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PCR-SSP检测人胰腺癌细胞株PC-2K-ras基因点突变及其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人胰腺癌细胞株PC 2K ras基因点突变及其突变方式 ,明确基因治疗靶点的碱基序列。方法 针对K ras基因第 1 2位密码子点突变方式 (CGT、CAT、GTT)设计顺序特异性引物 (SSP) ,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C 2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PCR) ,扩增产物借助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判定该细胞株有无K ras基因点突变及其突变方式。结果 人胰腺癌细胞株PC 2存在K ras基因点突变 ,突变方式为CGT。结论 PCR SSP法简便快速 ,特异性高 ,本研究结果为胰腺癌的下一步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岛地区婴幼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中是否存在人钠 /碘转运体 (hNIS)基因 35 4、395位点突变及其基因型频率 ,为婴幼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早期诊断和基因治疗建立理论基础。方法 试验组 4 7例 ,均为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确诊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 (年龄 0~ 5岁 ) ,甲状腺显像证实腺体位置及发育基本正常 ,排除甲状腺异位及缺如的病儿。对照组 10 0例 ,为在本院门诊及病房就诊的患儿 (年龄 0~ 5岁 ) ,排除甲状腺疾病及其他内分泌疾病家族史。采外周血抽提基因组DNA ,PCR扩增hNIS基因片段。其中由于T35 4P基因突变本身并没有形成酶切位点 ,本实验采用错配的PCR技术 ,扩增片段长度为 2 0 2bp ,包括完整的外显子 9。取PCR产物进行限制性内切酶(HaeⅢ )消化 ,酶切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结果。G395R基因突变的研究扩增片段长度为 370bp ,包括外显子 9、10。扩增产物进行酶切分析 (BspPI) ,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结果。 结果 无论试验组或对照组 ,在hNIS密码子 35 4位均以纯合子ACA出现 ,在hNIS密码子 395位均以纯合子GGA出现。T35 4P突变及G395R突变在本研究的 14 7例对象中均未发现。结论 通过对 4 7名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 (其中包括 1对双胞胎姐妹 ,另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克隆表达亚洲牛带绦虫泛素缀合酶E2(UBC E2)全长编码序列,获得纯化的重组蛋白,为进一步功能研究做充分准备.方法 以亚洲牛带绦虫成虫cDNA文库中含有UBC E2基因的质粒作为模板,扩增该基因,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测序鉴定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用IPTG诱导,表达产物通过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重组后的蛋白用His-镍蛋白纯化柱纯化,并使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免疫反应性.结果 PCR、双酶切及DNA测序结果均表明重组质粒pET-28a(+)-UBC E2构建成功,该基因在大肠杆菌中以包涵体形式得到表达,十二烷基肌氨酸钠纯化后蛋白通过SDS-PAGE鉴定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得到高效表达,亲和层析得到高纯度的蛋白且该重组蛋白可被亚洲带绦虫及牛带绦虫患者血清识别,表明其有免疫反应性.结论 亚洲牛带绦虫UBC E2可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并具有免疫反应性,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青岛地区婴幼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中是否存在人钠/碘转运体(hNIS)基因354、395位点突变及其基因型频率,为婴幼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早期诊断和基因治疗建立理论基础。方法 试验组47例,均为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确诊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年龄0—5岁),甲状腺显像证实腺体位置及发育基本正常,排除甲状腺异位及缺如的病儿。对照组100例,为在本院门诊及病房就诊的患儿(年龄0—5岁),排除甲状腺疾病及其他内分泌疾病家族史。采外周血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hNIS基因片段。其中由于T354P基因突变本身并没有形成酶切位点,本实验采用错配的PCR技术,扩增片段长度为202bp,包括完整的外显子9。取PCR产物进行限制性内切酶(HaeⅢ)消化,酶切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结果。G395R基因突变的研究扩增片段长度为370bp,包括外显子9、10。扩增产物进行酶切分析(BspPI),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结果。结果 无论试验组或对照组,在hNIS密码子354位均以纯合子ACA出现,在hNIS密码子395位均以纯合子GGA出现。