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扈明 《中国港口》2004,(12):12-12
天津港长期以中西部地区作为其重要的腹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天津港把与西部地区的合作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天津港先后成立了四川、陕西、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办事处,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有关港口、海运业务咨询及运输组织工作。通过为货主设计运输方案,协调铁路运输、海上运输,  相似文献   

2.
张璟  李晶 《水运管理》2023,(1):15-18
为全面衡量港口在陆上交通中发挥的作用,考虑港口及其到达腹地城市的交通影响因素,改进重力模型,并分析港口交通可达性。以港口与腹地城市的特点为基础,选取相关指标构建港口吸引力和腹地城市影响力指标体系,使用CRITIC法对指标集结;以公路交通网的道路等级分类为基础,对距离因素进行改进。计算东北三省4个主要港口2020年的陆向交通可达性,对比分析港口陆向交通可达性高低、分布特点及原因。  相似文献   

3.
海峡西岸港口群腹地无水港网络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莹  王健 《中国水运》2009,(12):22-24
介绍了海峡西岸港口群腹地内各节点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通过分析综合交通网络得出各节点城市与海西主要港口的交通可达性,选取影响无水港选址、建设发展的内外部综合因素为评价指标,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模型,对港口群腹地范围内的"无水港"进行选址并等级划分,期许为构建海峡西岸港口群腹地无水港网络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传统模型运输业态群落在演进阶段无明确界限,导致海上运输作业效率较低,针对该问题,提出互联网+环境下集装箱港口货船海上运输新业态群落模型构建。根据集装箱港口货船海上运输作业环节,对集装箱港口货船海上运输情况进行预测,在约束条件下,确定海上运输作业顺序问题与柔性作业车间调度之间的关系,由此构建海上运输新业态群落模型。通过实验验证结果可知,该模型最高运输作业效率可达95%,为保证海上运输行业稳定运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电煤事关我国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阐述煤炭的危险特性,结合事故案例分析煤炭海上运输风险,在梳理煤炭运输有关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煤炭海上运输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年会报摘     
新华社——交通部部长:中国沿海将逐步形成五大区域港口群交通部部长李盛霖在第三届海运年会上说,为了合理、有序开发和利用港口资源,国务院已审议通过了《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确定了中国沿海将逐步形成五大区域的港口群,自北向南依次是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西南沿海地区。规划将重点建设煤炭、石油、铁矿石、集装箱、粮食、汽车及物流、陆岛滚装、旅客八大运输系统,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提供便捷和高效的运输服务。人民网——深港西部通道工程进展顺利据深港西部通道工程有关负责人在国…  相似文献   

7.
刘文远  肖倩  陈红梅 《水运管理》2009,31(10):23-26
为提高码头装卸效率,加快船舶周转,通过对港口煤炭物流集疏运系统特点的分析,阐述集疏运系统对港口物流效率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港口物流集疏运系统不但直接影响港口吞吐量,还间接影响港口的整个业务流程。结合煤炭集疏运流程特点,提出建立时间最小化的综合平衡优化模型,并认证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采取中央、地方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加快了港口建设步伐,港口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缓解了港口“三压”(压船、压车、压货)现象,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运输市场开放后,抓宏观调控和全面统一规划力度不够,“在一些地区和货主专用码头建设,确实存在着重复建设、盲目发展问题。”(交通部部长黄镇东在交通计划前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有些煤炭码头建设超前过度,供过于求,港口市场大于货方市场。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衡,形成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铁海联运的基本格局。”在煤炭出运铁路通道的出海口集中建设煤炭装船港口是必要的,但从煤炭装船港现有的、正在建设的码头泊位能力看,不仅超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北移,环渤海地区以腹地丰富的煤炭、矿产资源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使得沿线港口具备了增长的良好动力。河北省沿海经济区发展列入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序列,秦唐沧地区经济发展被提升至环渤海  相似文献   

