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冰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8,(7):344-347,36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地处长三角核心区的上海地区基坑施工面临的周边条件愈加复杂,不可避免地遇到对周边构筑物影响问题。依托某临近地铁基坑项目,研究了复杂周边环境下的上海典型基坑设计,通过现场变形监测结果验证了规范预估的可靠性,表明采用地下连续墙方案较好的解决了周边环境影响问题,可以供相关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现以新龙广场项目深基坑工程为背景,介绍在软土地区紧邻既有隧道的复杂环境条件下,深基坑变形控制的设计方法,以及针对变形控制目标采取的一系列设计施工措施。为了减小基坑降压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某工程采用了超深三轴水泥土搅拌桩隔断承压水含水层。通过基坑监测数据的分析表明,该基坑工程采取的相关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基坑开挖对周边保护对象的影响,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伴随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建设趋向成熟,而基坑工程面临的周边环境愈加复杂,叠加软土不利地质条件,将使得基坑工程实施愈加困难。现依托上海青浦某环境复杂基坑项目,针对性地进行了设计与施工,通过全过程监测动态控制,实践表明采用的设计及施工方案合理可靠,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位于市区的泵闸工程受到场地条件限制和周边环境保护需要等因素影响,基坑设计难度较大,由于工程主体结构坐落于河道上,导致泵闸工程的围护结构不同于传统基坑工程。针对此类特殊基坑特点和难点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基坑设计策略,并结合工程实例的成功应用经验,为类似工程的基坑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沅江公铁合建特大桥设计概况及工程特色,包括设计条件、方案比较、总体布置、结构设计、施工要点等。结合本桥施工情况对公铁合建条件下的利弊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杨红伟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6):283-287,293,4
铁路上海站北广场基坑为超大面积深基坑工程,紧邻多条运营中地铁线路,周边环境保护要求极高。针对该基坑形状极不规则、地质条件复杂、工期紧迫的特点,对基坑采取了分区实施、各区选用不同的支护结构设计方案。实施结果标明,该设计既保证了基坑的顺利实施,也保证了周边运营中地铁线路的安全,同时也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基坑工程与其他工程项目相比,由于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突出特点,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风险,包括来自自然的原因和人为的原因,贯穿于设计、施工、管理的全过程。由于基坑施工周期长、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现场施工条件与环境复杂,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该文阐述了在基坑围护工程的施工中,从勘察、设计,以及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对工程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接着建议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确保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8.
在软土地区,特别是在环境复杂敏感的中心城区,分析基坑开挖时应考虑时间效应。结合上海某基坑工程案例,考虑土体固结、流变特性等因素通过数值模拟对基坑开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讨论。分析表明,考虑时间效应的基坑开挖分析更接近工程实际,以此可指导深大基坑的设计施工规划部署工作。基坑支护设计方案调整优化后的深基坑支护方案减小了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环境的影响,合理降低了工程造价,缩短了施工工期,可为相似深基坑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该文介绍了在武汉长江隧道工程武昌明挖隧道的设计与旌工中,根据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条件,借鉴武汉地区基坑工程的成功经验,深基坑设计采用了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SMW工法桩和拉森钢板桩等支护方式及坑周悬挂式竖向隔渗与坑内深井减压降水相结合的防水方式,阐述了在周边复杂情况下,深基坑旌工的应对措旌及旌工过程中问题的处理,总结了施工控制的要点。  相似文献   

10.