G354P突变及G395R突变在本研究的147例对象中均末发现。结论 通过对47名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其中包括1对双胞胎姐妹,另有两名患儿近亲中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人)及10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hNIS基因突变分析表明,hNIS基因T354P、G395R突变不是引起青岛地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亚洲牛带绦虫成虫延伸因子-1(elongation factor 1,EF-1)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和免疫学初步研究.方法 将亚洲牛带绦虫成虫EF-1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ET-28a( )中,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用异丙硫代-β-D半乳糖苷诱导表达,表达产物通过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鉴定,用镍离子金属螯合剂亲和层析柱进行纯化,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进行免疫学分析.结果 PCR、双酶切及DNA测序结果 均表明重组质粒pET-28a( )-EF-1构建成功.重组蛋白可被感染了亚洲牛带绦虫患者血清和猪血清识别,表明其具有免疫反应性.结论 亚洲牛带绦虫成虫EF-1基因可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获得具有免疫学活性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亚洲带绦虫膜联蛋白B2(Annexins B2)进行克隆表达及免疫学初步研究.方法 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工具从亚洲带绦虫成虫cDNA文库中筛选出Annexins B2基因,并将该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ET-28a(+)中,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表达产物通过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重组后的蛋白用His-镍蛋白纯化柱纯化,纯化的重组蛋白用Western blotting进行免疫学分析.结果 PCR、双酶切及重组质粒DNA测序均显示重组体构建成功,并得到高纯度的蛋白,且该重组蛋白可被亚洲带绦虫、猪带绦虫及牛带绦虫患者的血清识别.结论 亚洲带绦虫成虫Annexins B2基因可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获得具有免疫活性的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拉米呋啶治疗慢性乙肝患者1年前后,患者体内HBV DNA多聚酶结构域C的酪氨酸—甲硫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YMDD)基因变异情况,及其与血清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乙肝标志物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及速率法分别检测60例乙肝患者经拉米呋啶治疗后其血清YMDD、HBV DNA、乙肝标志物及ALT的变化情况。结果拉米呋啶治疗9月、1年后YMDD的变异率分别为5%、13.3%。YMDD变异组HBV DNA阴转率为12.5%,无变异组HBV DNA阴转率为67.3%,两组阴转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拉米呋啶治疗1年后YMDD变异组ALT为(40.7±14.7)u/L,无变异组ALT为(26.5±10.1)u/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名HbeAg阴转患者无YMDD变异。结论乙肝患者经拉米呋啶治疗后,YMDD变异率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可逐渐增加,当其HBV DNA、ALT含量出现明显反跳时,应及早改变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Graves病属于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 (AITD) ,其患者血中存在多种抗甲状腺自身抗体 ,其中包括TGAb、TPOAb以及TRAb。单链抗体 (ScFv)是以连接肽将重链可变区基因 (VH)和轻链可变区基因 (VL)连接起来形成的单链小分子抗体。为了获得人源性抗甲状腺抗体 ,分析其基因结构 ,进一步研究AITD的发病机理 ,我们构建了人源性噬菌体ScFv库。方法 采取Graves病人静脉血 ,用淋巴细胞分层液按常规分离单个核细胞。提取淋巴细胞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分别扩增出全套的免疫球蛋白VL 链和VH 链基因 ,利用重叠PCR方法 ,构建ScFv基因。重组到 p3SCMH嗜菌粒中 ,电穿孔转化XL1 Blue大肠杆菌。经适当培养后 ,加入约 10 12 空斑形成单位 (PFU)的辅助噬菌体VCSM13,构建噬菌体抗体库。测定库容 ,鉴定重组率。以固相化的抗原对噬菌体ScFv库进行了 4轮“吸附 洗脱 扩增”的筛选 ,富集特异性噬菌体抗体。用ELISA竞争抑制实验检测富集的噬菌体抗体。结果 以单链cDNA为模板 ,用PCR方法分别扩增VL 链和VH 链的DNA。PCR产物经 15g·L-1琼脂糖电泳检测 ,分别在 380bp和 4 2 0bp左右见到扩增带。将VL 和VH 进行重叠PCR制备ScFv ,琼脂糖电泳显示PCR产物在 80 0bp左右有扩增带。将ScFv基因纯化 ,用SacⅠ+SpeⅠ双酶消化后 ,重组到 p3  相似文献   

9.
