专线近似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总结完善近似地质条件下施工工艺和经验,确定了相关工艺参数及检测方法,能够较好地满足承载力和设计变形值要求,能较好地控制工后沉降,加固效果明显,经济可行。研究结论:夯击能是强夯及强夯置换工艺中决定加固深度的重要指标,强夯及强夯置换加固处理粘性土特别是饱和粘性土均需要合理的间歇时间,强夯及强夯置换适用于客运专线复合地基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比大量的国内外高速铁路墩形,确定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桥墩的形式和结构尺寸,结合该线的地质状况,设计中进行了大量的计算分析,最终确定墩身和基础的分配比例。静动力分析表明,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各种墩形的力学指标都满足规范要求,采用无顶帽托盘的桥墩使得墩形更加简洁并且施工更加方便。  相似文献   

14.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路基变形控制设计关键技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全面介绍武广铁路客运专线乌龙泉至韶关段路基变形控制设计,阐述客运专线高标准的路基变形控制设计理念、方法与内容。提出无砟轨道路基变形控制设计的关键不仅要有准确的地质资料以及正确的土工参数,还关系到设计沉降估算方法的正确选取、设计沉降控制措施的合理选择、路基施工质量的控制、沉降监测系统与分析评估等各个方面。目前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已建成并经近1年的联调联试检验,成功地实现了变形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丁洁冰  赵鹏 《铁道运营技术》2009,15(4):31-33,36
为探索铁路客运专线客流运输的最佳途径,对客运专线本线客流和跨线客流输送模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了适合我国客运专线的客流输送方式。通过建立效用函数阐述丁直达和换乘的选择条件,并用规划建设中的武广客运专线与合武客运专线之间换乘客流的实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6.
通过武广客运专线韶关至花都段设计,介绍了线路纵坡方案选择、通过工程量与工程费用的研究比较,选择了大坡度方案,并在施工中实施顺利,为今后高速铁路线路纵断面设计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郑州至武汉铁路客运专线最大坡度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文科 《铁道勘察》2008,34(1):44-47
参考武广、郑西等铁路客运专线主要技术标准的研究设计成果,结合郑武客运专线的线路走向、沿线地形条件及地质特点,综合分析采用不同最大坡度对工程投资、工程措施的安全可靠性、列车运营费用和动车组的适用性等方面的影响,同时综合考虑旅客的舒适度和工程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等因素,确定本项目最大坡度的最优取值.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我国早年的铁路轮渡有关技术已不适应现状铁路发展及运输的需要,国外铁路轮渡由于其机车、车辆、道岔及有关技术条件与我国相差较大,也不能照搬到烟大铁路轮渡设计及施工中。所以,系统的研究适合烟大铁路轮渡工程特点的有关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对指导铁路轮渡技术设计、规范设计方法及为建设施工和实际运营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对适合我国机车、车辆及作业特点的铁路轮渡有关问题进行调查、考察,计算机图解检查和理论分析、计算、模拟试验,通过科学研究,得出正确结论。 研究结论:研究解决了烟大轮渡工程站型、作业方式、能力计算方法、栈桥最大坡度、栈桥轨道等问题。汲取多项世界先进技术,在渡轮动力推进系统、人行栈桥设计、栈桥轨道结构等方面创造了我国铁路轮渡“四个第一”。烟大铁路轮渡的研究设计成果通过了国家主管部门的审查,大部分应用于本工程建设中,部分成果纳入了《铁路工业站、港湾站设计规范》及《铁路站场及枢纽设计技术手册》中。  相似文献   

19.
武广客运专线设计为350 km/h的无砟轨道,为保证运行期间系统安全、乘客舒适,其线性的高平顺和高稳定性至关重要。因此路基作为铁路轨道的基础,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同时还要求刚度大、稳定性好和耐久性强。由于武广客运专线沿线存在分布较广、性质相对稳定的泥质粉砂岩,具备了进行物理改良试验及施工工艺研究的有利条件,在实验和技术人员的精心策划和研究下,通过科学、规范的实验,得到了与设计标准要求一致的数据,确定了在路基填料施工中的控制要素和检验条件,为路基施工提供了技术保障,能够保证运营条件下将线路轨道的设计参数维持在要求的精度范围内,满足高速行车需要。  相似文献   

20.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综合接地标准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综合接地系统是装备我国客运专线铁路的关键系统之一。该系统以贯通地线为主干,充分利用沿线土建构筑物内的非预应力结构钢筋作为接地极,形成低阻等电位综合接地平台,为沿线系统设备、设施提供接地。系统介绍武广铁路客运专线综合接地系统的接入范围、工程实施方案及设计分工、工程界面、系统接口界面划分等,总结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接地工程标准化建设的经验并提出建议,为其他铁路综合接地系统工程建设及标准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