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海运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强做大航运业,对于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当前,我国航运企业的发展仍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船公司承运  相似文献   

2.
我国有广阔的“海洋国土”和漫长的海岸线,海洋维系着中华民族崛起的诸多重大安全和发展利益。进入21世纪,争夺海洋战略地位与资源的斗争日趋激烈,我国在海洋开发利用和海洋防卫上的能力还不够强,海上维权力度不够,海洋权益面临严峻形势。海军是国家海上力量的主体,捍卫领海主权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是海军的神圣使命,海军必须适应国家战略利益空间不断拓展的现实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海军,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运》2010,(3):12-12
海运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强做大航运业,对于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当前,我国航运企业的发展仍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船公司承运我国进出V1货物的份额仍然较低,无论是集装箱、油品,还是散货运输均不足30%,海运贸易逆差已经成为我国服务贸易中的最大逆差项目,这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是不相匹配的。  相似文献   

4.
长江自古以来在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经济方面,长江的意义是"黄金水道"。在国防方面,长江的意义就是交通。在所有交通中,最有军事价值的是水路交通,也就是长江。因此,长江航道在国家经济战略和国防安全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长江航道的建设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必须从这些问题中寻找到合理的应对方法,才能实现经济与国防的双赢。  相似文献   

5.
国防交通是以国力为基础的国防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作为处在国防建设特殊地理位置的福建省,其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与国防交通密不可分。为此,积极研究、探讨国防交通中的福建港航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国防交通与福建经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国防交通是以国力为基础的国防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作为处在国防建设特殊地理位置的福建省,其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与国防交通密不可分。为此,积极研究、探讨国防交通中的福建港航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国防交通与福建经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董海防 《船舶工程》2019,41(11):前插7-前插13
正在陆、海、空、天四大空间中,海洋不仅是远未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还是当今世界军事与经济竞争的重要领域,更是我国维护国土安全和国家权益的主战场。目前,受距离和装备技术的制约,我国岛礁建设、海洋权益保护、深远海海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远海能源供给能力受到较大限制。因此,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要解决  相似文献   

8.
航运政策研究迫在眉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航运作为连接世界市场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在各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许多国家来讲,保持和发展自己适当规模的商船队对国家经济的独立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国防方面也有很大的战略意义。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商船队,需要制定出好的航运政策,目前世界有关国家均对此十分重视,我国作为世界海运大国,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制定和完善我们自己的航运政策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 航运政策是一个国家对本国航运业  相似文献   

9.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会刊“船舶工程”创刊十年来,在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推进船舶科技进步、发展船舶工业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一船舶是多学科、多专业、高技术的综合产品,现代舰船工程体现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世界上一些先进工业国家在本国科技、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船舶工业的发展都曾起过重要作用,并曾是这些国家进入世界经济贸易竞争中的战略支柱产业,如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的英国和战后的日本。我国船舶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我国现代水上运输、现代海洋开发、现代渔业和现代国防装备的制造部门。对外开放以来,船舶产品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机电出口产品。发展船舶工业对发展我国水运事业,解决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交通、能源紧张状况,加强海军工程开发和国防现代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台州市海岛资源优越,水产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但交通建设限制了海岛经济的发展。建议沿海为外商投资区,除个别国防要地外,所有岛屿实行对外开放;增加融资渠道,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海洋大国,开发和利用海岛资源,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选择。但由于海岛较复杂的自然条件和外部环境,在海岛建设大型项目具有较大风险,面临较大挑战。本文通过对某离岸海岛大型能源项目场平工程中拟采取的关键技术和施工管理措施的分析,识别出其中存在的风险,以便后续采取针对性措施,规避、减轻或转移风险的发生,保障项目建设和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12.
日本海上保安厅建立于1948年,其总任务是保障海上航行安全、维持海上交通秩序。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一、警备与救难 1.领海及200海里水域的警备据统计,1979年因避风浪、发生海难等理由进入日本水域的外国船舶有1,853艘。1980年上半年发现侵入日本领海的外国渔船有1,005艘,进入日本200海里渔业水域的有15,665艘。数量相当可观。至今为止,实行12海里领海的国家有81个,实行200海里领海的有14个国家,实行200海里经济水域的有50个国家,实行200海里渔业水域的国家有22个。随着管辖水域的扩大,各国都很重视海域的警备。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东南沿海,海岛星罗棋布。近年来,国家正加大对海洋和海岛的建设和开发力度,也建了不少海岛码头,大大改善了海岛对外交通条件。但由于海岛周围浪高潮急、地形地质复杂,覆盖层簿、基岩外露、表面起伏大、坡度陡,建设码头的难度通常要比内陆地区大,特别是500吨级左右的码头往往投资额又不大。因此,如何选择适应这种水文地质条件,造价经济、工期较短、施工简单的码头基础结构型式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付昌辉 《中国港口》2005,(10):22-23
近几年,为了合理开发与发展部分海岛,国家与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造了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使海岛实现了由“海岛经济”向“半岛经济”的转变。这一转变,基本解决了困扰海岛发展的交通与饮水两大问题。然而,利用海岛的特殊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才使海岛向现代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国防军工技术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力开展国防军工技术转移工作,对于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我国国防军工技术转移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国防军工技术转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我国国防军工技术转移与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所谓国家内水,是指国家领海基线以内的一切水域(包括海港、海湾、湖泊、运河、河川及内海等).内水的法律地位等同于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它不同于领海,所有国家船舶均享有无害通过领海的权利,但外国船舶没有无害通过沿海国内水的权利.基于领土主权,沿海国港口的水域为内水,受沿海国专属管辖.  相似文献   

17.
国防实力的强弱是一个国家经济兴盛强大的重要表征,优良的国防装备来自该国军工科研院所的研究和开发能力的支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两弹一星”让中国跻身于国际政治舞台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十大军工集团的成立,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引向了相对封闭的军工系统,同时伴随着我国的“入世”和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军工科研院所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来自国内外的严峻的双重挑战和竞争压力。本文试从军工科研院所当前面临形势、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三方面做一粗浅的剖析。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航运的发展就离不开江河湖海。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贸易得到发展,航海运输成为对外经济的重要渠道,在我国海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航海运输以海岛为依托,通过海岛的港口、码头、仓库等基础设施,进行远洋海运。而航海运输又能为海岛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反作用于海岛的城市建设。对此本文将从中国海岛的概况与分布特点出发,阐述中国海岛与航运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更好促进二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联合国海洋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把总面积为3.61亿平方公里的世界海洋划分成两大部分:国家管辖海域,包括沿海国家的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面积为1.093亿平方公里;公海和国际海底面积为2.517亿平方公里.前者占世界海洋面积的30.3%,人们称作海洋"国土",后者占世界海洋面积的69.7%,人们称作海洋"公土".  相似文献   

20.
由于远洋运输船舶要经常越海跨洋,航行于它国的领海,靠泊它国的港口装卸货物。因此长期以来有人认为船舶是该国(船旗国)的一块“浮动领土”,或者称“领土的漂流部分”,这种观点在我国的电视剧中也曾出现,但是,其正确与否,愿与有兴趣者共探讨。众所周知,船舶是一国自然人、法人或国家所拥有的财产,因此,根据各国海商法典的规定,船舶必须进行登记,取得船籍港和航行权,才能悬挂该国国旗航行于国际间的港口,进行海上运输。它所服从的仍是船旗国的法律以及遵守国际上所公认的惯例,例如领海的无害通过。同时,船舶进入它国领海或港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