10.
结合秦皇岛港核心生产数据,采用先进可视化分析工具,提取秦皇岛港煤炭运输流向基础数据信息,对秦皇岛港的煤炭流向区域及煤炭客户需求量变化趋势进行数据分析及挖掘,分析出秦皇岛港煤炭大客户资源。以客户生命周期价值为出发点,构建港口煤炭需求客户价值指标评价体系,建设煤炭客户分析系统,为港口客户关系资源分析及客户管理模式的形成等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1.
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资源利用角度,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理论方法、计算模型和指标体系对港口经济贡献进行系统研究。对港口相关经济活动进行广泛调研和科学识别,构建港口对地区经济贡献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国情对国际通用的"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改进,摸索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特色和港口行业生产特点的港口经济贡献的测算方法,从而能够比较科学、全面、客观地衡量港口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陈红梅  张心领 《水运管理》2010,32(11):22-23,37
为不断提高港口煤炭物流集疏运系统的能力,分析港口煤炭物流集疏运系统的运行现状,提出通过信息化建设,在港口煤炭物流集疏运系统中利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实现货源地、铁路、港口、航运与煤炭用户之间的有效对接,以及煤炭物流信息实时共享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投入-产出模型在港口对地区经济贡献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小明  王薇 《水运管理》2005,27(3):16-18
通过对港口贡献识别系统、港口贡献度(率)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对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提出港口对社会和地区经济贡献度量化指标,论述投入-产出模型在港口对地区经济贡献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沿海集装箱港口的发展大体形成了三个区域:一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二是以深圳为龙头的华南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三是以天津、青岛、大连为代表的“三北”(华北、东北、西北)和环渤海地区。从华东和华南地区看,区域性的集装箱中转枢纽港已经形成,而北方环渤海地区集装箱港口发展走势尚不十分明朗。随着中国航运市场的进一步放开,  相似文献   

15.
根据物流场运行的基本原理,将我国“北煤南运”产地、港口、铁路、水运等要素与物流源、物流汇、物流节点、物流通道各要素相结合,依据物流场模型,建立我国“北煤南运”运输网络模型,对现有运输网络进行优化,实现运输利益最大化。结合实际中的“北煤南运”案例进行分析,验证模型的适用性,并对我国现有的煤炭水运网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煤炭是保障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性基础资源,为解决煤炭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更好做好"西煤东运"和"北煤南运",服务国家能源运输,2004年12月22日,由国务院审议通过的《渤海湾地区港口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在环渤海湾布局6个煤炭装船港口,但是没有明确界定煤炭装船港的设计吞吐能力。随着中央企业和地方港口集团掀起煤码头投资建设的竞赛,环渤海湾煤码头运力过剩已经开始凸显,由于专业化煤码头的业务同质性很强,加上环渤海地区港口腹地交叉现象严重,甚至部分是完全重合,各大煤炭港口之间的市场竞争、政策竞争、投资竞争等进入白热化。  相似文献   

17.
环渤海经济区集装箱枢纽港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环渤海地区港口集装箱运输迅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三足鼎立的竞争局面,谁将成为下个世纪这一地区的枢纽港是航运企业关心的重点,末文从环渤海港口的现状出发,对环渤海8个主要集装箱港口的发展趋势进行枢纽港分析。  相似文献   

18.
港口作为全球综合运输网络的重要节点和国际物流链上的重要一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和内在潜质,也是港口自身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途径和战略目标。港口作为全球综合运输网络的节点,其功能不断拓宽,在发展现代物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港口以复合优势实现现代物流中心的功能、港口的多重身份在国际物流中具有战略地位、港口通过物流系统提供增值服务。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环渤海地区天然气消费现状和供应格局的分析,指出环渤海地区海运进口液化天然气(LNG)在冬季需求集中、LNG泊位淡旺季利用不均衡等运输特点。根据区域LNG运输特点和现状泊位利用率情况,进一步分淡、旺季对LNG泊位利用率进行了细化研究。结合沿海LNG船型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对LNG泊位通过能力计算参数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测算出近中期环渤海地区LNG接收站泊位通过能力达500万~550万t较为合理,并提出未来泊位能力挖潜方向。研究结论可对区域LNG相关港口规划和设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我国在印尼等地区建设港口项目越来越多。本文介绍了印尼爪哇7燃煤电厂配套码头煤炭运输船型和装卸工艺平面布置的特点,对当地常用的煤炭卸船设备桥式抓斗卸船机、链斗式卸船机和悬链斗式卸船机进行了分析比较,对长距离水平输送设备普通带式输送机和管状带式输送机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比较,为类似地区码头的煤炭运输船型选择、装卸工艺平面布置和设备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