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周扬军 《城市交通》2012,10(5):50-54
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是推进公交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在各地大力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背景下,如何编制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以引导具体建设实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提出具有普适意义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框架。然后,对规划所涉及的功能定位、建设运营模式选择、系统架构分析、规模分析、布局规划等主要内容进行解析,给出相应工作思路和方法。最后,提出公共自行车服务点落实建议,并指出加强系统运营研究等未来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编制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山市2011年10月实施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以来运营状况良好,笔者简要介绍了该系统的站点布局及运营模式,并通过大量的运营数据和问卷调查,分析了公共自行车使用者人群特征、租用次数与出行目的、单次公共自行车租用时间与步行到租车点耗时情况、周日与周末租借量的差异、租借量与天气的关系、公共自行车出行空间分布特征、出行者使用感受等基本特征,为其他城市开展此类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自行车交通是低碳交通方式之一,南昌市已被交通运输部列入全国十大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选取南昌市区的某片区作为研究对象,从公共自行车站点布置、自行车设计、自行车专用道规划及横断面设计、系统运营模式、成本预算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南昌市应建立公共自行车系统,并对南昌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规划建设提出具体做法,以期为南昌市的低碳交通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敏辉  钟明 《城市交通》2009,7(4):45-50,12
上海市自行车出行比例高,拥有良好的自行车道道路条件,具有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优势。从规模估算、网点布设原则、网点布局典型模式、押金及租赁费用等方面阐述了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规划内容,并重点分析了校园、产业园区、轨道交通车站3种典型的网点布局模式。最后,介绍了公共自行车的技术系统以及运营管理上的特点。上海市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的网点总数约100个,近期将有500个网点投入使用,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不仅为居民带来方便,还有利于缓解道路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5.
汤諹 《城市交通》2010,8(6):34-39,43
针对上海市城市外围地区居民出行难的问题,永久自行车集团与张江高科技园区、闵行区主管部门合作,开展了公共自行车与轨道交通结合的机动性创新项目实践。首先介绍了项目采用的"PPP"模式运营开发以及专业化的硬件设施。重点剖析了闵行区的实践案例,在分析现状问题的基础上,介绍了公共自行车系统租赁点的布局以及独特的计费体系。采用用户问卷调查方法,了解公共自行车的使用人群特征以及使用次数、单次使用时间、接驳方式等情况。结果表明,公共自行车系统扩展了轨道交通车站的有效服范围,弥补了城市外围地区出行服务不足的缺陷,并为更大范围内土地利用功能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正1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现状和问题2007年,我国出现了第一家系统性、在城市实现全覆盖的公共自行车运营公司——杭州公共自行车服务有限公司,此后10年间,投资形式不同、运营方式各异的公共自行车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全国上百个城市建立了公共自行车系统。2009年,武汉市采取"政府主导扶持,企业投资运营"的模式,成为我国首个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免费公共  相似文献   

7.
目前,全球有135个城市运营着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且大部分集中在欧洲,其中法国巴黎规模达到2.06万辆。在我国有24个城市运营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2008年5月开始运营的杭州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目前设置了2204个站点、配备了5万辆公共自行车,超过巴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下面简略介绍世界部分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中国各城市公共自行车规模快速扩张,开展其服务特征的分析和评估对优化系统有重要意义。以杭州市为例,抓取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规模、分布与运行状态等开放数据,通过城市间以及城市内部片区间的横向比较分析其服务特征。总体上杭州市公共自行车服务覆盖水平较高,各片区(除部分外围组团外)均注重对于居住区的覆盖;相比其他城市,租赁点布局更密、覆盖更广、规模更大。各片区系统所处的阶段性特征和各运营主体的布局策略差异明显。租赁点空间分布特征显示:系统配车数量以及满载率总体合适;可借车辆数在空间上表现为"分散—聚集—分散"的时变特征,聚集区呈现"一核多心"的等级化特征。租赁点分时状态特征显示:超过50%的租赁点接近饱和或空缺状态,且在集聚区内小范围集中。  相似文献   

9.
