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子宁 《中国铁路》2010,(12):67-69
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建设和发展,中国铁路逐步形成由高速铁路及既有线提速线路组成的大规模快速旅客运输网。适应高速铁路特点,为旅客提供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服务,建设功能完备的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系统至关重要。在分析中国高速铁路运营特点及其需求的基础上,对中国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系统的总体技术架构、主要设计特点、工程应用等关键问题进行综述,并对系统的未来建设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客运服务人员智能化监测与管理水平,文章基于超宽带定位和健康监测技术,设计面向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人员的智能监测与管理系统。从系统架构设计角度出发,对系统的总体架构、逻辑架构、业务功能架构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从系统实现角度出发,提出定位基站和系统软硬件部署方案,实现对客运服务人员的定位、轨迹追踪、健康状态监测和应急调度管理等功能,为提高车站运营管理效率和应急指挥调度能力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3.
高速铁路运营调度系统是高速铁路运输组织与调度指挥的中枢,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与多个系统进行信息交互.由于种种原因,各信息系统间接口标准、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等各不相同,系统间难以互联互通,数据难以集成和共享.搭建高速铁路运营调度信息共享平台,通过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和企业服务总线ESB技术,消除各异构系统间接口差异,实现信息高效共享.  相似文献   

4.
应用定性分析方法,分析我国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的发展趋势,提出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的新模式—高速铁路智能服务,以及对应的体系结构。针对高速铁路智能服务未来可能面临的服务模式、技术升级、运营层面等3方面的挑战,建议转变服务理念和经营理念,以旅客体验为中心,开放合作共赢,制定多元、多服务商的接口标准,以及可定制服务的集成标准。  相似文献   

5.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系统联调联试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时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的特点和信息系统的测试理论,给出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工作的定位,提出在客运服务系统进行整体集成后采用联调联试手段的必要性.阐述客运服务联调联试的内容、方法和技术、实施程序和测试过程,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说明在联调联试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到高质量成网运营和管控一体化的新阶段,提升调度系统智能化水平十分重要.针对调度系统需具备更好的运力资源调配能力和更快的业务响应能力的需求,研究京张高铁智能综合调度系统方案.从系统目标、系统总体结构、系统技术架构和系统功能等多个维度,采用主流的互联网开发框架和技术进行研究设计.系统具备客运调度管理、综合计...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如何提高旅客服务质量、保障旅客方便快捷通行已经成为车站客运部门的一个难题.大力发展车站自助查询系统的建设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主要手段之一.文章分析车站自助查询系统的应用现状,指出目前系统存在的不足与缺陷.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与我国高速铁路客运车站的发展规划,提出在系统架构和系统功能两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的方法.目前,已优化的系统在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试验成功.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满足高速铁路车站旅客自助查询功能的需求,具有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客运调度计划与列车席位管理关联紧密,为了解决目前客运系统与调度系统独立建设导致的信息交互不畅、岗位协同性较低等问题,保证运力资源与出行需求的精确匹配,提出高速铁路客运调度计划与席位管理自动交互方案。通过生产信息数字化管理、调度命令自动化执行模式研究及开行计划安全卡控等技术手段,设计包含计划下达、命令执行、席位自动调整、执行反馈在内的自动交互应用,实现调度业务域与客票业务域上下工序间的流程贯通、数据融合及专业协作,保证列车席位调整和列车开行计划调整的安全性和及时性,为适应高速铁路客运作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发展要求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列车客运服务的角度出发,针对列车旅客运输服务和管理工作的特点,提出了列车客运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详细地介绍了系统的总体架构和主要功能模块.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客运服务质量和生产管理的效率,为整个客运信息化乃至铁路信息化系统提供高效的信息共享手段.  相似文献   

10.
从铁路客运服务角度出发,针对旅客运输服务和管理工作的特点,提出列车客运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介绍系统的总体架构和主要功能模块。该系统能极大提高客运服务质量和生产管理效率,为客运信息化提供高效的信息共享手段。  相似文献   

