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高速公路试验检测信息化管理系统基本功能模块进行分析,阐述了各模块的内容和功能,并对系统样品信息管理、台账管理和试验检测管理模块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存在页面登录时间过长、CPU配置不足、利用率过高的问题,需要进行技术优化。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道路交通设备运维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交通信控远程优化与评价,推动交通状态社会化应用,设计了基于4G通信的交通信控无线运维系统。首先,构建了系统的基本架构,指出该系统由连接不同设备源的接口层、管理多种数据的中心层、支持多重应用的平台层构成。其次,设计了独立的无线通信设备,使其具有多种通信及检测功能,可实现对不同信号机的无缝兼容连接。再次,实现了运维功能模块,包括故障运维、流量及交通优化、实时状态显示等应用子模块。最后,通过独立于交警专网的实例验证了系统的各个功能,结果表明运维系统实现了信号机故障的无线管理,使优化技术得以远程分析和验证,可进一步推动智能交通的社会化应用。  相似文献   

3.
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及道路交通信号灯是控制交叉路口交通信号的重要设备,各种交通控制方式最终都要通过它们采实现.概述了我国信号机产品在标准符合性、信号灯设置规范及控制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信号控制器的信号灯故障检测不准确的问题而设计的信号灯终端光反馈故障检测系统,主要采用信号灯终端光反馈、光纤传输和光电转换技术,将信号灯的输出状态直接反馈到信号控制器,实现对信号灯故障的可靠检测。通过信号控制器对故障信号进行处理,并利用数字化传送,具有纠错、容错的功能,实现了对信号灯运行状态的准确、可靠检测及控制。  相似文献   

5.
基于GSM和Zigbee网络技术,设计了一种新型LED路灯无线监控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对LED路灯远程无线监测、控制、自动反馈、自动报警等功能。首先阐述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和各模块设计的基本思路,然后介绍了系统硬件和软件方面的设计,并对系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对LED路灯进行实时的监控并能安全、可靠、稳定的工作;系统操作界面友好、移植性强、安装简单、成本低、抗干扰能力强。  相似文献   

6.
正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是为保障车辆和行人安全,充分发挥道路功能,在道路沿线所设置的人行地道、天桥、照明设备、护栏、信号灯及附属设备(信号机、地下埋管、强弱电线等)标志、标线等设施的总称。亦可归纳为交通监控设施、交通信号类设施、交通隔离设施、交通防眩设施等。 一、我国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行业的发展历程1984~2004年的20年间是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起步阶段。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从无到有,从简易的木块、  相似文献   

