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为了制定引导公众意识与行为转变的策略,尤其是对无车日的规划以及为将其应用于其他可持续性城市交通措施中提供指南.介绍了几种有关引导公众对于公共交通与其他可持续性交通方式的意识与行为转变的策略,重点介绍了公众目前与将来可以使用的可持续性交通方式,以及公众尤其是决策者对于城市交通问题的态度及其对于可持续性交通解决方案(如步行、骑自行车与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的看法.最后,提出媒体是提高公众对于可持续性交通活动意识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2.
关积珍不仅是国内一流的智能交通企业——北京四通智能交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通ITS")的掌门人,而且是国内知名的智能交通行业专家,身兼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智能交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等职务,是"十二五"国家"863"战略研究智能交通与安全分组的召集人。"关注技术动态,创新发展,积极承担科技型项目。智能交通领域,创新研究是前进的重要基础",凭借对科技的信念,十多年来,经历风浪后的四通ITS奠定了在行业内的专业化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会产生的短时高强度交通流问题,保障赛时交通运行顺畅、有序,对外公路交通运力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赛时公路的需求进行预测,研究了交通需求来源和交通方式划分,并分析赛时道路的功能及交通组成。此外,提出了一种基于公路通行能力手册、实际道路情况、复杂天气状况以及赛时各项影响因素的运力分析方法,对张家口赛区提前进行交通运力的分析与评价,对于保障赛时交通运行顺畅、有序、及时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促进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探索创新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等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山东省交通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方式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就加强交通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提出了对策建议、并对我省交通企业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建立交通国有资产运营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专题导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专业、不同部门因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交通枢纽"的解释也存有差异。本期交通枢纽专题主要是从城市与城市交通的视角谈及"枢纽",意指城市对外交通(如机场、铁路客运站、长途汽车站等)、市内交通(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汽、电车站,出租汽车站,小汽车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场、步行设施等)以及周边道路、交通信号等其他交通配套设施共同组成的整体。例如:铁路客运枢纽、空港枢纽、轨道交通枢纽等。  相似文献   

6.
交通方式结构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锡明  李娜 《城市交通》2009,7(1):51-56,65
由于交通方式结构在实际应用中容易产生混淆和误判,需要重视交通方式结构的界定问题。首先从交通方式结构的定义入手,分析了交通方式结构界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需要在交通方式划分、度量内容以及度量范围3个方面对交通方式结构进行界定。交通方式结构比较时,对交通方式进行归类。度量内容即交通量的统计内容,包括出行量、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根据度量内容不同,将交通方式结构划分为出行方式结构、乘行方式结构和客运方式结构。而度量范围可以从地域、时间、方式等方面进行界定。最后以上海市和大伦敦地区的实际数据对3种交通方式结构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7.
随着交通建设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交通监管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监管现代化的要求,引入新的技术、提高监管效率无疑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射频识别技术(RFID)可以实现多目标、非接触式的唯一性识别,是构建"物联网"的支撑技术之一。以RFID技术为基础,结合电子传感、信息处理以及无线通信等技术,实现监管系统与车辆间的主动辨识以及信息交互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克跃 《城市交通》2014,(1):61-65,73
中国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更加侧重于解决机动交通问题,较少考虑人在街道上的活动需求,以及街道空间的设计问题。首先追溯"街"和"路"的概念起源、比较国内外"街"和"路"的概念差异。指出"街"强调公共活动空间属性,"路"强调交通通过性,二者在空间界面、使用功能、使用对象以及交通特点方面均有不同。探讨中国与英美国家、日本城市道路分类的异同,指出英美国家及日本对"街"和"路"在概念上有明显区分。详细阐述街道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同时应满足人对街道的使用需求,使其具有安全性、包容性和可替代性,并做到绿色环保以及与立体空间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9.
龚星星 《城市交通》2009,7(5):49-55
介绍了芝加哥中心区交通规划建设情况,重点从道路网络、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等方面解读中心区交通体系,分析其交通出行特征以及所采取的交通发展策略。总结中心区交通发展的经验,认为解决城市中心区的交通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强大的公共交通系统,打造立体化的道路网络,倡导多元化交通方式,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等。  相似文献   

10.
上海正在编制"十三五"综合交通规划,我有几个具体建议。 一、关于编制原则 上海"十三五"综合交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应坚持两个相结合的原则。 一是《规划》应与《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2013版)》(以下简称《白皮书》)相结合,做到一脉相承、互动融合。《白皮书》提出的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综合交通体系的目标,以及"以人为本"和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应在《规划》中体现;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入分析出行者的汽车共享选择行为,首先以技术接受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将对汽车共享选择行为具有影响的心理因素整合到传统的离散选择模型之中,形成混合选择模型.然后,基于南京市的实证调查数据,运用混合选择模型对出行者的汽车共享选择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出行者对于汽车共享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等心理态度潜变量对其选择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混合选择模型比传统不带潜变量MNL模型对实证数据具有更高的拟合度.  相似文献   