11.
针对旅客对铁路客运信息查询的需求,通过采集客票、调度等铁路现有生产系统的客运实时信息,结合铁路需对外宣传、公布的信息,应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旅客开发出利用电话通过自助语音和人工服务两种方式查询所需客运信息的声讯查询服务系统,该系统已在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成功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正在从重视“工程数量和规模扩张”向重视“质量安全和效益”转变。为应对新的建设模式对施工工艺提出的更高要求,立足京沈高速客运专线施工作业标准,围绕铁路客运服务信息工程,以交付安全、优质工程为目标,借鉴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系统工程设备安装经验,阐述工艺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工艺质量评定体系,对此类安装工程的实施质量进行全面评定,为打造精品客运服务信息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赵春雷  刘志明 《中国铁路》2010,(12):34-37,61
从高速铁路安全、高效运行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铁路的组织管理模式,提出构建现代化高速铁路运营调度系统体系的设想,从组织管理架构到技术实现手段等方面描述高速铁路调度指挥系统体系的构建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现代系统集成技术与仿真技术对这一体系进行验证,并实现对高速铁路运输的统一管理、调度指挥和行车控制。实现对不同专业业务的高度集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与集成技术构建现代高速铁路调度体系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推进与客流量的攀升,大客流已经成为许多铁路客运车站的常态。重视大客流条件下的铁路客运安检查危工作,开发一个信息化的客运安检查危系统,是保证铁路旅客运输安全的关键。文章基于旅客服务与生产管控平台,设计铁路客运安检查危系统,介绍系统架构、功能设计、核心模块、关键技术及应用效果。在张家口客运车站、青岛客运车站对系统的功能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禁限物品的识别率得到明显提高,实现了安检信息的集成与共享。铁路客运安检查危系统的应用,有利于发现车站运营安全风险,提高安检工作效率,确保安检工作平稳、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速铁路运营与服务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乘客对高速铁路客运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以乘客为中心,抓住乘客需求,提升服务质量是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论述高速铁路乘客的客户体验、客户体验价值的概念和特征,从期望和感知两个维度分析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构成要素,并详细阐述体验价值与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之间的内涵关系,帮助铁路企业从本质上认识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与乘客预期的各项差距,对提升客运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和分析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的总体架构,重点围绕客运服务各子系统进行功能设计,概要分析各子系统的主要技术实现,展望系统的实施前景.  相似文献   

17.
王培 《中国铁路》2010,(12):57-61
以形成完整的中国高速铁路客运产品设计方法体系为目标,从分析客运产品层次及要素出发,提出客运产品设计原则与总体思路。研究客运产品的设计方法,从可达性、时效性、便捷性和经济性四方面研究列车开行方案设计及调整,从自助式、人性化、差异化等方面研究服务产品设计,并提出中国高速铁路品牌战略。  相似文献   

18.
铁路旅客服务质量和旅客服务系统信息化水平是衡量铁路客运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设计先进的铁路旅客服务信息系统,为旅客提供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优质服务成为铁路客运工作比较急迫的需求。分析我国铁路旅客服务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及系统构成,将中台作为连接前台与后台的桥梁,提出基于中台的铁路旅客服务信息系统设计方案,给出基于中台的系统总体架构。研究表明,采用中台技术的系统可以提高铁路旅客服务信息化水平,提升旅客出行体验,进一步提高铁路客运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系统(简称高铁客服系统)不间断正常运行,确保旅客便捷进站、候车、乘车、出站,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南昌铁路局为例,分析了高铁客服系统故障原因以及设备、标准、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就完善高铁客服系统和改进维修管理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针对高速铁路枢纽车站内旅客换乘时缺乏准确的综合交通信息的问题,设计高速铁路综合枢纽车站换乘引导信息服务平台,描述其技术架构、结构与功能。通过采集与融合与高速铁路枢纽车站接驳的各种交通工具的多源交通数据,该平台可为旅客提供准确、便捷、较为全面的换乘引导信息服务,有助于提高旅客在高速铁路枢纽车站的换乘效率,缓解车站旅客疏散压力;同时,平台可对高速铁路与城市交通接驳服务需求进行预测,帮助客运部门优化运力资源的配置,实现交通资源高效组织与利用。并对高速铁路枢纽车站内5G技术应用场景进行展望,以进一步改善旅客出行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