7.
太阳能LED道路交通标志是在传统道路交通反光标志的基础上增加LED光电系统,通过专门的光敏控制电路白天自动关闭、夜间自动开启,实现LED发光体的闪烁发光,提高道路交通标志的可视距离,在夜间的警示效果更显著,从而更醒目地起到道路交通指引作用,可广泛适用于高等级公路和城乡道路。结合太阳能LED道路交通标志在国道208线城上至阳明堡二级公路改建工程中的使用,对太阳能LED道路交通标志在干线公路中的推广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分层结构热备冗余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备冗余结构在安全苛求系统中应用广泛.智能化输入输出模块和逻辑处理模块的分离形成了分层结构,层内两个模块相互热备,层与层串联后实现系统功能.采用Markov分析方法,考虑模块失效率和维修率,对分层热备冗余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研究.按照优先恢复系统功能的维修策略建立了系统状态转移图,并由此得出了系统可靠性计算方法.依据仿真计算结果,不同模块的失效率和维修率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程度相似,低优先级修复的模块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行驶过程中驾驶员视线受阻而不了解前方交通灯信息的问题,设计了以STM32为主控芯片、集成高精度北斗定位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的交通灯信息感知系统;介绍了系统的硬件结构框图以及各器件的选型,完成了硬件原理图的设计以及4层PCB板的绘制;最后对车载终端硬件进行通信性能测试,硬件平台稳定运行,系统功能能够完成。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6,(8):146-147
随着福建省高速公路的发展以及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成为高速公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确保ETC系统持续可靠、稳定地运行,已成为业内备受关注的课题。基于笔者近几年实际工作经验,总结了如何对常规功能检测、过车功能检测、监视功能检测以及传输功能检测四类功能进行模块测试和系统集成测试,对ETC现场检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是控制交叉路口交通信号的重要设备,通常各种交通控制方案最终都要通过控制机来实现.故其功能与整机可靠性非常重要。基于此,提出信号机功能测试项目及相应的测试方法,对于相关的测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是控制交叉路口交通信号的重要设备,通常各种交通控制方案最终都要通过控制机来实现,故其功能与整机可靠性非常重要。基于此,提出信号机功能测试项目及相应的测试方法,对于相关的测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过试验路段的实践和常规试验检测方法的检测,证明在道路基层中引入水泥稳定开级配碎石透水层,施工机械设备投入不多,可降低工程造价,各项指标满足基层强度及透水性要求,可有效地补充地下水源,值得在市政道路工程基层及其他有排水要求的基层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城市路网交通间断流特性,本文将微观层面的信号交叉口延误计算方法引入宏观层面的平衡网络信号优化设计问题,构建了一个中观层面的城市路网交叉口信号优化设计双层规划模型,设计了基于遗传操作的优化算法。通过路网算例对模型及算法进行测试,并通过与微观、宏观层面的两种信号优化配时方法进行比较,验证所提出模型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促进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相关政策法规的建立健全,首先分析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路径和发展现状以及国外具有代表性的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然后,总结并分析了我国国家层面及各地区已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相关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和异同点。最后,针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提出根据自动驾驶技术的不同等级制定分等级的测试管理办法、逐步开放各地区测试数据共享、制定统一的责任认定标准、对测试路段的道路基础设施和交通管控设施作出明确规定、保护网络安全和用户隐私、在确保交通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扩展测试路况、推动营运车辆领域测试管理规范的制定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路段通行能力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回顾了现行路段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剖析了其在理论体系和实际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全面分析行车间距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路段通行能力分析的理论体系和新定义,从而实现了交通流理论和通行能力分析折协调统一。这些内容对于完善交通工程学基础,改进通行能力分析方法和指导通行能力手册的编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现有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技术存在数据项缺失、方法单一、实战应用性弱等问题,很难为公安交管部门提供针对性的辅助指导。基于深圳市2014—2016年交通事故数据,采用Apriori关联分析算法、贝叶斯理论以及模糊聚类等大数据挖掘方法,探索性地提出道路交通数据缺失数据项填补、事故伤亡特征因子甄别以及事故危险性分类评价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高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完整性和事故伤亡特征因子甄别准确性,以及量化交通事故危险度评价。研究方法和结果可辅助公安交管部门开展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和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交通事故多发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并建立预警机制,考虑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地理视角特点,综合交通事故多发点鉴别分析方法,研究了事故多发点分析模型。首先明确被分析道路交通系统的内涵和层次结构,针对交通系统的点、线、面不同层次确立基本评价指标体系,集成常规统计法、矩阵分析法和改进的质量控制法等构建事故多发点鉴别分析模型,并研究了参数的选取及分析结果的输出形式,最后对某地9条道路的事故多发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道路4为事故多发道路,道路3具有最高的事故次数和当量事故次数,道路5具有最高的事故率,经综合评价,确定事故多发道路为道路3、4、5,因此,该模型可以对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进行多层面鉴别分析。  相似文献   

19.
高颖  万冲 《交通标准化》2013,(15):14-15
道路网络上的交通流状态是交通需求结构和道路网络结构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交通需求结构与道路网络结构一体化研究是实现交通需求系统管理的基础。鉴于此,运用均衡原理建立交通需求结构与道路网络结构二者的耦合关系模型,提出基于交通网络与交通需求二重均衡协调的交通需求结构分析模式,可为交通需求系统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ź��Ż�����:�ع���ǰ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括地回顾了一些关于离线(或脱机)交通信号灯优化设计的方法.其中包括用于在孤立交叉口的单点和区域性的联动控制系统.离线方法在设计时一般利用已有调查出来的交通数据作为固定的输入资料,这个跟实时设计方法所要求的从感应器即时检浏出来的情况作为设计依据是有本质上的区别.但一般沿用的信号配时设计方法都需要依靠已刻在行车线道上(允许通行)的方向指示标志为设计基础,但这个方向指示在确定后在整个优化过程中是维持不变的,这就限制了交通流量在线道上的分布,从而大大减低配时的灵活性,在这样情况下优化出来的结果肯定不会是最好的.直至近期,以行车线道为基本单位的配时设计方法(英文名称为Lane-based method;中文可称为线道法)发展起来.这个方法是由传统的Phase-based method(相位法)所演变出来的.线道法不但包含所有相位法的特点,而且更能为原本受约束的线道和配时设计进行全面优化.线道法可在单点交叉口和区域性的联动控制系统上应用.文末提出一些未来研究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