12.
网络约租车为居民提供一种便捷的出行选择。但是,作为以小汽车为运输工具的非集约化出行方式,网络约租车应当在与城市规模、功能布局等相适配的前提下适度、有序发展。结合2015年7月和11月组织的两次北京市网约车用户问卷调查结果,量化计算网约车发展后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道路资源分配变化。数据扩样测算结果显示:北京市网络约租车出行规模已极为庞大,日出行量高达352.6万人次,约占全市出行总量的11%,其中转移自公共交通和自行车交通的比例高达58%。道路交通运行跟踪监测结果显示:网络约租车每日增加小汽车出行量33.0万车次,占六环内小汽车出行总量的2.7%,与北京市2015年前三季度交通指数较2014年同期增长20%有较高相关性。最后,针对促进网络约租车有序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在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非常严重的交通问题,为了缓解小汽车的交通压力,必须合理规划私人小汽车保有量.本文首先对现有私人小汽车保有量预测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然后结合我国小汽车的发展阶段,考虑交通供求关系及其表现形式,基于用户效用最优、随机均衡原理开发了一个双层规划预测模型,最后将其应用于一简单网络,说明此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小汽车限购、限行政策引发各界讨论,但是缺少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角度出发阐述并反思政策推出背景和调整思路等方面的研究。分析讨论深圳市历次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小汽车限制政策规划内容及实施情况。探讨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层面,面向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应当提出的小汽车限制政策内容及要求。在战略层面提出小汽车发展政策,强调交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强化管理政策的法定地位。最后提出,要持续加快构建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并通过更严格的限制小汽车拥有、使用措施,继续深化道路空间使用管制。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公共自行车处于发展模式决策的关键时期,亟须明确合理的发展定位,以适度控制规模,引导并协调好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关系。从北京市公共自行车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入手,分析公共自行车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及其与现有交通系统的关系。明确北京市公共自行车的发展定位,即私人自行车交通的有效补充、发展自行车交通的重要环节、倡导绿色出行的重要手段。北京市应明确公共自行车的公益性定位,将公共自行车纳入公共交通体系,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的延伸和补充,使之成为解决公共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小客车管理政策是城市交通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结合上海市新一轮交通发展白皮书的编制对相关政策进行研究。简要回顾了上海市小客车额度拍卖政策的演进历程,在综合分析小客车管理相关政策实施效果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小客车管理政策面临的问题。对上海市小客车增长的潜在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结合城市路网容量和环境容量研究,提出上海市小客车的增长容量限制。最后,从额度拍卖政策调整、外省市号牌车辆通行管理、停车需求管理、经济和环境策略等方面提出上海市小客车管理政策的优化建议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共享单车的兴盛和分享经济理论的产生,为研究后汽车时代的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全新的启示。指出城市交通体系的转型需要从关注物即交通设施增长转移到关注人的移动。针对值得关注的四个关键问题展开详细探讨。一是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中,出行需求的满足总是要求交通设施成比例增长;在分享经济的情景中,有可能实现出行需求满足与设施建设的脱钩发展。二是对交通工具进行技术改进,无法解决消费规模扩张导致的反弹效应问题,需要系统变革和社会创新,发展共享出行就是这样的案例。三是城市交通体系的转型以共享出行为导向,则有可能用较少的人均汽车保有量解决增长的城市出行需求问题。四是共享出行系统的建设需要与公共交通系统、共享空间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8.
从城市发展、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和居民消费水平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大城市小汽车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我国大城市小汽车的发展应明确分阶段目标,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当前小汽车的发展速度,并应控制适度规模,这对于我国城市小汽车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统计学方法在研究浮动车车速时未考虑其空间结构性的问题,在分析传统统计学研究缺陷的基础上,介绍了地统计学的特点、应用领域和在车速研究中的应用原理;阐述了空间分析方法的总体模型和算法流程.利用北京市2005年5月研究样区的实际速度数据对浮动车的车速进行了空间结构分析和空间插值分析.结果证明,地统计学方法作为一种分析空间数据的新方法,能够解决传统统计学方法无法解决的空间变异性问题.对研究具有空间特征的交通对象,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和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对研究宏观层面的交通规划和中观层面的交通系统运行特征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国新出现的专车服务所引起的有关出租汽车的争论,从大城市交通发展总体战略和交通政策的角度,论述出租汽车和专车服务的性质以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功能定位。阐明专车服务属于出租汽车服务范畴,大城市应该控制出租汽车总量。从三方面提出出租汽车发展策略:适度提高出租汽车价格,建立多层次价格体系;加快出租汽车行业改革,满足不同层次的交通需求;不断提高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服务水平,以降低出租汽车出行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