《城市公共交通》2011,(11):14-14
9月20日.李永生董事长率队前往广州公共自行车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佛山市禅城区交通局实地考察公共自行车运营情况。两地同行热情接待我公司考察团。双方就广佛两地公共自行车的整体运营情况、公共自行车可持续发展配套的财政政策体系、公共自行车企业如何实现收支平衡、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及解决方法等多项课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城市公共自行车实施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行车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绿色环保、方便快捷等优点,在短距离出行中有无法替代的优势,因此被认为是解决城市交通出行矛盾的重要措施.本文对比了国内外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的各种模式,分析了其优缺点,指出我国上海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政企合作模式值得借鉴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公共自行车处于发展模式决策的关键时期,亟须明确合理的发展定位,以适度控制规模,引导并协调好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关系。从北京市公共自行车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入手,分析公共自行车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及其与现有交通系统的关系。明确北京市公共自行车的发展定位,即私人自行车交通的有效补充、发展自行车交通的重要环节、倡导绿色出行的重要手段。北京市应明确公共自行车的公益性定位,将公共自行车纳入公共交通体系,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的延伸和补充,使之成为解决公共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在推进低碳绿色的城市交通体系的发展背景下,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城市短距离出行、与公交无缝换乘以及休闲旅游方面作用显著,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已成为各个城市交通系统建设的重点内容。以泰州市为例,对公共自行车系统在中等城市的适用范围及交通定位进行分析,提出中等城市公共自行车发展的一般策略,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初至2010年,深圳市自行车出行比例下降38%,未来如何构建自行车交通系统亟须探讨。首先通过对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出行需求与特征、公众意见调查等分析,指出自行车道、停放设施不完善是导致自行车出行比例低的主要原因。基于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发展影响因素及前景分析,结合深圳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提出自行车交通发展的定位和目标。重点从区域差异化发展、自行车道网络、自行车道、自行车停放设施、公共自行车以及电动自行车六个方面阐述构建与公共交通和谐发展、骑行环境友好的深圳市自行车交通系统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周涛  程坦 《城市交通》2012,10(6):47-52
为了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探索自行车交通在重庆市的发展途径,对重庆市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进行规划。首先,针对主城区的山地城市特征,从城市及交通发展特点出发,研究分析发展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然后,提出"服务特定区域,满足中短距离出行;接驳公共交通,完善出行网络"的功能定位,以及"两个网络"(公共交通接驳网络、局部区域自行车出行网络)"、一个特色"(特色景观自行车线路)的发展模式。最后,提出重庆市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方案并进行实践,为同类山地城市自行车交通系统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胡罗克 《交通标准化》2010,(23):205-210
为了有效地解决公共自行车站点选址问题,首先分析和总结公共自行车站点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各种影响因素,运用ISM建立解析结构模型,并得到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引入层次分析法(AHP)并利用判断矩阵确定各指标要素的权重;最后运用模糊评判法对杭州"德胜社区"设置站点的优劣进行评价,根据隶属程度,评价在该位置设立公共自行车站点的适合程度并验证该评价方法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这项研究能够为城市新建公共自行车站点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西安市自行车交通发展状况及即将建成的地铁1、2线为规划背景,借鉴国内外“自行车——地铁交通”换乘发展经验,对地铁站点自行车停车场规模、停车场选址原则、衔接设施布局模式进行探讨,提出地铁站点周围路段规划、自行车交叉路口优化设计及自行车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杭州市是中国公认的自行车发展较为成功的城市,通过交通要素分析和具体案例研究其自行车交通空间保障。首先,界定研究对象包括脚踏自行车和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自行车交通空间包括通行空间和停放空间。指出杭州市自行车交通发展面临小汽车竞争空间使用权以及电动自行车超速、超重等挑战。自行车通行空间层面,详细阐述杭州市在自行车道路体系构建,休闲自行车道建设,公共汽车站附近、占道施工情况下对自行车通行空间的保障,以及通过智能化手段保证效率和安全等方面的实践。自行车停放空间层面,探讨了自行车停车配建、路侧空间停车、大型会展活动、公共自行车停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8.
为科学合理地解决城市道路信号控制交叉口自行车交通流通行能力的计算问题,在分析大量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对信号控制交叉口自行车交通流的运行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自行车停车排队密度随交叉口自行车道宽度增加而线性递减的关系。根据自行车在启动后匀加速到匀速行驶的特征,建立了自行车交通流启动时间-速度、时间-距离模型;根据实测数据,标定了自行车流排队膨胀模型;根据绿灯时间自行车流量与车道宽度之间明显存在的线性关系,建立了交叉口自行车饱和流量和通行能力计算模型,为形成交叉口自行车通行空间设计、混合交通流信号控制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公共自行车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公共自行车系统进行总体概述,并针对相关文献进行批判性检验。基于以往同行评议文献及灰色文献,对与公共自行车系统影响相关的认知缺陷进行分析。当前亟须针对全球公共自行车研究进行评估,该综述旨在更好地了解及加强当前和未来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实施效率。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公共自行车系统,主要议题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公共自行车使用者认为方便性和低支出是注册并使用该系统的重要原因。其次,与固有观念相反,公共自行车系统用户比非用户更倾向于拥有和使用私人自行车。第三,当法律强制要求佩戴头盔时,公共自行车使用者比私人自行车使用者更不愿佩戴头盔。最后,从更重要的可持续交通角度而言,大量公共自行车系统使用者选择该方式取代可持续交通方式而非小汽车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