专家述评ZhengQingyin ,JohnsonKR .Geneticmousemodelsforotitismedia .2 0 0 3,2 4 (6 ) :5 2 1专题研究 赵 刚 ,龚守良 ,朱 平 .LHRH PE4 0与正常肝组织和肝癌细胞表面LHRH受体结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 2 0 0 3,2 4(3) :193王志刚 ,窦科峰 ,付由池 ,等 .肝细胞癌和癌旁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 β1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2 0 0 3,2 4 (3) :196邓 红 ,成 军 ,董 菁 ,等 .慢性乙肝患者HBV核心蛋白启动子变异的初步研究 .2 0 0 3,2 4 (3) :199闫 峰 ,赵 军 ,马建仓 ,等 .生物人工肝对重型肝炎血清的代谢作用 .2 0 0 3,2 4 (3) :…  相似文献   

10.
人宫颈癌FHIT基因的表达改变与HPV16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FHIT基因表达改变和HPV16感染与人宫颈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测定5种人宫颈癌细胞株(SiHa、HeLa、RJC-1、CS1213、C4-1)和58例宫颈癌组织与18例正常宫颈对照中FHIT mRNA的表达;回收7例FHIT基因不同的转录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DNA测序;PCR技术检测组织中HPV16型的感染状况。结果SiHa、HeLa和C4-1宫颈癌细胞中有FHIT基因转录异常;宫颈癌组织中39例(67.2%)存在FHIT基因异常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例(0%)(P<0.05);37例(63.8%)有HPV16感染,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例(5.0%)(P<0.05)。宫颈癌组织中有HPV16感染患者的FHIT基因表达异常数(30/37)显著高于HPV16未感染的患者(9/21),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FHIT基因的异常表达和HPV16的感染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肿瘤直径、病理分级及是否伴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序列分析发现FHIT基因转录本主要存在不同程度的外显子的缺失,以第5位和第6位外显子的缺失为主,未见未知序列的插入和点突变。结论FHIT基因在人宫颈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率明显增高,且与HPV16的感染有关,这些改变可能在人宫颈鳞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HBV PreS1相互作用蛋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利用Sos招募系统(SRS),构建含HBV PreS1基因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筛选人肝细胞与HBV PreS1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进一步探讨HBV侵入肝细胞的机制。方法以HBV ayw亚型全长质粒PCP10为模板,PCR扩增HBV PreS1基因,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pSos中,构建诱饵质粒pSos-PreS1,将其转化cdc25酵母感受态细胞,提取酵母蛋白质进行Western blot分析,证实其在酵母细胞中的表达;将pSos-PreS1分别与pMyr Lamin C、pMyr SB共转化酵母,证实诱饵蛋白无自激活作用。将pSos-PreS1与人肝cDNA文库共转化cdc25酵母感受态细胞,通过营养及温度选择性培养筛选阳性菌落,扩增阳性菌落目的基因并测序。结果成功构建了HBV PreS1基因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Sos-PreS1,筛选得到5个准阳性克隆,序列分析表明其分别与人类钾通道调制因子1(KCMF1)、细胞色素C、VitD结合蛋白、人源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和人白蛋白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利用SRS筛选出5个可能与HBV PreS1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为进一步了解HBV侵入肝细胞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微板核酸分子杂交ELISA法检测93例不同临床类型的乙型肝炎患者的基因型并同时测定肝功能.结果 93例不同临床类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B型24例(25.81%),C型59例(63.44%),D型5例(5.38%),混合型5例(B/D 3例,C/D 2例,占5.38%).93例不同临床类型的乙型肝炎患者中,以C基因型为主,其次为B基因型,部分以D型和混合型存在,无A、E、F型.按照慢性乙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硬化的顺序,C基因型的检出率逐渐增多,B基因型的检出率逐渐减少.肝癌患者C基因型的检出率没有依次增高.C基因型各型乙型肝炎患者的ALT、AST、TBIL均高于B型,ALB低于B型,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西安地区病毒性肝炎以C基因型为主,部分以B、D及混合型存在,未发现A、E、F型.除肝癌外,C型的检出率随临床类型的加重而增多.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检测与肝炎临床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乙肝病毒基因型与HBVDNA水平、HBeAg阳性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微板核酸分子杂交ELISA法检测93例不同临床类型的乙肝患者的基因型。结果93例不同临床类型的乙肝患者中,以C基因型为主,其次为B基因型,部分以D型和混合型存在,无A、E、F型。按照亚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顺序,C基因型的检出率逐渐增高,B基因型的检出率逐渐降低。肝癌患者C基因型的检出率没有依次增高。C基因型HBVDNA(log值4.69±0.66)水平低于B型(log值5.33±0.66),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eAg阳性率C型(69.7%)大于B型(42%),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安地区病毒性肝炎以C基因型为主,部分以B、D及混合型存在,未发现A、E、F型。除肝癌外,C型的检出率随临床类型的加重而增高,C型的HBVDNA水平低于B型,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B型。