在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基于三维比奥固结理论和修正剑桥模型,对三维渗流固结耦合模型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软土深基坑降水计算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并以上海某一实际基坑降水工程为例,对其降水过程进行三维有限元计算。通过对该工程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表明,考虑渗流固结耦合作用的三维数值模拟方法能够很好地模拟基坑降水引起的基坑及土体变形特征。因此,在深基坑降水及其引起周边土体变形的计算中,运用该数值模拟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成果可为日后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李江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8,(5):247-250,262
伴随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基坑工程规模也越来越大,周边环境越来越复杂,不可避免地需要采取一些措施确保可以安全高效地实施基坑工程。基于临近运营地铁17号线的上海某超大基坑项目,针对性地进行了分区施工设计与实施。监测结果表明采用的设计及分区施工方案是可靠有效的,可以对类似工程的实施提供较强的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兰州地铁一号线盘旋路1号出站口为研究对象,考到复杂的周边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该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周边地表沉降、桩顶水平位移、桩体水平位移及钢支撑轴力四个量的变化规律,再进一步研究支护结构设计参数对开挖过程的影响,对支护结构及开挖过程进行优化分析,对基坑施工开挖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施工安全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地铁盾构区间风井基坑是一个尺寸小而坑深大的深基坑工程,其具有显著的三维空间效应。目前基坑设计方法主要是弹性地基反力法,它是一种平面问题分析方法,不能考虑围护结构的空间效应。文章通过对杭州地铁某盾构区间风井富水砂质粉土地层深基坑工程设计,采用弹性地基反力法分析,考虑基坑空间效应的作用进行围护结构优化设计,并分析了基坑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监测情况,在保证基坑安全、周边构筑物安全的条件下降低了基坑围护工程的造价,验证了基坑优化的合理性,可供此类基坑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明  吴波  李春芳 《隧道建设》2018,38(Z1):58-66
针对目前多采用不均匀沉降评价基坑工程周边建筑物安全,忽略建筑物完损状况、基础类型等对基坑工程安全的影响问题,首先分析基坑变形及建筑物破损机制,并介绍基于不均匀沉降评价建筑物安全状况的方法; 然后考虑建筑物自身状况、基坑工程地质条件、基坑支护方式等因素,建立基坑周边建筑物安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最后将所建立的模型应用于福州地铁2号线上街车站基坑工程周边建筑物安全评价。结果表明: 福州地铁2号线上街车站基坑工程周边建筑物整体处于低风险状态,基坑施工对周边建筑物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 仅采用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值对基坑工程周边建筑物安全性进行评价可能具有片面性,会导致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不符,而考虑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以上海虹源盛世国际文化城02地块A区超大基坑工程施工为例,结合现场施工工况条件和周边已有地下构筑物的保护要求,在超大基坑开挖方案有限元分析设计、开挖阶段的重点监测、基坑开挖和供能管沟保护措施等方面,阐述了超大基坑施工阶段对位于锡虹路靠近基坑南侧的近距离平行于基坑的地下供能管沟的变形控制技术。该超大基坑施工近距离平行地下供能管沟的变形控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预期效果,可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上海市奉贤区金海公路 (大叶公路~浦南运河) 道路改建工程航南下立交深基坑围护工程,下立交毗邻上 海市地铁轨交 5 号线,开挖深度最大约 11.2m ,周边场地狭小、地质环境复杂,土层以粘土为主,地下水系发达,存在承压水, 设计和实际施工困难。文章通过分析该基坑的开挖深度、周边环境、周边重要管线、建 (构) 筑物的影响等因素,确定了基坑 的安全等级及环境保护等级,明确了基坑的围护形式。  相似文献   

17.
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用于土体开挖和边坡稳定的一种新型挡土结构。该文结合工程实例的地质及周边复杂的施工条件,对下沉式大跨度汽车隧道基坑工程结构所采用的复合土钉墙支护方案的支护机理进行了分析,对该支护方案的施工技术要点、技术难题处理及施工保通措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市政工程领域的基坑工程具有规模小、深度分布复杂、紧贴或穿越市政管线等特点,此类基坑,除常规的基坑支护保护周边环境[1]外,尚需重点处理坑内高差以及现状管线的保护问题。结合具体工程实例,探讨了复杂基坑穿越现状管线时采取的技术措施,主要是与施工相结合的设计方法以及现状管线整体考虑的保护措施,完美地解决了复杂基坑开挖时坑内高差的处理问题,同时为基坑穿越现状管线时对管线的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坑工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学科交叉的课题,尤其在上海等软土地区,基坑实施风险较大,再加上高校校区建设特有的周边条件,不可避免地需要解决一系列基坑相关问题。基于具有高校校园环境、开挖深度较深、软土地质较差等特点的上海某高校一交叉学科楼基坑项目,针对性地进行了监测设计与实施。结果表明,各项指标未超报警值,从监测的数据总体来看在可控制范围内,围护结构相对稳定,无重大险情出现,采用其围护设计方案是可靠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基坑开挖会对邻近地铁结构造成附加的变形和受力,如果控制不当,甚至会引起区间与车站错位,从而影响地铁正常运营,因此对复杂条件下的基坑围护结构的设计计算也越来越为业内人士所重视。通过某一紧邻重要地铁结构的基坑围护设计,研究分析基坑开挖对周边管线的影响,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