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ethylation status at CpG site -55 in the interferon-gamma (IFN-7) gene promoter and its effect on IFN-7 expression in chronic hepatitis B. Method The authors recruited 30 patients with UBeAg-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30 HBeAg-negative CHB patients, and 30 healthy blood donors. Pyrosequeneing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methylation status at CpG site -55 in the IFN-γ gene promoter following bisulfite treatment of DNA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 The expression of IFN-γ was analyzed by real-time RT-PCR and ELISA. HBV DNA in PBMCs was detected by nested PCR. Results The methylation level at CpG site -55 in the IFN-γ gene promoter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esulting in subsequent down-regulation of the expression of this cytoldne in CHB. The methylation level at CpG site -55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HBeAg-positive patients than in HBeAg-negative ones (P<0.01) and was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BMCs from HBV DNA-positive patients than from HBV DNA-negative ones (P<0.01) ; the methylation level at CpG site -55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mount of HBV DNA in serum (P<0.01). Oonclusion IFN-γ gene expression appears to be regulated by methylation of the IFN-γ gene promoter in CHB; the methylation level at CpG site -55 is associated with HBV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B、C基因型与乙肝临床表现与转归的关系。方法对300例乙肝患者进行B、C基因型检测,比较这两种基因型的临床差异,并对影响乙肝的各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肝硬化、肝癌组中C基因型构成比和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B型(P分别为0、0.01);两种基因型在患者年龄、性别、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HBV含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基因型肝癌的发生率是B型的5.43倍(OR=5.43,P=0.01)。结论 HBV基因型是乙肝临床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与B基因型比较,C型HBeAg阴转率较低,更容易导致严重的肝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TGFβ1 (78- 10 9) HBc融合蛋白 ,作为TGFβ1疫苗 ,用于抗纤维化研究。方法 合成TGFβ1 (78- 10 9)编码区DNA ,连接于质粒载体 ,再在其下游连接HBc编码区 ,测序证实后 ,进行原核表达 ,表达产物以SDS PAGE、ELISA等方法鉴定。结果 经DNA序列分析证实融合基因序列完全正确 ,SDS PAGE证实原核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为 2 5kD ,ELISA检测证实TGFβ1 (78- 10 9)和HBc的抗原表位均可正确暴露。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TGFβ1 (78- 10 9) HBc融合基因 ,进行了原核表达 ,并初步证实了表达产物的抗原性 ,为下一步进行TGFβ1疫苗抗纤维化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在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81例确诊为CHB的病例,检测其血清cccDNA;根据血清cccDNA的检测结果,将81例患者分为cccD-NA阳性组和cccDNA阴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并随访到96周,随访时对两组病毒学指标(HBV DNA、HBeAg、HBe-Ab)及丙氨酸转氨酶(ALT)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年龄及性别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cDNA阳性组血清的cccDNA与HBV DNA、HBeA及ALT呈正相关性。随访24、48周时两组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ALT复常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2周时HBV DNA阴转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复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96周时HBV 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HBe-Ab阳转率及ALT复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cccDNA阴性组在病毒、血清及生化学应答上明显高于cccDNA阳性组。结论阿德福韦酯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血清cccDNA对阿德福韦酯的远期疗效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PCR法检测了77例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27例阳性,总阳性率为35.1%。慢性活动性肝炎(9/21,42.9%),肝炎后肝硬化(9/19,47.4%)及重型肝炎(8/16,50.0%)患者PBMC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慢迁肝(1/14,7.1%)和急肝(0/7)患者。结果提示PBMC中HBVDNA的存在在乙肝发病机理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单克隆抗体补作溶解法分离T4、T8细胞亚群,PCR检测65例各型乙肝患者T细胞亚群和PBMCs中的HBVDNA,结合细胞免疫功能改变探讨HBV侵犯免疫细胞对其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BMCs中HBVDNA阳性24例(24/65,36.92%),不同类型乙肝患者阳性率差异较大;T4、T8、细胞亚群中HBVDNA阳性分别为16例和21例,HBVDNA阳性组IL2R表达明显降低,抑制细胞功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提示HBV对T8细胞可能更具亲嗜性,HBV对免疫细胞的侵犯是乙肝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